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鲁大昌火烧格萨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9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鲁大昌火烧格萨日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2
页码: 324-325
摘要: 封建社会,封建头人打怨家给藏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32年,双岔部落与西仓部落的土官为了区区小事闹得面红耳赤,酿成大祸。起因是双岔部落的毛日寺院活佛尕藏罗日加措欲去西仓寺院居住,他的出走又影响到双岔头人拉代的利益,这就使拉代深为不满。
关键词: 地方军事 战士纪略

内容

封建社会,封建头人打怨家给藏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32年,双岔部落与西仓部落的土官为了区区小事闹得面红耳赤,酿成大祸。起因是双岔部落的毛日寺院活佛尕藏罗日加措欲去西仓寺院居住,他的出走又影响到双岔头人拉代的利益,这就使拉代深为不满。夏河县的麦西、阿木去乎等部落与十二部落有草山矛盾,为了夺回有争议的草山,他们煽风点火奔走呼号,头人拉代不惜引狼入室,差人向国民党驻甘肃军阀鲁大昌求援。鲁大昌早就想控制甘南的藏族地区,见来邀请已是求之不得。1933年5月,鲁大昌命令旅长梁应奎率骑兵团、特务团,其子鲁明率手枪营,以调解藏民内部矛盾争端为由进驻碌曲。鲁大昌的部队从岷县出发,经临潭、阿木去乎后驻扎在毗邻碌曲的夏河县麦西村。西仓十二部落首领加毛得知鲁大昌要袭击十二部落的消息后,立即进行紧急动员。十二部落募兵千人并决定主动出击。他们埋伏在兰甸沟,准备迎头痛击鲁大昌。兰甸沟在洮河北岸,沟长0.5公里,以兰甸梁为界,北与麦西为邻,西南距离西仓三十余里,是通往西仓的必经之路。多哇部落的牧民埋伏在兰甸沟,天刚蒙蒙亮,鲁大昌的先头部队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设伏圈。突然,一个叫道绕的首领一声令下,藏兵们挥鞭跃马冲入敌阵,顿时兰甸沟刀光剑影,硝烟弥漫。这次战斗共消灭鲁大昌部队80余人, 伤20多人,俘虏了部分兵士,缴获了不少枪支,打死了鲁军团长顾某。由于缺乏军事常识和麻痹大意,十二部落在首战获胜后撤出兰甸沟。鲁军受到重创之后在麦西重整旗鼓,29日晚鲁军占领兰甸沟进而走出桑地沟直奔西仓。鲁军在西仓附近的根岔村和加科村与持枪牧民交火,十二部落节节败退,很快鲁军占领了西仓寺院。5月30日,西仓寺院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厮杀惨叫之声不绝于耳。22名正在念经的和尚束手被擒,有位叫贡去乎的和尚侥幸逃生,其余21人均倒在了屠刀之下。随后,鲁军又在寺院对面的山林里搜索,30多名藏身树林的僧侣未能幸免于难。一时间,西仓附近横尸遍野,血流成河。鲁军惨绝人寰的行径激起了阿拉、吉仓、双岔等部落的一致反对,他们联合起来与鲁军进行游击战。梁旅仓惶撤兵,在牙藏沟口遭到袭击,三营文书当即毙命,头人拉代也在双岔激战中被鲁军打死。在这次事件中,西仓寺院及其大批文物典藉均被付之一炬,战火中被烧毁的文物有,大小经堂15座,昂欠18座,紫白檀木佛塔16个,三丈高铜佛一尊,清道光皇帝赐赏的金印一枚,还有“智度寺”的金字匾及大批佛经等。期间被焚毁的还有双岔、毛日寺院的两座昂欠。
  鲁大昌军队的暴行遭到各届舆论的强烈谴责,十二部落头人上书甘肃省政府控告鲁大昌,国民党甘肃省当局迫不得已进行查办,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西仓寺院出白洋两万给鲁大昌赔偿损失(因鲁部烧毁寺院而抵消),十二部落出白洋两万给鲁大昌赔偿人命。十二部落为了不再受鲁大昌的骚扰,含冤以牛羊马匹折价交清了这笔冤枉债。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