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51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18
页码: 767-784

内容

卓尼和平起义时杨复兴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总部的通电
  (1949.9.12)
  电文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彭副总司令兼一野司令员,张、赵副司令员:
  任谦代表到岷后,洮岷党政军极为兴奋,在九月十一日举行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今后誓愿站在人民立场,服从中共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与西北军政诸首长领导之下,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宗旨及人民解放军宣言所载之各项基本政策,以期早日成立全国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及全国人民之愿望,兹当起义之初,部队整编待命之时,特电奉告并盼指导。
  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率一七三师、甘保二团、五团、师管区直属一、二大队、补训第四团;第一行政区保安大队,暨代理第一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孙伯泉,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等全体官兵同叩(申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给周祥初、孙伯泉、杨复兴的复电
  (1949.9.14)
  周祥初司令、孙伯泉司令、杨复兴司令:
  申文电欣悉。当兹胡马匪军面临最后覆灭,西北人民接近全面解放之际,你等率部起义,加入人民行列,前途光明,殊堪庆贺。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申寒)
  《甘肃日报》载卓尼起义消息
  《甘肃日报》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五日以头版头条新闻发表消息,标题为:
  “接受毛主席八项和平条件,周祥初等陇南起义,通电彭副总司令接受民主改编。”消息原文为:
  “(西北前线十四日电)前国民党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代理第一区专员兼第一区保安司令孙伯泉及洮(州)岷(县)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等接受毛主席八项和平条件及国内和平方案,于本月十一日在陇南岷县驻地率部举行光荣起义,岷县即告解放,并通电人民解放军彭副总司令及第一野战军张、赵副司令员,待命接受民主改编,为争取我国解放战争彻底胜利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忠诚奋斗。彭副总司令, 张、赵副司令员当即复电,表示庆贺与欢迎”。
  考察游记
  西北考察日记
  (193&5.18〜6.7)
  顾颉刚
  卓尼(5月18日〜20日)
  十八日:十时出发,黄县长等同行。十一时半到侯家寺,寺旧名园城,毁于民国十八年马东喜顺之乱;今新建,有露天讲台一所,植树甚密,雅有曲阜杏坛之风。其僧正侯世麟,字宛臣,亦穿喇嘛服而娶妻,生子世袭其位。窃谓此制可推而广之,使无有怨旷;其自愿独身者则听之可耳。十二时半行,到红堡小学憩。一时又行,到上卓小学憩。三时到卓尼,安头目等来接,入禅定寺。卓尼风景佳胜,洮水清而松林黝,水边万柳藐纯,深密之甚。禅定寺独据一城,临于卓尼城之上,围城皆松与杨,行其中殊静谧。寺毁于民国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无一完椽,今渐修建。而“大小乘”两藏版片所谓“刚角、旦角”者已不可复得矣。(闻刚角为大乘经,分一百零八本,从前定价千五百元;旦角为小乘经,二百十六本,二千三百元。平均每本三百余叶,合九万余叶。一年开印三次,印刚角时即不印旦角,印旦角时亦不印刚角,以其多也。)此寺明代即甚兴盛,有喇嘛三千八百。今其所辖有内寺九,外寺十八,小寺七十余,所统治之喇嘛殆五千人,势力不可忽视。杨土司肇封于明永乐间,第一代名如松,其正式官衔为指挥佥事,管藏人二百三十四族,把守隘口二十三处,其辖地直至四川松潘,盖甘省最大之土官也。自废土司,改授杨积庆氏为保安司令,去年阴历七月,其部下变乱,杨氏被戕,纷纭无主,省府立卓尼设治局,筹备于九月,成立于十二月,任吴景敖君为局长。吴君久历边疆,英年有为、敢任劳怨,旧人物不审其心,遂有交恶之趋势。餐后下山入城,访吴局长及金参谋作鼎。夜,寺中诸管家来,与之酬答。卓尼辖境,洸河以北为草原地带,藏民恃以游牧;洮河以南为山岭地带,野生森林分布甚广。农业则仅于洮河及白水江若干谷地及小型冲积平原中见之。吴局长为发展生产教育计,拟创立林业及牧业合组之职业学校一所。又白水江谷地矿藏甚富,加以洮河流域之牧业、林业,将来手工业及轻重工业之发展均极有望,为便于本区资源之调查与生产技术之研讨,拟组设一小型研究所。此两事开办费总须万元上下,向予请求,而予无权处理,徒表惆怅而已。
  十九日:由宋堪布引导,参观禅定寺全部。故杨司令夫人亦移家寺中,访之,唯掩面而哭,不出一语。复访安头目及小呼图克图。安头目体态伟岸,握有藏民之实际管理权。小呼图克图者,故杨司令子,新岀家。杨氏世掌政教两权,有弟兄时分掌之,一为土司治民,一为僧纲治僧;无弟兄时独掌之,以土司而兼僧纲衔。僧纲者,中央政府所予名义;呼图克图则教中称谓也。十八世纪至积庆,本兼任;身后遗有二子,则以长子任保安司令,次子为呼图克图。二子皆幼,长者年可十一二,参谋长杨一隽君辅之;次者才六七龄,宋堪布辅之。下午,赴设治局宴。岀,到洮河边散步,由西路回寺。路中石上辄刻藏文经语,喇嘛信心之所表现也。是夕又失眠。
  二十日:宋堪布召集全寺喇嘛,嘱予演讲。堪布思想开通,深感喇嘛不通汉文之不便,久欲在庙中设立半日学校,使喇嘛半日诵经,半日读书;然以事属开创,恐召旧派反感,隐而未言。兹予来此,渠即嘱予演讲现代教育之重要,以激发其新机;如其欢忻领受,则下午即可开办学校,喇嘛既识汉文,具有现代知识,将来再由彼辈教育藏民,藏民皆唯喇嘛之命是听者,改造其思想生活自必顺利,此间为汉藏杂居之地,喇嘛亦娴汉语,然南方口音终恐不解,故挽柳林小学校长杨生华君任翻译。杨君,南京蒙藏学校毕业生也。旋到小学,向教导队及小学生致词。予谓“此间为藏民区,诸君多藏籍,诸君家庭生活虽与汉人有异,而团体生活则已全同。且所谓番者由吐蕃来,唐代吐蕃强大,并有河淳,此间人民遂为吐蕃人;及其境域缩小而番人之称则相沿不改。元、明以来,喇嘛教势力扩张,此间人之生活仍同化于西藏,同于藏而异于汉,诸君遂为藏民矣。然究其根源,则所谓番民藏民者,其初实为羌民。羌民之接受喇嘛教者为番民,此间人是也。其保存原有之巫教者仍为羌民,四川茂县一带人是也。羌人与汉人关涉三千余年,汉人中已有不少羌人血统,其最显著者为姜姓。姜即羌,已经现代学者考定。最有名之姜太公,度诸君必已知之。此外如申、吕、齐、许诸姓,亦均为姜姓分支。以历史事实融和国族,实为此时代之迫切需求,而予发其哩引,度必有以激起其同情。三时,赴杨司令之宴,杨一隽君代表主人招待。归堪布告予,今日演讲甚成功。此非予之能言,盖以予为中央机关所派,而喇嘛对中央有甚高之信仰,故不作反抗之言论。将来每寺一校,每校每月有三四十元即已足用,假使先办五十校,月需二丰元而已。
  [26]卓尼、临潭途中(5月21日〜22日)
  二十一日:到柳林小学应宴,又为人写屏联若干事。十一时出发,回临潭,易一道行。经永靖桥,本名木儿桥,杨土司以新法重修而易其名。十二时半到泼鱼对岸,望见泼鱼一大宅,是杨土司被杀处也。……
  [28]卓尼(6月5日〜6日)
  五日:上午十一时启行,在南门外与诸送行者握别。志青、霞波、克家诸君则将予送至卓尼与旧城。下午二时到上卓,少息。四时到卓尼,下榻柳林小学。到禅定寺,晤宋堪布及杨参谋长,留饭。夜,与谨载等到洮河滨望月,且听水声。
  六日:《禹贡》朱圉山,本说在甘谷县。前在《石遗室诗话》中见王树梅诗,谓卓尼即《禹贡》朱圉之转音,若猪野之讹为居延;且其他有山殷然四合,形似朱圉者;否则朱圉反在鸟鼠之下,与《禹贡》导山次序不合。树民先来,因属寻之。上月抄得其书,谓已在上卓尼访得。早五时与俱出,至上卓尼,登山。此山自南望之,屹然一峰,诸山围之,色赤,宛若兽在圉中,称以朱圉固甚当,唯此名甚文,而彼时中原文教尚未达此,其名为何人所命殊为难索之谜耳。山为上卓尼藏民之山神,每年阴历五月十五日嘩经祭神,十里以内之人皆至。惟本山藏民仅有十户,故其名不著。树民戏称之曰“伏虎山”。由高岩直下,至禅定寺下山,约行三十里。九时,到杨校长生华家进饭。出,到福音堂访孙牧师(C.E.Carlson),此间甚少蔬菜,而堂中特多,知地固任产也。又到杨头目家。晚,应杨司令复兴之宴。到吴局长家,闻雷而归。予游西北,最爱卓尼,友人劝留居,怂恿置屋。今日看屋一所,凡十四间,价四百元。拟留树民居此,作藏地之长期调査,予则俟他日之再来。
  七日:到禅定寺辞行。宋堪布知予将南下,握予手曰:“余老矣,不知此生尚能见否?” 闻此怅惘欲绝。杨司令亦跨小马来送行,温润如玉,可爱也。十一时动身到锁藏,杨参谋长别去。二时到羊升,入小学进食。上羊升山,马明仁、敏学成两教主招待入帐房,铺皮毯甚华丽,又进点。雹忽至,错落跳腾青草上,又开一境。待晴而行,跨驴行数里。途中到处开马兰花,色深紫,群蝶绕之,騙跌不已,因得一小诗云:“榴红照眼忆乡关,已染胡尘不欲还。五月寻芳飞乱蝶,马兰紫遍卓尼山。”马兰如兰而大,音讹作马连,草质坚劲,为牲畜所不食,而可以造纸,杨土司在时曾用土法制造,闻已成功,惟纸色不白。如能改用新法,加以漂白,则满地资源,取之不尽,而甘省纸张得此大量供给,便可有大量之文化产生。又狗蹄子草,其根亦能造纸,曾作试验,以技术不精,致色黄而质脆耳。
  节选自《甘青闻见记》
  卓尼之过去与未来
  明驼
  在甘肃的西南部,岷州以西百二十里,洸河以南三十里,靠沈河北岸的谷地上,跨山沟筑一座土城,城内外共有百数十户僧俗聚居着,“庄窠”栉比,寺院错落,这就是卓尼。
  什么时候才有人到卓尼来住居的呢?就史籍记载和传说:大约在隋唐间,这是吐谷浑的本土,亦曾一度为洸州辖地,其后汉人势力渐渐向西扩展,卓尼的土著便慢慢退向拉加寺一带;到元朝,一部分蒙人移进来;至明朝初年,又有一部分康藏的人们搬进,看到当地有两个松树,就把地名叫“卓尼”,他们的头人“些尔的”领导拓荒垦殖;永乐二年,些尔的率白水江流域洮山及达拉各族内附洮州卫,以功授世袭土指挥佥事,四传旺秀,正德间晋京觐见,赐姓“杨”名“洪”。又四传至朝梁、清康熙五十一年朝梁曾孙冲霄助平黑番之乱有功,遂将前山十八族,后山十九族黑番都给其管辖。又四传至宗基,兼摄禅定寺世袭僧纲;同治中,宗基子元,助陕甘总督左宗棠参加循化之役,收复洮州有功,其子作霖兼摄护国禅师,声势日渐庞大,于是附近之赵、马、昝。侯、后各土司的属地都渐遭兼并,阿拉善旗以及洮岷一带汉家闺秀,都每与通婚;光绪二十八年,作霖曾孙积庆承袭,仍以土指挥司兼僧纲司,领有四十八旗,号称五百二十族,辖地近三万方里,治民约一万三千七百五十户,男女凡六万二千七百五十口,在甘肃要算是手屈一指的大土司。
  在这四十八旗中,除了卓尼、博峪、杓藏等若干杨氏宗族赋有特殊地位不列于旗外, 首先要算朱札、上下朱盖、朋的、破汞古、麻汞、达子多、上下卡车等七旗最有地位,他们七旗自有会议处决公务,杨土司不过总其成而已;其次是包吾、巴童、卓逊、他那四旗,内中多为杨土司的戚属或亲兵间有百户左右租佃的回教徒;他们把这四旗叫做“四什哈”,又次为私吾什、那麻那、大峪沟等四旗,叫做“下四旗”,这里的藏人大都汉化,还有近三千口的汉人佃农、雇农掺杂其间。以上都是洮河下游两岸文化程度较高之藏民部落。此外像北山地区的上冶杓哇、土桥、拉卜什、班麻、代麻等旗。洮河上游两岸,木布、达加、迭当、车巴沟等旗,概以“竹娃”称之,其意即生番;至于上叠部的拜扎、哇巴、什巴、达麻卡送、亦哇、然麻童的吾等六旗,下叠部的占牛沟泥俄旺藏、旗拉、阿西、多力沟、当多等八旗,黑番的阴山、阳山、铁坝、代巴等四旗,是贡方物的属地子民,除黑番地区和叠部白水江两岸的谷地中,还有二百多户的汉商佃农以及农奴以外,他们概被认为是化外之民。
  依据“兵田”和“僧田"制度,杨土司治下每一住民均须当兵,才领种一份兵田,或舍身喇嘛寺院才可领得一份僧田,兵田或僧田每份均在十亩左右。僧田只准转佃不准典卖,人死应还土司;每份兵田,每年额定租粮一斗,租钱頁五十文,也可用砂金、麻茹、角麻、竹木、麝香或酥油抵交,当兵亦可雇人顶替或纳金框役,至于无限制的临时征发, 亦颇盛行。杨土司也可用竹筒或在竹筒上添插一根烧去一角的鸡毛当作翎箭去召集民兵或征收财物。
  各旗各族均设首领一至二人,在旗为“德管”,在族为“洪布”,而在七旗下则另有 “大总承”。杨土司为便利传达政令及征发兵马钱粮,又于各旗常设“掌宪” 一人至二人, 以司其事。
  杨土司积庆曾引兵征讨叠部,民国十八年河湟之变,他亦到土门关一带参与战役,二十五年红军由川入甘他也尽了最大力量,设法使其辖地不受其灾,政府为此给予支队司令,洮岷路保安司令等职衔。民国二十年秋季,杨积庆被反对派暗杀。甘政府乃委任杨积庆次子复兴为洮岷路保安司令,并设立卓尼设治局。但从此,杨氏政令不畅,统治范围日趋缩小,由过去平均长度四百里渐缩至百里以内,乃至三数十里不等。教权也因此旁落到禅定寺丹珠呼图克图手中。
  卓尼最大寺院为禅定寺。禅定寺是清朝敕建的寺院,除了掌管卓尼本部的“内九寺院”,还遥领卓尼辖地的“外十八寺院”,如北山的恰尔盖寺等,远到叠部的握藏寺,都应包括在内。其所辖僧众无虑数千,在西宁鲁沙尔之塔尔寺,夏河的拉卜楞寺外,亦算西北上一大寺,像《甘珠尔》、《丹珠尔》两部著名的佛教大经典,当年禅定寺所保存,可惜经过河湟事变,卓尼事变,数度兴灾,大部分寺院及著名藏经,都付之一炬。大经堂西首是护法神殿,护法神殿的西首对门是“尚书楼”,围绕大经堂、护法神殿和尚书楼四周,则是些零星错落的僧寮。
  禅定寺的香火租粮,每年究竟能收多少?据估计二百至五百担以上。由于藏族不善经营商业贸易,所以在甘肃南部藏人住区贸易的,却要算洮州的“西道堂"•…“。神话传说
  周茂周措的传说
  相传在康多喇巴村有位名叫周茂的姑娘,在白石山放牧时,她天天听到石崖大声问她:“开不开?开不开?”她莫名其妙,也未回答。回家告诉了阿爸。她阿爸让她回答你就说开哩',看怎么样。第二天,当石崖中'‘开不开”的问声刚落,周茂就大声回答说:“开哩”!石崖顿时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一分两半,形成一座石峡,将上游的小溪阻住。周茂吓得转身就跑,告诉全村人这个奇迹。等大家回来ー看,原来的峡谷已成为亠片明镜似的翠湖,周茂姑娘也从此无影无踪。一天晚上,周茂的阿爸梦见女儿盛妆艳裹,告诉他说:儿已和原大明元帅常遇春结亲,府邸便在湖中,女婿让我来请你去作客。阿爸朦胧中跟着女儿出了门,走到湖中,水里不觉冲开了一条金碧辉煌的大路,女婿常遇春率领众随从迎出宫阙楼阁。周茂陪着阿爸住了两天后,才将他送出湖外,周茂的阿爸出来后,才发现女婿装给他的那些木屑、刨花都变成了银子。此后,当地土、藏、汉群众, 将此湖称为“常爷池”,藏话中又称其为“周茂周措”。
  二郎缸的传说
  在朝勿村沟内的半坡上,有一个水流冲击形成的溶洞,当地人称其为“二郎缸”。(注:“缸”、方言,意为大坑)。二郎可能是指ー神名,照当地人说,就是现在垠县二郎山的神座。
  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垠州地方连年水、旱、暴灾不断,官府无奈,请来一位卦师推算,说在洸河上游的一个沟内,有一神将居住,法力无边,如能将其请来,镇守南山,可保州境无灾。官府即差得当差役去寻访,寻至朝勿沟内,他们也不见庙宇,只扮作挖药的,满沟乱刨一气后就离开,可巧其中一人将镀头忘在山上,返回来取时,无意中听见隐隐的钱鼓声,他悄悄爬在地上听时,有人问:“挖着了没有?”答曰:“已经挖到铁和鼓上了,再挖的话,就挖到我的头上了!”那人一听,欣喜若狂,爬在地上祷告了一番后,操起镀头就往下挖,不多时,挖出了一副铜钱和一面羊皮鼓,鼓已朽烂,又挖下去,才发现一块青石牌位,上写“二郎神之位”,他忙脱下身上的衣服,包住牌位,拿上钱鼓,扔下了镀头就跑回了哦州城,官府已在南山梁上修好了庙宇,就等神位呢。牌位 ー到,即刻在庙内塑了一金身二郎,背西面东供在正殿。第二天,那神像却自动转过了身子,面西背东,一连三日,神像就是放不住,又请来那位卦师推算说神座要回原地,想让他永久镇守此地,必须将他的牌位和神像全用锁链锁住。将庙宇也转个向,就让他面西坐东吧!此后,这座庙称二郎庙,那座南山就称二郎山。而朝勿的那个大坑也就称其为二郎缸了。
  石媳妇的传说
  传说洸河北岸西路沟有美丽的姊妹俩,被迭部生番头人抢去做妾,被头人百般虐待,姐妹俩不堪忍受其苦,天天祷告神灵解救。终于感动上苍。就在姐妹俩去背水时,碰见一个白胡子老汉,给她俩每人ー个马鞭子,让她们骑上回家,叮咛她俩必须在鸡叫前渡过洸河,不得延误,否则她们就会变成石头。姐妹俩跨着马鞭子越过迭山,从博峪出来,到达洸,河岸边,发現滚滚流珠蔽河而下,她们善良的心里想,反正时间还来得及,让我们利用这些冰珠给两岸的乡亲们搭两座冰桥该多好啊!于是姐姐将桥址选在寺古多村南,妹妹选在力赛村西,将神马鞭抛在河里,一刹时,神鞭截住冰块,河面上顿时结成了两座冰桥,当姐妹俩欣赏完自己的杰作,准备过桥时,不幸从博峪村中传来了第ー声雄鸡的鸣叫,附近力赛、寺古多的鸡也叫起来了,姐妹俩留恋地最后望了一眼对岸的娘家村寨后,就变成了两座石埠,永远屹立在洮河岸边。历代卓尼土司的博峪衙门曾在两处设卡守卫,分称上下卡子。
  童谣
  游戏谣
  1.脚右脚右盘盘,一盘盘到南山。南山哥哥会扯线,扯了一窝鹑鸽儿蛋。拿到屋尼 (里)叫娘看,把娘看了一身汗,驴蹄儿,马蹄儿,琏过阿婆一只儿。
  2.(问)面梨儿,(答)噢,(问)你家屋尼(里)几丈高?(答):三丈五尺高。(问)啥码?(答)六六码。(疑为:啥瓦?琉璃瓦。或为:啥马?溜溜马)(问)啥价钱?(答)昂浪山。(疑为:啥价钱?二两三。)(齐)打开门门儿叫我钻,呕你钻!
  3.马莲花,当路开,上来下去屋呢(里)来。你家做下的啥早饭,奶茶酥油拌炒面;你家做下的啥晌午,糕糕馍馍水萝卜;你家做下的啥夜饭,羊肉臊子下挂面。
  4.缠、缠、缠棉花,李子树上叫阿爸,阿爸戴的尖尖帽,你看热闹不热闹。
  5.洸河沿上野鸡蛋,棒锤石头砸不烂,刀刀(儿)拿来割开看,割开一条芝麻线,芝麻铃铛当浪浪,给娃说个姜娘娘,姜娘娘的法码重,左手鞭子右手棍,打是打,问是问。
  6.花花雀,白翅膀,飞到阿爷的胡子上,阿爷胡子上盘窝呢,叫给娃们说呢,说了娃们捣窝呢。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