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7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利工程
分类号: F407.9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碌曲县的水利工程建设。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建筑工程

内容

一、人畜饮水及草原灌溉工程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藏族牧民对水能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水磨,利用水流坡降为动力,在沟谷河边垒石筑渠堵截部分水量,或在河道上用其全部水量,修建木屋造就水磨,用以加工面粉或饲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有零星水利建设项目,境内水利建设成规模地发展,始于七八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人民公社在国家扶持下,开始兴修水渠,水电部门打机井,建提灌站,修筑防洪坝,使丰富的水资源造福于牧民群众。自1973年到1978年的6年间,全县共修筑大小水渠17条,其中国家投资修建的5条。修建用以解决人畜饮水的自来水管工程4处。1973年至1978年全县修建提灌站22处。到1978年,全县拥有水平梯田6951亩,有效灌溉面积28000亩,保证灌溉面积16000亩。到1979年,全县拥有各类草原基本供水井35眼,解决了5745人,151156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农村人民公社拥有供水井的具体情况分别是:郎木寺公社有水井11眼,能解决1320人、45957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尕海公社有水井16眼,能解决2326人、77705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玛艾公社红科大队有水井4眼,解决了744人、24519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阿拉公社有水井2眼,能解决262人.1035头只牲畜饮水困难;西仓公社尖板村拥有大口水井1眼,县直机关有水井1眼。全县病区改水14处,解决了2827人,11638头只牲畜用水不合卫生标准的问题,为控制、消灭各类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打下了基础。据统计,到1981年,国家对碌曲县的水利水电事业共投资499万元,修建大型干旱草场冬春供水工程1处,即高茂上水站,装机24马力/2台,埋设输水管道10600米,设供水点9处,修建农村自来水工程36处,埋设输水管道56072米,打机井19眼,解决了居住在高山秃岭的牧民群众的吃水困难,使6000人用上了自来水,1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使6万亩干旱缺水草原供水情况得到了好转。70年代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明确统一的开发利用规划,开发利用效益低,在打机井方面,只图数量,不求实际,动力跟不上,不配套,使多半机井成了“半拉子”工程,处于报废状态,发挥效益的仅占17.6%,对大面积的草场干旱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第二,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质量低,隐患严重,很多工程都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中进行,方案一变再变,造成了工程质量低、隐患大、效益差的状况;第三,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许多工程遭到破坏,据调查,有15眼机井房拆井填埋,毁坏殆尽。到1986年,全县报废农田水利工程达18项之多,投资130.9万元,其中报废渠道5条,13.8公里,投资68.3万元,报废机电工程13处,投资62.6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建设认真吸取过去的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按科学办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水利事业。这个时期的水利建设事业主要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干旱草场灌溉问题,使水利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是修筑防洪工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到1995年,全县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5处,管道总长129公里,其中高茂提灌和玛艾两处工程已经报废,尕果、加日布两处水源已干枯,发挥正常效益的工程39处,占实际修建时的87%,使全县1.788万人、25.0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改善了26万亩干旱草场。修建防洪河堤7.9公里,保护了全县19个村、600户、25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1600亩农田、林草地的安全。人畜饮水工程根据“六五”、“七五”规划,到1990年需解决14300人,22.68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截止1990年建成自流蓄截引水工程49处,管长108.63公里,解决了14200人、21.4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改善了20万亩干旱草场,已解决占应解决的99.3%和94.75%。“八五”期间需解决1.56万人、24.68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分别完成114.6%和101.4%。这些工程的建成,使碌曲县广大牧民群众基本结束了远距离靠人背、畜驮,冬季化冰雪吃水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藏族妇女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牲畜死亡率。如尕海乡加仓村,1978年牲畜存栏21425头只,未建引水工程前,每到冬季枯水期,牲畜要往返20公里去饮水,部分体弱牲畜因掉膘加剧而死损,1988年建成加仓第一期饮水工程后,解决了冬季饮水困难,在冬春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牲畜死亡率反而比往年有所减少。二、防洪工程
  (一)县城防洪建设
  为了确保县城汛期安全,县政府组织成立了防汛指挥部。1989年,县林业局为县城防洪工程投资1.5万元,修筑防洪堤60米,排水槽35米,涵洞两处5米。1995年,根据省、州防汛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碌曲县实际,在汛前,防汛办公室和城建局协同组织人员对隐患的河堤、洪沟、排水道和畜群点进行检查,对受阻严重的排水沟发动干部群众义务出工清除加固。
  (二)乡村防洪建设
  夏季,境内常因暴雨造成山洪暴发,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一定损失,因此每年都有防洪工程修建。1983年,郎木寺乡防洪工程投资7.5万元,西仓大桥下段防洪工程投资2.5万元,保证了乡政府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87年,县电站尾水防洪河堤投资4万元,建成浆砌体结构河提长250米,堤基础宽2米,深1米,高1.6米,堤顶宽0.6米,底宽1.6米,使用块石1034立方米,投工24100个,于8月底峻工。拉仁关玛日防洪工程投资4.5万元,修筑导洪渠1075米,建成浆砌护坡河堤长50米,最大排洪量57立方米/秒。1988年,投资4万元,续建玛日防洪工程,建成浆砌护坡堤250米,堤基础宽2米,深1.2米,堤底宽1.8米,顶宽0.6米,高1.6米,使用块石968立方米,水泥154吨,投工770个工作日。加日布防洪河堤投资1.5万元,建成浆砌护坡堤长1.5米,建人行桥1座,10月20日建成。1992年当地自筹资金,维护加固了郎木寺防洪河堤和拉仁关玛日河堤400多米。1995年,郎木寺防洪河堤预算投资40万元,当年到位17万元,5月动工建设,修建乡政府大桥以下两边河堤共850米,一期工程8月底峻工,耗资25万元,共用劳动工日3300个,石头1200立方米,砂子500立方米,水泥110吨,浆砌石1700立方米,保护了郎木寺400户、20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河堤上200多间房屋的安全。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