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壤类型
分类号: S151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碌曲境内土壤的成土母质有坡积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沉积物等。形成土壤母质的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钙质砾岩、红砂岩,第三世纪层土壤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综合影响,特别是气候影响形成的产物。高原气候的影响与地形变化,不仅支配着地表泾流,同时也对水热条件进行再分配,因此形成了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南北山坡不同植被,土壤组合亦有明显的差别,特殊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碌曲县 土壤类型

内容

境内土壤的成土母质有坡积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沉积物等。形成土壤母质的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钙质砾岩、红砂岩,第三世纪层土壤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综合影响,特别是气候影响形成的产物。高原气候的影响与地形变化,不仅支配着地表泾流,同时也对水热条件进行再分配,因此形成了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南北山坡不同植被,土壤组合亦有明显的差别,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境内土壤呈现岀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土壤周期性地进行融冻交替,冻结期长而深度大,可达半年之久;(2)气候寒冷湿润,密丛型草甸植物占优势,植物根系致密,吸水强,透气不良,限制了有机质的分解,根系大量积累,形成毡状草皮层;(3)土壤发育原始,质地较粗,富含石砾,除黑钙土剖面层次清楚外,其它土壤剖面发生层次不明显;(4)淋浴强度弱,新生体发育差,粘粒胶膜发育不明显,碳酸钙移动沉积部位浅,呈假苔丝状。东部低海拔区气温较高,蒸发强,陡坡过分排水干燥地段沉积层具有石灰粉末或岩石背面有石灰壳新生体;(5)土壤结构较好,蓄水保肥力强,从营养分析结果来看,有机质含量高,一般达3%左右,最高可达19%,土壤PH中性一微碱性,说明盐基饱和度较高,含氮量在0.15%〜0.3%左右,含磷在0.1%〜0.2%左右,含钾在2%〜2.5%左右,速效氮(水解氮)在10-40毫米/100克土之间,速效磷在0〜8PPM之间,速效钾在100〜300PPM之间,境内土壤的营养特点是:磷缺、氮少、钾富裕。
  境内土壤可分为5个土纲、9个土类、11个亚类(参见表2—18)。
  在9个土类中,前6个土类占全县绝大部分面积,均为草场,只有淋溶土纲的暗棕壤土类和灰褐色土类分布于林区,面积仅为48.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6%,这两个土类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肥力较高。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是碌曲县土壤的显著特征。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