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政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9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行政机构
分类号: R194.42
页数: 1
页码: 346
摘要: 1953年,碌曲县行政委员会设立医疗卫生组,管理医疗卫生工作。1955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
关键词: 卫生管理 行政机构

内容

1953年,碌曲县行政委员会设立医疗卫生组,管理医疗卫生工作。1955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1968年,碌曲县革命委员会在生产指挥部设立卫生组。1976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局。1980年1月,碌曲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局。
  二、碌曲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碌曲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于1957年9月。1958年1月,各区政府相继成立了爱委会分会,县直机关各单位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小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成立初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全县掀起了“除七害、讲卫生”高潮,时全县共成立“除四害”突击大队6个,突击小组达几十个。“文化大革命”前期,撤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70年代初,革命委员会对农村牧区的环境卫生和农牧民家庭个人卫生采取过有效措施并提出了些具体要求。把爱国卫生当做农业学大寨的一项内容来抓。1980年7月,县政府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5年全县成立了73个爱国卫生领导小组。爱委会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1979年,根据甘南州委“各县爱委会办公室不设专职主任,由县卫生局局长兼任” 的精神,配备办事员2人。
  三、碌曲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962年,碌曲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简称地病办。地病办设在县文卫科。地方病防治业务主要由县医院、各乡卫生院承担,有些较大的地方病普查防治由省、州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下派的民族医疗队承担,县防疫站建立后,主要由县卫生防疫站承担。1988年12月,县委决定将原中共碌曲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移交县人民政府,称碌曲县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为了防治一些顽固性地方病,县委、县政府临时成立领导小组,以促进专项地方病的防治。1994年,县政府调整了县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成立了碌曲县结核病控制领导小组,组建了强化免疫协调小组等。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