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青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8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共青团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3
页码: 283-285
摘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碌曲县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6月,时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M957年5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碌、玛两县合并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洮江县委员会”。
关键词: 民主党派 群众团体 共青团

内容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碌曲县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6月,时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M957年5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碌、玛两县合并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洮江县委员会”。1962年恢复“共青团碌曲县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县委瘫痪,1970年团县委恢复。团县委基层组织。1952年有1个团小组,团员4人,1955年有团支部两个,团员44人。1957年团员发展到187人,西仓、双岔、郎木寺成立了区团委并配备专职团干。1959年洮江县时期,全县有9个团委,6个总支,机关支部22个,农村牧区新组建团支部51个,全县团员总数为1810人,比1958年增长了5倍。1962年恢复碌曲县后,有团支部45个,团员444人(其中支边青年109人)。1965年基本实现了社社有团委,队队有支部,村村有小组。1995年全县有团员954人,团总支支部115个。
  二、历次代表大会
  共青团碌曲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9年9月5日召开,大会听取和讨论了团县委《关于三年来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的意见》的报告,选举16人为团县委委员。共青团洮江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1年5月召开,选举祁昌太为书记。共青团碌曲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2年3月20日召开,出席代表52人,列席12人,会议通过了共青团碌曲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碌曲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5人,常委7人,候补委员2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四次代表大会,1964年8月17日在尕海举行,会议听取了《在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照耀下,为青年革命而奋斗》的报告,选举新的团县委委员15人,常委7人,书记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72年12月24日召开,出席代表67人,列席代表3人,会议通过了第四届团县委作的工作报告,选举第五届团县委委员17人,常委7人,书记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78年7月11日召开,出席代表100人,特邀代表10人,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1人,常委6人,书记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七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2年6月2日召开,出席代表114人,特邀代表8人,会议通过了《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为“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八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6年5月17日召开,出席代表80人,会议通过了团县委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7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九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9年5月17日召开,出席代表87人,列席代表3人,特邀代表20人,大会听取了《团结奋斗,建功立业,在碌曲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委员17人,候补委员3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92年5月21日召开,出席代表70人,列席代表18人,会议听取了《团结奋斗,再创新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谱写新篇章》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十届委员17人,候补委员3人,常委7人,副书记2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95年9月20日召开,岀席代表51人,会议听取了团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委员18人,常委7人, 候补委员3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
  三、共青团工作
  建政初期,团县委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注重青年团员的思想建设。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团县委在青年团员中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组织青年学习团的知识,教育青年采取新的生产方式搞好牧业生产,提倡定居放牧,搭修棚圈,储备冬草,保护和合理使用草场,不越界放牧,提高警惕,严防匪特等。人民公社化后,团县委组织青年、团员学文化办业余学校。1959年全县建立业余学校(含玛曲)232所,12610名青年参加学习。各级共青团组织还发动青年团员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开展红旗竞赛,1959年在生产战线上涌现出青年红旗单位29个,红旗手135人,标兵22人。1963年青年团员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学雷锋活动。在“农业学大寨”中,青年团员在草原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中,组成各种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苦活累活抢着干。1977年至1979年,团县委组织青年团员揭批“四人帮”,召开批叛会100多次,成立青年理论小组154个,参加团员735人。1979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全县涌现出7个红旗突击队,3名新长征突击标兵,38名新长征突击手,其中团州委表彰3名,团省委表彰1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级共青团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团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种草种树,开展学习张海迪活动,鼓励青年勤劳致富,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90年代,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少年先锋队
  少先队组织。1957年全县在校学生157人,其中有少先队员18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大办教育,1959年,洮江县有各类小学34所,在校学生4416人,其中少先队员798人,少先队大队10个,中队49个,小队110个。大队辅导员4人。1962年恢复碌曲县后,全县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762人,少先队员455人,大队7个,中队17个,小队47个,辅导员20人。1965年全县在校学生1475人,少先队员1318人,占学生总数的89.36%。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组织为“红小兵”所取代。1974年,全县44所小学全部建立了红小兵组织,时在校小学生2912人,其中红小兵1450人,占小学生总数的51.1%。1978年8月,根据共青团甘肃省委《关于恢复少先队名称的决定》,全县各小学重新组建少年先锋队。1979年,全县44所小学,有少先队员178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5.2%,聘请辅导员56人。1995年,全县有少先队员586人,辅导员12人。
  少年先锋队工作。1966年前,少先队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爱人民、爱祖国、爱毛主席、爱劳动和爱科学的五爱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参加生产劳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1960年,西仓小学办起了红领巾农场。三年困难时期,少先队种菜、挖蕨麻、搞小秋收。农业学大寨时,红小兵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劳动。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我为队旗添光彩”以及学习赖宁活动。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唱革命歌曲和体育运动会等活动。1995年,县城关小学少先大队被团省委、省少工委评为“雏鹰大队",受到表彰。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