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档案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9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档案管理
分类号: G271
页数: 2
页码: 410-411
摘要: 自1981年始,档案工作在恢复整顿的基础上,狠抓了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了《档案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馆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查阅,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按照档案库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将绝大部分馆藏档案重新整理,编目上柜(架)。
关键词: 档案管理 档案工作

内容

碌曲县档案馆1958年11月成立,“文革”开始后机构撤销,人员调离。1972年,县革委会政治部下设文档小组,1977年3月3日恢复档案馆,隶属县委办公室,配备兼职馆长1名,专职副馆长1名。1981年5月成立了碌曲县档案局,局、馆合署办公,隶属于县政府。1984年,由县财政拨款3万元,新建馆舍1栋,1985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215平方米。
  二、档案管理
  自1981年始,档案工作在恢复整顿的基础上,狠抓了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了《档案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馆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查阅,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按照档案库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将绝大部分馆藏档案重新整理,编目上柜(架)。为了进一步方便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编制了档案存放地点索引、全宗名册、全宗登记薄、全引目录、案卷目录、案卷目录总登记册,档案总登记簿和查阅、借阅、利用效果、收进等档案登记簿,开展了党代会,妇代会简介,资料汇集,全宗介绍等编研工作。为了延长档案寿命,抢救残损档案,克服人员少,设备缺等困难,采用人工抄写的方法,逐字逐页抄写复制和换页,经过数十年努力,共抢救县委县政府等重要部门五六十年代变残档案300余卷,整理档案2236卷。为了充分发挥馆藏档案的重要作用,依照《档案法》和《甘南州档案馆开放档案细则》认真谨慎地开展馆藏档案的开放工作.编制开放档案目录8册,共开放12个全宗的1953年、1966年永久档案995卷,长期档案87卷。1993年和1994年开放档案1083卷。县档案馆成立以来,对档案利用常抓不懈,1958-1959年查阅利用档案246人(次),1961年1964年每年查阅利用档案300人(次)。改革开放以来,县档案馆共接待查档人员800多人(次),查阅利用档案2000余卷(册)。为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调处草场边界纠纷,地质勘探,编史修志,机构改革等,提供了大量原始凭证,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另外,加强了对全县各单位档案的统一管理服务,派专人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截止1995年底,全县73个科级单位全部建立了档案室,配备了专、兼职档案人员,各档案室共计保管档案5666卷,其中永久档案1823卷,长期档案2152卷,短期档案1691卷。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