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双岔西仓事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8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双岔西仓事件
分类号: D674.2
页数: 2
页码: 296-297
摘要: 1952年6月30日8时,双岔5庄和西仓9庄集藏兵300余人突然袭击工作组和解放军驻地。解放军坚持“不先放第一枪”的原则,派出一名排长前去谈判,前赴谈判的排长惨遭杀害,部队被迫还击,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藏兵溃败,战斗中,解放军牺牲10人,伤20人,藏兵死6人,伤20余人。
关键词: 地方政治 地方政权

内容

1952年6月30日8时,双岔5庄和西仓9庄集藏兵300余人突然袭击工作组和解放军驻地。解放军坚持“不先放第一枪”的原则,派出一名排长前去谈判,前赴谈判的排长惨遭杀害,部队被迫还击,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藏兵溃败,战斗中,解放军牺牲10人,伤20人,藏兵死6人,伤20余人。这次武装冲突即为双岔、西仓事件。事件发生后,西仓、双岔部落迅速集兵。为了避免事态的扩大,部队和工作组决定后撤到离双岔十余里的洛措梁,随后双方派代表协商。双岔代表表示愿意协助解放军打西仓,但不允许部队进驻双岔的村庄,因为西仓部落出兵越界袭击解放军,损害了双岔的名誉,而双岔部落各村庄既没有窝藏土匪,也没有种植大烟,解放军只能借道,不能入村。西仓代表则表示,偷袭解放军是双岔部落两个重要人物通知并带路的,不能由西仓部落单独承担责任,西仓部落各村庄既没有土匪,也没有种植大烟,解放军可以借道去郎木寺,但不能进驻西仓。鉴于双岔西仓两大部落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矛盾的状况,部队和工作组制定了“团结巩固双岔,争取西仓,以和平谈判方式进行工作,争取尽快打开局面”的工作方针。
  西仓、双岔事件发生后,夏河县政府于7月19日派出部分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前往双岔,用政策开导部落头人,但没有结果。7月21日,卓尼自治区行委又派出杨景华和车巴沟、江岔等部落头人协助工作组前往西仓谈判,仍无结果。双岔、西仓事件是继1952年4月11日,与碌曲相邻的夏河县阿木去乎部落吉哇格桑成木集兵骚乱,公开驱赶当地驻军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又一恶性事件,它使甘南藏区刚刚开始的建政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为了解决甘南藏区政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组织“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前往甘南。西北访问团是西北军政委员会各部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各部门联合组成的,黄正清任团长,马辅臣、任谦(西北民政部副部长)、朱侠夫(甘肃省统战部部长)任副团长,兼秘书长。西北访问团的任务是:传达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和副主席习仲勋、张治中对甘南兄弟民族人民的关怀和慰问,宣传《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以及全国解放三年来取得的成就,了解和听取少数民族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做好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工作,并协助地方调解一些急于调解的纠纷,促进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此外,争取一切逃往藏区的不法地主、土匪等,使他们回家,遵守国家法令,在劳动中得到改造。1952年6月27日,西北访问团从西安出发,7月中旬抵达甘南。为了便于工作,访问团分为两个分团,第一分团赴夏河,黄正清任团长,朱侠夫、马培清、黄祥为副团长;第二分团赴临潭、卓尼,马辅臣任团长,任谦、张杰(西北民委第一处处长)、杨复兴、马富春任副团长。第一分团到达夏河后,黄正清召见了阿木去乎部落吉哇等10人,吉哇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再三要求访问团去阿木去乎。7月29日,黄正清、朱侠夫团长和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徐国珍,率领访问团干部20余人赴阿木去乎访问。30日,西仓代表也到达阿木去乎。访问团宣传了人民政府既定的各项政策和对阿木去乎、双岔、西仓事件的处理态度,即:宽大对待,不咎既往,争取头人,教育群众,孤立匪特。
  访问团在阿木去乎就双岔、西仓事件以调解的形式进行解决。参加调解的有:黄正清、马辅臣、任谦、朱侠夫、徐国珍、西仓洪布、唐隆郭哇、拉卜楞寺代表贡去乎等22人。黄正清阐明了人民政府对西仓部落参与袭击解放军事件的处理态度:1.人民政府对双岔西仓事件采取宽大处理,既往不咎的态度,绝对保护寺院和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解放军今后进入西仓、拉仁关进行剿匪修路时,一定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不住寺院、民房,不践踏庄稼,如因修路损坏庄稼,当由人民政府协同地方土官头人,予以适当赔偿;3.对种大烟者,只要自动将烟苗铲除,政府可酌情给予救济,绝不追究法办,但今后不得再种。西仓代表对政府的宽大处理深受感动,提出:(1)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拥护人民解放军,积极执行政府的政策法令,今后绝不与共产党、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采取对抗态度;(2)坚决消灭土匪特务,如发现匪特活动,立即向政府和军队报告,绝不包庇窝藏,并保证交通运输及过往军人、工作人员的安全;(3)保证今后不种大烟;(4)欢迎兴修公路。8月1日,访问团和西仓部落代表达成一致意见。第二分团于7月26日到达双岔,调解双岔、西仓事件。8月1日达成协议。9月6日,马辅臣、马富春率领分团员到西仓访问。至此,双岔、西仓事件得以顺利解决。1953年1月5日,访问团结束了为期5个多月的访问。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