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下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8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下水
分类号: P331
页数: 2
页码: 75-76
摘要: 根据省水文地质一队普查计算,境内地下水蓄水总量5.65亿立方米/年。
关键词: 碌曲县 地下水

内容

一、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根据省水文地质一队普查计算,境内地下水蓄水总量5.65亿立方米/年。地下水与地表水互为依存:1.基岩山区,基岩区的裂隙,裂隙岩溶贮在水空间接受降水补给后,一般流程不大,形成泉水进入河流或进入河谷、沟谷、盆地等第四系;2、河谷第四系除降水补给外,主要靠基岩裂隙水供给,而后呈潜流或泉进入河水;3、盆地第四系潜水,地下潜水主要在洪积层中,与河流以同样方式运动,但以泉群排泄者居多。境内水的运动总规律是:降水、融雪、冰渗入补给地下水后径岩层裂隙,孔隙通道呈泉转化成地表水或径河谷堆积物补给地表水。
  二、地下水的类型及分布
  碌曲地质层主要为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岩类,其中以坚硬为主。松散的冲积洪层分布极有限,这种情况决定了地下水的贮藏与分布。
  1.松散岩类孔隙水
  贮藏在松散的第四纪岩石孔隙中,分布在河谷、沟谷、尕海盆地以及晒银滩、红科、高茂等地。地下水靠降水、基岩裂隙和地表供给,以泉或潜流形式排泄至地表,这类含水岩中的地下水很丰富。尕海盆地靠近东部洪积潜水层中,水位埋深一、二十米,含水层埋深五、六十米,出水量一般可达日产数千方,一般河谷、沟谷地下水潜流和含水层宽度在200至300米之间,含水量厚度在5至10米,出水量日产数百方或一、二千方,尤其是在河谷岸边出水量更大,但此类型水在县内分布所占的比重极微。
  2.基岩裂隙水
  贮存在各类基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之中,指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下部的含水岩层,它们属于“民间水”类型,为本县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含水岩组。该类地下水主要依靠降水、冰雪融渗补给,沿裂隙通道、以泉的形式排泄,或以潜流的形式进入河谷、沟谷、盆地的孔隙潜水中。它们的贮存与埋藏受降水、地质、地貌、植被条件影响较大,地下的水量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亦较迅速。埋藏深度由裂隙发育程度和地貌条件控制,由一二十米至二三十米不等,由于裂隙发育程度不等,地貌条件不同,使其分布很不均匀。
  3.岩溶裂隙水
  主要指在石灰岩、石灰石与其它岩层互层地区,分布在西倾山、李恰如山、尕海东北部至亚尔玛一带。特点是由一些裂隙和溶洞岀水,含水不均,如遇构造导通或切割至含水岩层有较大泉出现,如擦括大泉,老虎洞、中翁溶洞等。其中碳酸盐与一般碎骨岩互层时,常与纯酸盐岩划为并列的两个亚类,此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降水,降水入渗量、运移速度都比基岩裂隙水大,地下水埋藏深度循环深度也较大,可达二三百米,他们由于通道发达,往往集中流动,集中排泄,因此这类含水层的不均匀程度更高。
  三、水质
  根据县防疫站1973年对全县各地水资源的普查,本县地表地下水平均总硬度13.8度(德国度),最高为19.6度,最低为10.3度,均低于国家规定饮水25度的标准,合格率达98.9%,适宜饮用灌溉。地下水的水化学,已由省水文地质一队编绘出水化学图,地下水质的类型几乎全为HCO3-Ca或HCO3—Ca—Mg型,矿化度为0.5克/升以下,极少有大于1克/升,但NO3离子含量较高。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