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体制变迁
民国时,碌曲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依据各地情况,又分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草原、牲畜、土地等生产资料多被土官、头人、寺院所占有。其主要占有和经营形式为:(1)政教合一的寺院占有制。到1949年,碌曲、玛曲一带的五小寺院有马1700余匹,牛3000头,羊7900只。当时,寺院活佛占有相当数量的牲畜。寺院雇用一个部落或大量牧民进行放牧,叫做“思柔”,寺院派专人进行管理,设立马场、牛场、羊场。他们的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设立畜群牧场和贷牧,贷牧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把牛羊贷给自己势力范围内的牧民放牧,每年按比例交纳一定数量的牛、羊、马或酥油等。(2)部落土官头人占有制。寺院派往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叫“郭哇”,他们占有大批生产资料,掌握全部落的土地和牧场的使用权,他们规定游牧时的帐址,限制和批准牧民群众在牧场上种植牧草,除寺院牲畜外,凡其他部落的人在本部落代牧牲畜要交纳一定款项,越界放牧有罚牲畜及皮张等特权。另一种形式是草山牧场归全部落所有。(3)牧主占有制。牧主占有大量草原牧场和畜群,他们以雇牧、租牧或贷牧等方式,把牛羊交给牧民放牧。(4)牧民占有制。他们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生产资料,有自己的牛羊,在牧主或部落的牧场上放牧,对草场只有利用权,每年要给牧主缴纳一定的草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恢复与发展牧业生产,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与“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的政策。人民政府在有计划地建立畜牧兽医机构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区、乡以防疫灭病、改善饲养管理、消灭兽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护畜活动。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碌曲县的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57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33959头数,比1949年增加60.4%。大畜存栏77494头,羊存栏151321只,猪存栏5144头,分别比1949年增加127.12、37.27和242.93个百分点。1958年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平叛反封建斗争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剥削制度,废除了封建特权,建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劳动牧民当家作主,推动了牧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一些极左的作法产生了不良好的后果,草场由公社统一规划牲畜为公社管理,人力物力统一筹划调用,群众吃饭食堂化,行动军事化。1959年9月召开的甘南州二届一次党代会决定:在畜牧业生产方面继续贯彻“八字”措施,坚持包产、包膘、包投资、定人、定畜、定草原、定繁殖、定报酬,完成一项,奖励一项的“三包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三包到队,五定到人。同时要求牧区人民公社应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做到粮食自给,并且提出了“牛羊上山、粮食进川”、“开光平滩、牛羊上山”、“牧民不吃商品粮”等口号,1959年碌曲县许多冬季牧场被开垦,是年大批河南支边建设青年来到碌曲县开办农牧场,加快了开荒速度。为了完成畜牧业的高指标,在家畜繁殖上搞群众运动,提倡“全配满怀”。1960年碌曲县尕海公社第一生产队出现了7个绵羊“百母百羔”群和5个“百母超百羔”群,还制造了社员贡珠放牧的135头适龄母牛连续两年“百母百仔、百仔百活”的虚假报导,这些做法使正在恢复中的畜牧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必须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在人民公社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在三年恢复时期,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得到恢复和巩固,有些生产队实行包产到组、责任到人、固定报酬、超产奖励的管理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牧区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制度、措施遭到破坏,粮食征购任务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压力,迫使牧区又出现垦荒种粮,牧业生产再度受到影响。1970年,“北方农业工作”会议后,甘南州革委会在碌曲县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召开了全州牧区工作现场会,推广贡巴大队学大寨的先进经验,在广大牧区开展“学大寨、赶贡巴”的群众运动。在生产的经营管理中,大力宣传贡巴大队五个统一的经验,即:生产统一计划,畜群统一调整,劳力统一调配,收益统一分配,生活统一安排。1974年11月,省委召开的全省牧区工作会议上,树立碌曲县贡巴大队为全省牧业学大寨的红旗,在全省发出了牧业“学大寨赶贡巴”的号召。根据会议精神,1975年4月,州委召开牧区县委书记会议,着重讨论制定了牧区1975年一1985年建设规划,提出了碌曲、玛曲、夏河三县执行“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的方针,禁止开荒,保护草原,固定草场使用权,对已开垦的草场要进行全面检查,凡影响牧业生产的坚决弃耕,改种优良牧草,加强牧业经营管理,社员自留畜超过规定限额的每年清理一次,折价收为集体,卖给国家,大搞牧区建设,加速改变牧业生产条件,落实党的民族政策。1972年11月,全州牧区工作会议讨论,报请甘南州委同意,州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1974年批准,玛艾、拉仁关、尕海、郎木寺四乡转为纯牧业公社,西仓、双岔、阿拉为半农半牧业公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有了较大调整,通过放宽农牧区经济政策,落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整个牧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尕海公社试点。在牧区推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方针,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欢迎。不久西仓公社也实行了以牧畜承包到户为基本内容的责任制。在以后几年,全县牲畜相继承包到户。在牲畜承包到户的同时,草场承包工作也在稳步推进。1987、1988年两年,县委县政府狠抓草场承包工作,两年中共承包冬春草场193万亩,占90.3%,夏秋草场200.8万亩,占73.7%;其承包原则是联产承包,承包方案由群众自己讨论决定,全县7乡、24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在草场承包中打破原有模式,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内部自由组合,建立新的承包联户539个,参加承包的牧民3539户,占牧户总数的99.1%。通过承包经营,使草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生产者个人的责任权利相结合,管、建、用相统一,使草原得到合理利用。1990年4月,州畜牧局、州草原站在碌曲县玛艾乡进行承包草场的登记试点。1991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草场承包领导小组,下发了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实行以草定畜的安排意见》。认为全县草场承包任务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工作的方向和任务是继续深化完善的问题,以及实行以草定畜,逐步把传统的畜牧业推向商品畜牧业的问题。
第二节草场类型与生产能力
根据《全国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大纲和技术操作规程》拟订的三级分类系统,可将全县天然草场分为6类9组13型。本节对其中4个主要类型进行分述。
一、林间草甸类
林间草甸草场主要分布于阿拉、双岔、西仓、拉仁关和郎木寺乡,海拔2860米至3800米之间的山坡和受生物人为因子干扰的坡麓。这类草场与森林、灌从交互镶嵌,成为森林灌丛草甸相结合的复合景观。斑块状分布的暗针叶林下草本很少,以林间草甸草场为主,灌丛占居3200米〜3400米的阳坡和3600米〜2800米之间的阴坡,草甸占居3400米以上的阳坡和山头、梁峁及采伐迹地。草层盖度一般在30%〜50%之间,牧草种类丰富,高度差异较大,一般高10厘米〜15厘米,最高可达90厘米,平均高度26厘米,禾草高度一般在20厘米〜30厘米,草场产量低。一般平均亩产鲜草224公斤,10.6亩可养活一只绵羊。该类总面积76.15万亩(包括19.8721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2.9%,由于坡度大、灌木多,只宜作牛、山羊的夏秋草场。
二、灌丛草甸类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林间草甸草场的西南开阔山原,宽谷的山地阴坡,是亚高山草甸草场的一个亚类,境内分布最广的是金露梅灌丛草场,在林缘和坡度较大山体的北坡多形成密灌(杜鹃灌丛和杂灌灌丛)。地形以山坡、沟谷为主,海拔3000米〜4000米之间。地表植被复盖大、蒸发量低,土壤含水量高,夏秋季地表湿润,气温较低,土壤为灌丛草甸土,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高。该类草场在本区分布较广,约有226.87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8.4%。草场牧草种类比较丰富,主要以低温、中生、中旱生草本和中生藻木为主,混有湿中生和中湿生植物。有多年生短根茎丛生莎草、糙喙苔、毕氏嵩草、线叶嵩草、密生苔草、甘肃嵩草、黑穗苔等;丛生禾草、狭穗针茅、旱熟禾;根茎禾草短柄草、羊茅、林缘次生类型中具有旱生异针茅、三刺草,另有野青茅、珠芽蓼等。草场中具有的中生灌木有金露梅、窄叶鲜卑花、柳、沙棘、小藥、杜鹃、忍冬及旱生的锦鸡儿等。杜鹃在山体林线以上的陡坡阴坡多形成密灌,只有和其他灌木混交地段,灌木盖度下降到40%〜60%左右,生长着嵩草、苔草和耐寒的杂草、矮大黄、珠芽蓼、藏大戟、湿生扁蕾、三脉梅花草等,牧草盖度22%左右,草层高23厘米,亩产鲜草98公斤,23.2亩可养活一只绵羊。柳岀现在沟谷、溪边、水分条件比较充足的地段,灌木郁闭度不等,一般为30%左右,在河漫滩多形成矮曲林,或与裸果扁穗苔、异穗苔、糙喙苔、禾叶嵩草等湿中生牧草组成灌丛草甸,牧草一般盖度50%〜60%之间,草层高度约25厘米,亩产鲜草242公斤,9.6亩可养活一只绵羊,在坡地沟谷以高山柳、杯腺柳为建群种的灌丛草甸,随着土层、坡向、坡度的变化,灌木层逐渐被子鲜卑花、金露梅替代,湿生牧草渐被中生、中旱生的牧草替代,在与柳灌丛相接的金露梅、鲜卑花灌丛下,起重要作用的牧草有黑褐苔、矮生嵩草、毕氏嵩草、四川嵩草、甘肃嵩草、禾叶嵩草、狭穗针茅、藏异燕麦数量增加,滩阶地矮嵩草、披碱草、鹅冠草、剪股颖、硬质早熟禾、花芷蓿等替代了莎草科的湿中生种,灌木盖度由25%〜35%下降到20%以下,草层盖度65%左右,高度24厘米,鲜草由193公斤/亩增加到367公斤/亩,最高可达573公斤/亩,平均亩产鲜草244公斤,9.6亩可养活一只绵羊。
三、亚高山草甸类
亚高山草甸植被是碌曲县草场的主体,境内各处均可见到,地形以坡地为主,另有滩、阶地和夷平面及浑园山顶,海拔3000米〜4000米,地表复盖度大,除郎木寺和尕海乡及李恰如牧场、军分区、五团与大水4个牧场有较开阔的地形外,其他几个乡山多、开阔地少,蒸发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该类总面积约为235.58万亩,占总草场面积的39.9%。草场牧草种类比较丰富,主要以中生植物为主,同时混有少量的湿中生、旱中生和中生植物,有短根茎丛生莎草、线叶嵩草、毕氏嵩草、矮生嵩草、禾叶嵩草、密生苔草、糙喙苔草、根茎禾草、短柄草,丛生禾草披碱草、异针茅、糙野青茅、藏异燕麦硬质早熟禾、狭穗针茅,还有高山嵩草、丝秆嵩草、四川嵩草、甘肃嵩草、黑穗苔、川甘嵩草、刚毛针蔺、三刺草、丝颖针茅、紫羊茅、远东羊茅、中华羊茅、华誉麦、秦氏芨芨草、藏落芒草、花芷蓿、蒲公英、瑞苓草、凤毛菊、松潘凤毛菊、羽裂风毛菊、莎嵩、茅软紫苑、藏大戟、麻花头、乳白香青、叶火绒草、珠芽蓼、矮大黄、翻白草、鹅绒萎陵菜、草玉梅、条叶银莲花、细裂叶亚菊、黄帚橐吾等。短柄草生态幅度较窄,主要分布于砾质坡积、残积母质的山地正南坡,海拔3100米〜3500米的坡麓,土壤为山地草甸土。短柄草为建群种,与亚优势种密生苔、线叶嵩草、珠苣蓼、异针茅、三刺草及其他杂草,随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的变化分别组成不同的群落。牧草盖度一般为70%〜80%,牧草一般高为25厘米,亩产鲜草300公斤左右,7.7亩可养活一只绵羊。异针茅比较耐寒、耐旱、耐阳,主要分布于短柄草的上限,在3500米〜4000米的阳坡、迎风坡及土层较薄,生境旱化的地段,是草场的建群种,与亚优势种高山嵩草、线叶嵩草、硬质早熟禾、毕氏嵩草、羊茅、芨芨草等分别组成不同的草场型,是亚高山草甸向亚高山草原过渡的群落,局部有紫花针茅草原群落,是亚高山草甸的前演替群聚,碌曲以镶嵌复合体出现在亚高山草甸之中,牧草盖度90%,一般高度22厘米,亩产鲜草394公斤,平均5.9亩可养活一只绵羊。在异针茅嵩草型的两侧东西坡3700米〜4100米及浑园山顶糙喙苔成为优势种,与亚优势地禾叶嵩草、毕氏嵩草、狭穗针茅等组成不同的草场型,牧草病度80%左右,一般高度在24厘米,平均亩产鲜草230公斤,平均10.2亩左右养活一只绵羊。披碱草通常以小片或斑状出现于滩,阶地冬春场圈滩,是在放牧过渡和鼠害严重地上形成的次生草场类型。披碱草型的次优势种很不一致,圈滩和鼠害地远销与鹅绒萎陵菜、花苜蓿组成割草场;在践踏、啃食严重地段与矮生嵩草、翻白草、薄公英、瑞苓草、异针茅等杂类草组成不同的草场型。牧草盖度在70%〜90%之间,在天然割草场,牧草一般高度70厘米〜100厘米,亩产鲜草1200公斤左右,2.0亩就可养活一只绵羊。但多数出现披碱的草场,产量很不稳定(是植被演替的一阶段),平均亩产鲜草360斤,6.5亩可养活一只绵羊。矮生嵩草草场型是高寒草甸草场院,本区山背、梁峁地段有与低矮的塾状、毡状牧草形成的小片低草草场。在重牧地段也可成为优势种,是亚高山划甸过牧的指示群落。矮嵩草与火绒草等耐牧种组成群聚(退化秃斑)镶嵌于其他草场型之中。
四、沼泽草甸类
此类草场分布比较零散,主要分布于湖边、河岸季节积水区和沟脑、低洼地、山麓溢水地及其夷平面。在尕海乡、李恰如种畜场,大水牧场和玛艾乡德吉滩、果日沟有连片分布地段。在阿拉立池沟、双岔洛措沟有灌草沼泽化草甸和盐化沼泽草甸草场。该类草场水分条件充分,多属排水不畅、地表滞流、季节积水河水泛滥或地下水溢出地面的地段,水分经常达到饱和,造成土壤的嫌气条件。土壤为沼泽草甸土或泥炭沼泽土,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气温低,呈现出冻胀丘,丘间积水时间较长,有机残体不能分解,泥炭积累逐渐高出地面,形成丘状。此类土壤为泥炭沼泽土,呈酸性反应。植被组成主要为湿生、湿中生和中湿生植物组成。主要牧草有西藏嵩草、华扁穗草、裸果扁穗草、川甘嵩草,也有矮柳等灌木。草层高度17厘米,盖义70%〜90%,分为溢水泛滥地和浸水丘墩两个组及两个型。第一组为季节积水区。主要分布于林缘和河流泛滥地,草场植被由于水分条件优越,生长较好,形成华扁穗草为主的草场型。沿河岸分布的华扁穗草、甘肃嵩草、发草型可作为冬季放牧场。在土壤过湿、低温环境中形成高原高位沼泽,随泥炭的增高,茎上不断生出不定根、分糵上升,形成浸水丘墩,牧草以莎草科嵩草属苔草属为主要成份。其优势种为藏嵩草,与亚优势种华扁穗草、裸果扁穗苔、川甘簏苔组成不同的草场型,亩产增鲜草300公斤左右,7.76亩可养一只绵羊。
第三节草场资源等级及牧草品质
根据全国草场资源等级划分标准对碌曲县草场等级进行了划分。碌曲县草场等级划分为2、3、4三个等,没有1、5两个等,2、3、4、5、6、7六个级,没有1、8两个级。从草场质量来看,二等草场为2003608亩,占草场可利用总面积37.35%;三等草场为2424462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45.19%;四等草场为937976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7.84%,中、上等草场占83.54%。没有劣等草场,可见草场质量是好的。从草场产草级来看,以亩产鲜草300公斤〜400公斤的四、五级面积最大,达3972481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74.04%;亩产鲜草400公斤〜800公斤的二、三级草场利用面积为1211345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22.57%,六、七级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3.39%,说明草场产草量也是高的。本县天然草场有67科,253属,630种,其中可食牧草568种,占总种数的90.16%,从各类草场每平方米样方的饱和度来看有林间草甸35种,灌丛草甸27种,亚高山草甸67种,沼泽草甸39种。主要优良牧草品种有:(1)塘谷耳黄芪:多年生草本,高达100厘米,该种植株高大粗壮,在花期以前茎、枝脆嫩、叶量丰富,为豆科的优良牧草,为天然草场的伴生种,可作为人工割草场的混播牧草。(2)多节雀麦: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该种植株高大,叶量丰富,各类牲畜均喜食,为禾本科的优良牧草,可培育成为多年生人工割草场的主要牧草。(3)羊茅:多年生密丛草本,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干燥山坡草地。羊茅是一种旱生植物,具有极其发达的根系,细长而内卷成针的叶子等特点,以适应干旱环境。羊茅草质柔软,又成密丛生长,营养价值很高,是最佳牧草之一,马、牛、羊均喜食,是天然草场的伴生种或次优种,比较耐牧,可作天然草场的补播牧草。(4)紫羊茅:多年生草本,秆数丛生,抽穗期含粗蛋白5.06%,粗纤维30.58%,粗脂肪3.39%,无氮浸出物53.04%,粗灰分7.03%,钙0.90%,磷0.08%。紫羊茅是一种旱生植物,草质柔软,营养价值很高,是最佳的牧草之一,多为天然草场的伴生种,可作为多年生割草场的混播种或鼠害地的补播牧草。(5)本氏针茅:多年生密丛禾草,须根坚韧发达,本种是分布较广的旱生植物,具有较明显的旱生特征,叶片内卷把气孔包藏在里面,以减少水分蒸腾,有发达的须根,以利水分吸收。故抗旱性强,适应性广,但不耐践踏。本种是优良牧草之一,抽穗期含粗蛋白质7.08%,粗纤维31.39%,粗脂肪3.49%,无氮浸出物51.42%,粗灰分6.61%,钙1.81%,磷0.053%,生长及枯草季各类牲畜均喜食。群落性强多为草原草场的优势种或次优势种。本种可作为退化的草原化草甸草场补播牧草。(6)赖草:多年生草本,是一种分布较广的植物,在稍湿润、干旱及肥沃之低地均生长良好。具有特别宽广的生态幅度。它具有较强的地下根茎,毓烽很强,根茎在地下,串连延伸,可达很远距离。所以常构成弃耕地先锋群落的优势种。赖草质地比较粗糙,开花后草质变的更粗老,据结实期分析含粗蛋白11.28%,粗纤维31.37%,粗脂肪3.82%,无氧浸出物45.40%,钙1.84%,磷0.31%。羊在幼嫩时采食,牛、马、驴全年可采食。开花前是全草营养价值最高的时期,大牲畜食后新催肥,在抽穗期也可刈割制成干草,为冬季大牲畜的较好饲料,宜作水土流失地、阶地补播牧草。(7)窄叶野豌豆:本种是一个分布广泛的植物,生长在平地以至海拔3000米的山坡或山沟草地,是一种优良牧草。据开花期分析:含粗蛋白质11.18%,粗纤维35.80%,粗脂肪3.09,无氮浸出物41.51%,粗灰分8.41%,钙1.27%,磷0.29%。可作多年生人工割草地的混播和天然草场的补播牧草。(8)山岩黄蓍: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60厘米,是改良天然草场的优良牧草。(9)花苜蓿:直立草本,高30厘米〜100厘米,茎、枝四棱。本种为旱中生植物,又是草原向草甸的过渡种,耐旱、耐寒,在碌曲一般分布在海拔2950米〜3600米地带是优良牧草之一,据分析:开花期粗蛋白质14.67%,粗纤维20.97%,粗脂肪2.24%;无氮浸出物44.77%,粗灰分17.33%,钙3.87%,磷0.24%;结果期粗蛋白质&11%,粗纤维35.51%,粗脂肪2.79%,无氮浸出物44.56%,粗灰分9.02%,钙5.33%,磷0.25%。本种营养价值较高,可采集种籽进行试种。多与疏丛禾草形成放牧价值较高的草场,可为多年生刈草场的混播或鼠害地补播牧草。(10)短柄草多年生草本,疏丛,须根较坚硬;秆直立,高60厘米〜80厘米,据结实期分析:含粗蛋白质4.06%,粗纤维36.57%,粗脂肪3.72%,无氮浸出物44.43%,粗灰分10.61%,钙1.51%,磷0.10%。本种为典型的草甸植物,在碌曲一般分布海拔3000米〜3700米的阳坡,是料好的牧草,可采籽进行试种。群落性很强,在亚高山阳坡多形成优势种,可为砾质坡积土上的补播牧草,或阳坡撩荒地恢复植被的优良牧草。(11)草地早熟禾:多年生草本,具有匍匐的根状茎,本种生长于山坡或草地,由于根茎繁殖力强,生长期长,耐践踏,为各类家畜所喜食的优良牧草。(12)无芒雀麦:多年生草本,横直根茎,秆直立,高45厘米〜80厘米,生于山坡、道旁、河岸。6-8月抽穗。本种营养丰富,据始花期分析:含粗蛋白质13.17%,粗纤维33.94%,粗脂肪2.89%,无氮浸出物38.00%,粗灰分12.00%,钙0.66%,磷0.42%;结实期分析:粗蛋白10.07%,粗纤维32.09%,粗脂肪3.14%,无氮浸出物46.71%,粗灰分7.99%,钙0.40%,磷0.34%。本种茎叶繁茂,再生力强,耐寒、耐旱、抗病力强,为类家畜喜食的优良牧草。(13)垂穗披碱草:多年生草本,根须状,秆直立,高50厘米〜70厘米,本种据开花期分析:含粗蛋白10.21%,粗纤维42.61%,粗脂肪2.53%,无氮浸出物37.02%,粗灰分7.45%,钙0.25%,磷0.18%,其营养较丰富,多生于阴湿草场,是各类家畜喜食的一种优良牧草。(14)密生苔草: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密丛生,秆高10厘米〜35厘米,本种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拔2500米〜3000米的草甸草场的阳坡、半阳坡,是各类家畜喜食的优良牧草。(15)珠芽蓼:多年生草本,高10厘米〜40厘米;本种为一度播种,是亚高山草甸草场垂直地带的建群种。由于地貌、海拔坡向的不同,珠芽蓼在各类型草场中占优势或亚优势地位。其草质优良,为各类牲畜所喜食,其种子可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