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预决算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8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预决算管理
分类号: F810.7
页数: 2
页码: 229-230
摘要: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各级政府有计划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核心。决算是预算执行的结果。碌曲县财政决算是按照省财政规定的决算办法编报决算。
关键词: 地方决算 地方预算

内容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各级政府有计划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核心。1950年,甘肃以小麦为计量单位,以市价折合货币计算。从1951年起改以货币为单位。1953年起开始实行中央、省、县三级预算管理。地方预算的编制是按照财政部规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家预算收支科目进行的。预算的编制原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要求。改革开放以后,编制原则按照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要求进行。1980年一1984年,实行:“收支挂钩、定收定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1985年财政预算按照大力促进生产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编制,预算科目经过几次变更。1985年开始确定的预算科目有,收入科目:企业收入类、国营企业所得税类、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类、各项税收类、专项收入类、其他收入类,预算调拨收入。支出科目有: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掘改造资金、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商业事业费、城市维护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其他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总预备费、专项支出、预算调拨支出等。预算的执行:预算在年初确定后,下达给各主管局和基层会计单位,按规定执行。
  决算是预算执行的结果。碌曲县财政决算是按照省财政规定的决算办法编报决算。自1962年以来,甘肃省财政厅在各个时期根据当时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算具体规定。收支结算方面改革开放以后的规定主要有:1982年省财政厅规定,各地的专项拨款和预算执行中发生的上、下划转,追加追减事项,年终单独决算。凡影响地方财政收支者,应如实结算。1984年,对第二步利改税转移和其他需要单独决算的,年终如实结算,地方上交中央的折旧基金按企业应交数结算。1985年,对“粮油购加价款”,调解肉价补贴款,均由收入退库改为预算支出,不得冲退国家收入,决算编报,1950年全省各县的决算由县财政科编报省财政厅。年终收支数的编报,按规定收入按12月31日缴入基层金库和银行基层营业所数,列入当年预算收入,支出中各“款”、“项”和基本建设“目”的数额,以基层单位银行支出数列入决算,其他各“目”发生额,以基层实际支出额列入决算,流动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差额单位补助费,按主管局委办拨款额列报。1985年,实行“分灶吃饭”,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审决算包干结余,采取预算结转办法,即地方财政仍按单位在银行支出额列入总决算,当年不列支出的也不转列预算外,如数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