第一节 历代人口总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0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代人口总量
分类号: C922
页数: 1
页码: 428
摘要: 由于地处偏僻,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历史上虽数易归属,历代朝廷鞭长莫及,未能对碌曲实行有效管理,因而人口没有统计数据。据资料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碌曲西仓土官及唐隆郭哇共辖帐房(牧户)1800多户,4000余人。双岔土官共辖土房(农户)200户,帐房(牧户)400户,2500余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碌曲划归洮州厅管辖,总人口数不详。
关键词: 人口分布 人口总量

内容

由于地处偏僻,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历史上虽数易归属,历代朝廷鞭长莫及,未能对碌曲实行有效管理,因而人口没有统计数据。据资料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碌曲西仓土官及唐隆郭哇共辖帐房(牧户)1800多户,4000余人。双岔土官共辖土房(农户)200户,帐房(牧户)400户,2500余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碌曲划归洮州厅管辖,总人口数不详。
  二、现代人口
  民国时期,境内主要有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居住,人口为10000多人,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双岔土官所属部落,由农民、牧民两部分组成,农区分布在洮河沿岸,牧区主要在尕海滩;二是唐隆郭哇部落;三是西仓土官所属部落,亦分为农区、牧区两部;四是郎木寺所属牧区。1953年碌曲行政委员会成立时,境内总人口为14314人。其中:藏族14174人,汉族59人,回族81人,共2500多户。后人口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25804人,总户数达5314户,总人口比1953年增长80.27%,总户数比1953年增长107.58%.在5314户中,家庭户5211户23944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口的98.6%、92.79%,户均4.6人。集体户103户1860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94%.7.21%,同1953年的户均5.6人相比下降了21.7%。呈现出家庭户数不断增长,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的趋势。进入60年代后,全县人口发展速度较为平稳。1973年比1964年净增人口3953人;1982年比1973年净增人口4225人;1990年比1982年净增人口3312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14.7%,比前2个时期的27.48%和23.13%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全县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后,一些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措施逐步取得的成效。
  表26-11953年一1990年碌曲县人口增长情况表单位:户人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