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类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各类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2
页码: 83-84
摘要: 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灾害性影响的干旱主要是:春旱、春末夏初干旱、伏期干旱。春旱和春末夏初干旱直接影响牧草萌发反青和生长,延长牲畜春乏期,严重时造成大量牲畜死亡。伏旱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灾害更为严重,因为伏期是牧草生长的关键时期和牲畜抓膘的时期,此时出现干旱,牧草生长不好,严重时使之枯黄,牲畜吃不上草,饮水往返遥远, 不仅不利于抓膘,且能造成次年春乏时期的大批死亡。干旱出现的大概频率是:北部碌曲春季、春末夏初和伏期均以正常年型出现频率最高,春季不旱的频率次之,干旱频率最低, 春末夏初和伏期干旱与不旱频率相等。南部郎木寺的三个时期以正常年型出现频率最高,春季干旱与不旱的频率相等,春末夏初和伏期不旱的频率次之、干旱的频率最低,从干旱出现的各个时段来看,尤以伏旱频率最大。
关键词: 碌曲县 自然灾害

内容

一、干旱
  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灾害性影响的干旱主要是:春旱、春末夏初干旱、伏期干旱。春旱和春末夏初干旱直接影响牧草萌发反青和生长,延长牲畜春乏期,严重时造成大量牲畜死亡。伏旱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灾害更为严重,因为伏期是牧草生长的关键时期和牲畜抓膘的时期,此时出现干旱,牧草生长不好,严重时使之枯黄,牲畜吃不上草,饮水往返遥远, 不仅不利于抓膘,且能造成次年春乏时期的大批死亡。干旱出现的大概频率是:北部碌曲春季、春末夏初和伏期均以正常年型出现频率最高,春季不旱的频率次之,干旱频率最低, 春末夏初和伏期干旱与不旱频率相等。南部郎木寺的三个时期以正常年型出现频率最高,春季干旱与不旱的频率相等,春末夏初和伏期不旱的频率次之、干旱的频率最低,从干旱出现的各个时段来看,尤以伏旱频率最大。
  二、雹灾
  由冰雹造成的灾害,也是主要灾害之一。从20多年的历史来看,处于洮河沿岸的玛艾、西仓、双岔、阿拉四乡雹灾明显多于郎木寺一带,又由于洮河沿岸种植农作物,冰雹造成的灾害也就更为严重。
  三、低温连阴雨、洪涝低温连阴雨可分为春乏期低温连阴雨和夏秋抓膘期低温连阴雨,前者对畜牧业影响极为严重,这种灾害性天气影响牧草萌发与返青推迟牧草播种期,甚至造成烂芽现象,大量幼弱牲畜常因经受不了低温雨雪的侵袭而死亡。洪灾一般出现在7-9月之间,境内出现洪涝灾害的现象虽然不多,但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
  四、寒潮、雪灾
  由于海拔高,寒潮与强降温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异常频繁。寒潮与强降温,一般出现在秋末至春季,秋末由于牲畜经过夏秋季的抓膘,虽受侵袭但影响不大,春季由于各类牲畜处于春乏的关键时期,加之此时正是接羔保育的旺季,此时若出现寒潮强降温天气,推迟了牧草生长期的开始,延长了牧草枯黄期,造成了牲畜补饲不足,大量消耗热量,膘情明显减瘦,疾病蔓延,致使体弱残病之畜大量死亡。寒潮与强降温的地区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由北向南次数增多,强度增大,碌曲县主要畜牧业又以南部为主,因此春季的牧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季节。寒潮与强降温有时伴有大雪,雪灾一般出现在冬春,尤以春季为甚,夏秋突降大雪造成灾害,偶尔发生。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