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油征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8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油征购
分类号: TS2
页数: 2
页码: 210-211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碌曲县的粮油征购情况。
关键词: 粮油工业 粮油征购

内容

一、粮食征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碌曲百业待兴,加上国民党残余匪特的骚扰,洮河沿岸半牧半农区大片土地得不到耕种,牧区畜牧业则由于战乱与牲畜疫情严重而一片萧条,粮油生产的基本状况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1954年统购统销政策在甘南实行,鉴于碌曲县粮油种植数量少,州人民委员会没有在碌曲实行统购和自由收购。1954年全县仅征购粮食3万斤。1955年至1957年三年,国家没有在碌曲进行粮油征购。1958年全县粮食产量195.1万公斤,征购24万公斤,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粮食总产量分别为244万公斤、264.2万公斤、226.65万公斤,三年分别征购粮食91万公斤、95.5万公斤、62.5万公斤。“大跃进”运动中的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农业生产中的高指标,造成了粮食的严重短缺,农牧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1962年,取消了牧区公社粮食征购任务。12月,县委向州委写出报告,要求对全县包干征购不能完成的31250公斤粮食任务予以减免。1962年至1965年,国家实行民族优惠政策,碌曲的粮食征购任务得以大幅度地削减,全县四年累计征购粮食仅15万公斤。“文革”时期,征购数量不断增加,由1966年的2万公斤增加到1973年的41万公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牧区开始推行联产承包制,调整了产业结构,为使农牧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国家对农转牧的公社应负担的农业税给予了减免,1980年以后全县进行粮食征购。
  表11-2碌曲县历年粮食征购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斤
  二、油料征购
  1957年以前,国家在碌曲未进行油料征购。1957年食油业务由贸易公司移交粮食部门,按当年统购计划,仅有少量征购任务。1958年油脂统购统销改为“随粮包干到社”的办法。60年代初食油购销政策有较大调整,针对过去估产偏高,任务过大,购多留少的问题,规定了农牧民留油和国家统购的合理比例,实行先留后购,以保证农牧民自身对食油的需要。1960年和1961年再次提高了食油收购价格,食油统购任务数逐年下降。1971年食油统购实行“一定三年”的办法。1972年调整了油脂超购加价的幅度,各种食用油料加价幅度一律为30%。1983年,食油收购取消原有定购基数,后又采取合同定购的方式,油料征购任务列为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为鼓励农牧民完成油料征购任务,县粮食局采取油料收购兑现青稞的措施,规定每交售1公斤油料供给1公斤青稞,每超交售1公斤油料增供2公斤青稞,1989年又对交售油料任务好的农牧民奖售彩电九台。是年,县粮食局为促进国家油料收购任务的完成,决定在牧民供应定量标准内,每交售1斤油料供应青稞1斤,每超交1斤油料供给青稞3斤,完不成任务收取差价款。1988、1989年收购油料挂钩化肥,规定每交售50公斤油料奖励10公斤化肥,由于采取的措施积极得当,调动了农牧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80年代后期,全县油料收购任务逐年增长,1989年达6.7万公斤。
  表11-3历年油料征购情况统计
  单位:万斤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