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7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种改良
分类号: F307.3
页数: 3
页码: 114-116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碌曲县的畜种改良。
关键词: 牲畜市场 畜种改良

内容

—、牛的改良
  1.引进良种杂交生产犏牛是牦牛产区的一项重要商品生产,引进良种进行黄牛改良,将会大幅度地提高当地黄牛的经济价值。1984年在西仓乡建立了一个牛改点,用西门塔尔、黑白花冻精共授配母牛181头(其中黄牛24头,牦牛153头,犏牛4头),另调入西黄杂种一代公牛12头,无价拔到李恰如种畜场,双岔乡支持群众进行犏牛生产,配150头牦雌牛。1985年投放西黄杂种公牛24头,给25户群众授配母牛380头,同时从青海大通牛场引进半血野牦牛冻精269粒,在李恰如种畜场搞冻配,以提高本地牦牛的质量。1987年西仓乡牧医站配合州科委用半血野牦牛冻精对65头牦雌牛进行了冻配,5月李恰如种畜场从青海大通牛场引进半血野牦公牛,自然交配当地家牦牛。牦牛是青藏髙原高寒牧区适应性极好,不可替代的牛种,但杂交后代雄性不育,所以本品种选育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2.西黄公牛在高寒牧区适应及利用效果的研究。1984年5月,从临夏县引进6头18一22月龄的西黄公牛投放到李恰如种畜场,在专门生产犏牛的母牦牛中进行参配。研究结果表明X黄牛F1公牛在恶劣环境中生长发育比较快,体尺、体重增长,利用西黄杂种公牛生产的含1/4西门塔尔血液的犏牛也表现了较强的杂种优势。
  表4-14西门塔尔X黄牛杂种一代公牛配种利用情况统计表
  表4-15含1/4西门塔尔血犏牛体重、体尺比例统计表
  单位:公斤、厘米表4-16西门塔尔X黄牛杂种公牛体尺、体重统计表
  单位:厘米、公斤
  3.1991年搞犏牛生产,授配母牛6270头,1992年产活牛犊4138头,犊牛死亡2132头,成活率为66%。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18头,按公母1:20的比例分别抽放到玛艾、尕海、郎木寺、西仓四个乡的9个联户,共授配母牛324头,产犊181头,繁活率56%。通过人工受精和引种改良,提高了生产性能降低了饲养费用与犏牛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表4-17西牦F1代犏牛与牦牛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对比表
  二、藏羊的改良
  碌曲县从1959年开始引进新疆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试验,以后逐年扩大规模,先后引进新疆细毛羊、美国美利奴、甘肃高山细毛等种公羊1064只,茨盖羊、罗姆尼、边区菜斯特等半细毛羊种公羊339只。1967年的绵羊改良工作中,人工授精母羊14489只,其中1967年3月,引进新疆细毛种公羊165只。1968年9月为了做好绵羊改良工作,县革委会设立了“县绵羊改良小组”。1968年9月14日绵羊改良工作结束,全县设立了10个人工授精站,人工授精母羊15571只。1971年,引进茨盖半细毛羊和罗姆尼半细毛羊在李恰如牧场和贡巴大队同新藏杂种母羊进行杂交试验。1972年2月26至29日为了传达贯彻省13个县绵羊改良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全县绵羊改良步伐,县革委会召开了畜牧工作会议。会议提出4个牧区公社重点改良绵羊,3个半农半牧区公社改良山羊,年度计划授配母羊30000只,在四五期间全配全改,年终实配23004只。到1974年这两个点共获得茨新藏杂种羊和罗新藏杂种羊3千多只,经抽样鉴定,认为茨新藏二代杂种羊能适应高寒牧区粗放的饲养管理,产肉性能比藏羊稍差,剪毛量比藏羊提高1.5倍,并有三分之一达到同质。1975年用茨盖半细毛公羊同新藏杂种母羊杂交,1976年生产一批茨新藏杂种羊,羔羊成活率高,经济性状好,省、州对这次试验非常重视,决定把半细毛羊育种作为省列课题,确定李恰如种畜场、贡巴大队为细毛羊育种基地。1979年6月,碌曲县召开畜种改良工作会议,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养羊专家赵有璋作了绵羊改良的专题报告。1984年李恰如牧场改良羊己占总羊数的94%,一类改良羊产毛量达2.2公斤/只,是该场土种羊的4倍。1984年又引进边菜种公羊22只,李恰如种畜场供应乡、村含1/4边菜血液的杂种公羊10只,参配的适龄母羊1021只,产杂羔282成活120只,李恰如适龄母羊2434只,产杂羔2100只,成活1744只,全县共产杂羔2382只,成活1864只.成活率78.25%。年底改良羊存栏4298只,占绵羊总数的254907只的1.69%,杂种适龄母羊2333只。1986年,引进甘肃高山细毛羊70只,茨盖羊50只,分配到西仓乡组建2200只适龄母羊参配,实行全配全改,1989年,授配母羊6018只,产活杂羔2923只。1991年,产活杂羔3967只,死亡2100只,杂羔成活率52.8%。1993年,授配母羊6062只,产活杂羔4082只,杂羔死亡2118只,成活率51.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