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镇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8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集镇村庄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
页码: 269
摘要: 碌曲县7个乡政府所在地均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和乡镇企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交通因素影响,各乡镇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有一定差距,但乡政府驻地一般有中心小学,乡卫生院、商店、乡办厂、畜牧兽医站和乡属单位,各乡均已修通地方道路,通汽车,通邮路,通电话,郎木寺乡和双岔乡都建有自己的小型水力发电站,大部份乡镇建有人畜饮水工程,建筑大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顶平房。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镇建设 村庄建设

内容

碌曲县7个乡政府所在地均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和乡镇企业,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交通因素影响,各乡镇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有一定差距,但乡政府驻地一般有中心小学,乡卫生院、商店、乡办厂、畜牧兽医站和乡属单位,各乡均已修通地方道路,通汽车,通邮路,通电话,郎木寺乡和双岔乡都建有自己的小型水力发电站,大部份乡镇建有人畜饮水工程,建筑大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顶平房。碌曲农牧村民房屋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牧区因游牧生产大部分村庄只是用于冬季居住,建有简陋的土木结构房屋,夏季离开房舍,携账篷等生活用具逐水草搭账迁徙,过着游牧生活。半农半牧区木材资源丰富,每座民房除四周用土石打起围墙外,其余全为木质结构,上下四周用木板装修,无窗户,在屋顶中间开有70厘米左右的小洞采光,住屋与畜棚连成一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对改善牧民住房条件十分重视,农牧民住房观念也不断转变,农牧村新建住房已有部分得到改造和更新,在农业区域住屋与畜棚分离,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牧民定居点建设大部分由原来的土房改为砖木瓦房,一些民房还配备了太阳能,玛艾乡花格村于1988年搬迁到县城洮河南岸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方便了牧民生活。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