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卓尼籍名僧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4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卓尼籍名僧传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746-752
摘要: 曲聂札巴(1545〜1614)卓尼县大族乡波沙村人,故亦称波沙哇•曲聂札巴。从小到拉萨拜师求经,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于1607年岀任西藏三大寺院之一的噶丹寺第二十九任赤哇,主持噶丹寺教务7年。于1914年在拉萨圆寂。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曲聂札巴(1545〜1614)卓尼县大族乡波沙村人,故亦称波沙哇•曲聂札巴。从小到拉萨拜师求经,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于1607年岀任西藏三大寺院之一的噶丹寺第二十九任赤哇,主持噶丹寺教务7年。于1914年在拉萨圆寂。
  粗臣达尔吉(约生活在明末清初)出生于邻近宗喀的卓尼肖桑地方(疑今卓尼县城关锁藏),故亦称肖桑哇•粗臣达尔吉。自幼出家,曾在青海夏琼寺为僧,长大后拜夏琼堪布诺门汗东岳坚参为师,后赴拉萨色拉寺居曼巴、居多巴扎仓学经,因学识出众担任了色拉寺居曼巴扎仓和宗吉等寺的经师。1632年和1649年,因第四十三任噶丹赤哇罗智嘉措去内地朝贡,曾两次兼理噶丹赤哇事务。后与拉藏汗甘丹呼台吉等不和,离藏赴京。重返西藏后,岀任噶丹夏日则(东扎仓)的堪布。在此期间他曾到内地讲经传教,之后又返拉萨。1685年正式出任西藏噶丹寺第四十五任赤哇。1695年卓尼肖桑哇•粗臣达尔吉再次出任噶丹寺赤哇并兼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经师。在粗臣达尔吉的培养下,第四十七任噶丹寺赤哇仍由卓尼人罗桑钦佩担任。
  罗桑达尔吉(1654〜1737)卓尼县阿子滩乡阿子滩村人,故亦称阿子滩哇•罗桑达尔吉。罗桑达尔吉和卓尼杨土司同属一宗,是第一任专职僧纲仁钦龙布胞弟的后代。其后代又分为三个支系,即阿子滩、卓洛僧纲、卓逊小杨土司。罗桑达尔吉从小在卓尼寺出家,后去西藏噶丹寺拜吉仲仁波钦等修习经文,并在色拉寺居曼巴、居多巴(上下续部学院)扎仓通过思闻学习,造诣颇深。1708年晋升为西藏噶丹寺第四十九任赤哇。他70岁时,身染重疾,预言自己最多能活84岁,提前让位于身传弟子罗桑雅佩,终年83岁。
  罗智嘉措(1664〜1739)卓尼县恰盖乡人。自幼出家为僧,天资聪颖,学文诵经善记能解,不久便受沙弥戒。罗智嘉措为了深造,与禅定寺赤哇阿旺赤勒加措同赴拉萨,入蚌寺郭莽扎仓拜东主加措为师,勤奋学习,继赴桑甫寺(拉萨西郊的一座小寺院)专修,后在噶丹赤哇罗智加措和噶举巴金巴加措及仁波钦帕旺卡巴嘉样丹增、嘉木样协巴多尔吉等处修习。他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广学博采,集众名师之所长于一身,东返后在离恰盖寺不远的山中面壁修行。为时不久,又赴青海塔尔寺和夏琼寺,学经多年,并任夏琼寺的法台。
  1710年4月,他拜见第一世嘉木样协巴道尔吉大师,静心修习一段时间后返回恰盖。从此萌发了建寺弘法的愿望,兴建经堂,收集经卷,建造佛像、佛塔。1711年再次向嘉木样大师求经、进修。之后在黑错、岗岔、卡加、桑科、阿木去乎等处广传佛经,大兴佛事,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后曾多次受卓尼土司杨汝松和僧纲赤勒加措的邀请,到禅定寺讲授经典。为禅定寺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僧人、学者。该寺在教法、教规诸方面也受其影响。1739年在恰盖寺圆寂,骨灰灵塔存放于拉卜楞寺。
  达仓•罗桑饶登(1676〜1745)卓尼县扎古录乡迭当什村人,幼名顿珠策仁,5岁丧父放牧牛羊,备尝艰辛。7岁时,其外出之叔父回乡,母子生活方见转机,始得习经,12岁时其母病亡,遗言许其岀家,取名洛桑饶登。19岁时随商旅赴藏入郭莽学院学习。后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尊前受《菩提道次第广论》之经教,同时参谒班禅•洛桑耶喜,并与大成就者竹巴衮勒结下法缘,还求教于嘉木样一世,曾任哲蚌寺吉康之施工官员。返归故里后,因乡邻频频请其诵经,终日不得安宁,遂与热绛巴•洛桑扎西结伴西行至香更地方,苦读《甘珠尔》数月,继抵霞宗山寺,仰其寺僧持戒严谨,品德端正,故不畏乞化生活之清苦,在轨范师曲如喀巴、德钦扎巴嘉措等众贤哲大德前请受灌顶传经达5年之久,返回居曲米山隆寺。期间,曾赴佑宁寺参拜章嘉活佛。36岁时校勘了其叔父所抄《般若波罗密多经》,37岁时建达仓日磋,班禅命名《札西曲林》。毕生致力于扩建寺院、广造佛像、印经建塔、修持传经之事,后被卓尼土司杨汝松尊为上师,礼遇甚隆。其弟子有阿里活佛朗喀森格等多人,著作有自传《孺童举止明镜》、《至尊妙吉祥赞疏》、《茶供》等。于乾隆十年(1745年)圆寂。
  智华夏知(1675-1748)又名扎巴谢珠,卓尼县恰盖乡脑索村人。7岁起修习藏文,9岁时拜卓尼禅定寺格登札巴为师,岀家为僧,学习佛学仪轨修法等。1693年去拉萨,在大乘部下部讲经院学习因明学。1696年在色拉寺居曼扎仓全面地攻习佛教经典,于1705年获得“拉仁巴”学位。第二年在拉萨主持了 “毛兰木”大法会的发愿讲经,轰动一时。当时,第巴桑结嘉措被政敌拉藏汗杀害。在处理后事,超度亡灵的安葬仪式上,由他主持向前藏所属各寺作了长达10天的大供养,声势空前。并率先在色拉寺创立了毛兰木法会的先例。1706年前往后藏扎什龙布寺居多巴扎仓修习近圆戒。
  1707年返回卓尼后,先后两次担任禅定寺法台,于1714年协助本寺僧纲及土司修建了参尼札仓(因明学院)。并亲自主持教学、修正戒律。因此讲经之风在卓尼禅定等寺形成高潮。在他的教授下,对密宗的经典要义有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后,其母与侄先后亡故,他无限忧伤,便辞去僧职,中断交往,在拉章闭门著述7年,后经再三邀请,复任法台。禅定寺居巴札仓建成后,又兼主持。从此讲经论著直到62岁,始坚辞卸任,继续著述活动。
  智华夏知对知识的追求从不满足。曾多次投拜名僧、学者足下,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遂于1739年完成了《佛教大事记》的撰写。1748年圆寂,享年73岁。
  智华夏知大师学问高深,博学多才,是清代甘南著名的藏族学者之一。他一生著书很多,仅有关佛教显、密宗理论等方面的著作11函,249卷,均收入《卓尼智华夏知全集》。他还编纂了《丹珠尔纲目》一部。上述11函巨著被北京国家民族图书馆收藏。他的著作,对研究清代藏传佛教文化是极其宝贵的史料。
  安果•南卡桑格(1712〜1775)卓尼县扎古录乡赛吾昂村人。自幼记忆超人,5岁时在安果头人的推荐下,经典考仪规,赐僧名为南卡桑格,拜大博士罗藏俊为师,学习佛经。其后又拜涅康夏仲为师,攻读藏医基本理论,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参加临床治疗, 效果显著。由于他技术精湛,医德高尚,人们称誉之为医学“博士”。1724年清雍正皇帝赐职,使之成为官僧合一的大学者。后又拜历算学家索南坚参为师,学习声明学《妙音论》的全部内容、印汉历算和测度方法等。17岁时他又拜达文巴为师,受近圆戒。后跟随师长和叔父赴拉萨,经黑河时,应邀谒见了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住藏期间在哲蚌寺, 后又到札什伦布寺,谒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他很想在三大寺中深造,但由于师叔说服, 不得不如时返回。
  1741年,在吉隆静修寺(今夏河勒秀乡境内)和赛卡尔岗等地修炼深造,被安多地区百姓称之为“隐士”。他所著的《秘诀补遗•症状鉴别》,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专著, 特别对高原藏区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了详尽的解释,另著有佛学和历算等显密著述上百篇。他的医学和历算专著在安多地区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人在研究。他还著有建筑学专著 《佛塔建造的程式》等30多篇。
  在安果小寺暂居期间,受命于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吾的嘱托,于1760年创建阿木去乎寺院。后又被邀请到达仓郎木寺、卓尼恰盖寺、青海佑宁寺、岗察寺等主要寺院讲经传法。同时,他又拜许多知名大德学者为师,精研佛法、医理。还向札油•罗桑丹增活佛等多人传授医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藏医药遗产。
  一世策墨林•阿旺粗臣(1721〜1791)乳名丹巴,卓尼县洮砚乡下达窝村人。7岁在龙元山岔道寺(闫家寺)岀家为僧,故称岔道赤哇。取名阿旺粗臣,后在禅定寺学经。33岁赴藏深造,入色拉寺麦扎仓察道康参习经学法,由于他勤奋苦学,终于由“翁则”(领经师)升任为“堪囊”(寺院主持)。其时,乾隆皇帝要拉萨推荐一名精通显密两宗, 德高望重的卸任噶丹赤巴,或相当于噶丹赤巴地位的喇嘛赴京主持雍和宫教务,驻藏大臣与西藏地方政府即推荐了阿旺粗臣,并提升为噶丹东札仓曲结。1762年奉召赴京担任 “雍和宫”大喇嘛和堪布达16年时间。他深得乾隆皇帝之宠信,晋衔“堪布诺门汗”。
  1777年西藏摄政王第穆诺门汗逝世,八世达赖年幼不能主政。2月28日钦派阿旺粗臣等离京赴藏。乾隆皇帝给阿旺粗臣加封“噶丹嘉热图诺门汗”后,又晋封,“雍和宫额尔德尼诺门汗。7月5日抵达拉萨,担任达赖喇嘛的第十二任藏王,并担任了八世达赖强白嘉措的经师。参任西藏噶丹寺策墨林。1778年任噶丹寺第六十一任赤哇。阿旺粗臣就任摄政后,因治理有方,迅即获西藏各界支持。在八世达赖亲政后,乾隆仍命其主持商上事务,以协助达赖理政。1783年在色拉寺傍,独立捐资,建一小寺。乾隆赐《祥轮普渡》御书匾额等物,并赐寺名“封宁寺1786年他再次进京之后乾隆对西藏局势很不放心,复派他进藏摄政,同时给予特权,加封“噶勒丹锡呼图克图萨玛第巴克什”,加衔 “衍宗禅师。1790年8月再次到西藏,帮同达赖喇嘛理事。凡事须由他酌定1791圆寂于色拉寺,享年71岁,俗称其为“藏王”。
  二世策墨林•阿旺江白粗臣嘉措(1792〜?)乳名丹贝尼玛,卓尼城内杨土司下属头人造勒奋家族人。汉姓马,有兄弟4人,其为长,二弟袭父职,三弟、四弟出家为僧, 后其亦赴藏就学。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西藏噶夏认定为厲勒丹锡呼图克图萨玛第巴克什之转世灵童,清政府准其承袭。5岁的阿旺江白粗臣嘉措即在卓尼禅定寺坐床,入显宗哲学院修习,15岁被迎入藏,到西藏色拉寺居曼扎仓学习经文,获该扎仓首席“拉仁巴”学位,接着又取得居巴扎仓“领经”的职位。从此他的地位不断升迁。嘉庆帝传旨在大昭寺西建寺一处,并赐《祝寿寺》名,以为其诵经之所。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西藏摄政逝世1819年6月,奉谕接办布达拉商上事务即摄政策墨林。并于此后晋升七十三任噶丹寺赤哇,任职7年。在藏摄政的26年中,曾主持十世、十一世达赖灵童的选定、坐床,因办事妥当,使西藏地方事臻安静,深得清政府赏识,赐呼图克图封号。他虽身兼三职(噶丹寺赤哇、摄政王、达赖之亲教经师),政教诸务却处理得井然有序,屡获清廷嘉奖。
  1844年驻藏大臣琦善和西藏摄政策墨林呼图克图失和。琦善向道光皇帝参奏摄政贪隸营私,道光帝即令革职査办。经驻藏大臣和班禅额尔德尼盘査,无任何枉纵违法的事实,只是累资积物特多,随之革去噶勒丹锡呼图萨玛第巴克什之一切职务,没收其财产, 并剥夺自由,监之于狱。并按琦善之意,将其发往黑龙江安置。圣旨下后,拉萨各寺喇嘛群情激愤。色拉寺麦札仓堪布根登楚臣率三千喇嘛围攻羁押阿旺粗臣嘉措之祝寿寺。将其劫走,安置在寿宁寺。但他自认无罪,遂于次日自行投回,并要求琦善如实奏报。琦善则严刑拷问参与劫持的僧人,并分别拟罪,同时,亦拟定阿旺江白粗臣嘉措之罪奏报。在押解黑龙江,途经五台山时,又接“发配原籍病故,永远不准其再出呼毕勒罕”之旨令,于1850年以68岁高龄布衣还乡,广作法事,足迹遍布作格等地。在卓尼禅定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去世。终年约在同治初年。
  喇嘛噶绕活佛(1835-1895)全名为察罕呼图克图•至尊先巴图道布更嶋加参。佛号察罕呼图克图,俗称察葛罕根(蒙语)或喇嘛尕绕(汉语称为白佛)。清道光十五年 (1835年)十月生于卓尼县刀告乡石矿村。童年时卓俄旺丹增为启蒙老师,学习文法、书法、仪轨、经卷。后在格西慈智木达吉尊前出家,受了沙弥戒。1847年随从俄旺丹巴初到蒙区,不久返回,通读了《甘珠尔》经。1852年前往蒙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曾到金山阿勒泰、塔尔巴哈台。其时,该地瘟疫流行,他诵经禳灾,被众称为 “察罕格根”(白佛)。后返归故里,曾在岔道寺(今临潭闫家寺)、拉卜楞寺拜师习经。在大法台俄旺嘉华慈智嘉措尊前受比丘戒。继又赴新疆蒙区。在天山脚下的土尔扈特、博格达、哈巴河等地,被相曲才丹郡王奉为福田1863年莅临塔尔巴哈台。
  1865年,新疆各地相继发生叛乱,白佛看到地方不靖,生灵涂炭,即在西耐衍寺奉还律仪,破戒从戎。因营救塔城有功,清廷册封为“阿吉呼图克图”,后退还封号。此后又在乌尔扎尔和加木图乌击败叛军。同治皇帝重赐“呼图克图"银印和金册,并封为将军。1870年率军移驻乌里雅苏台,接受藏、满、汉三种文字刻制的“棍噶扎拉参呼图克图"金印,并将他在阿勒泰修建的寺院被命名为“承化寺”。10月,甘肃回民义军围攻乌鲁木齐城,12月,他曾率兵援城。1871年沙俄悍然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2年调其所属索伦、额鲁特兵赴塔城。使哈萨克地区几万户百姓归顺清朝,其声名大震。1876年,沙俄侵略者波塔等侵入承化寺,被他驱逐出寺。后沙俄又派侵略军寻衅,他当面揭露了沙俄侵略者的罪行。后在沙俄的压力下,清政府竟将棍噶扎勒参等人分别惩处。不久恢复将军职务,颁赐将军金印。1881年12月15日离开库尔喀喇乌苏的将军府,启程前往西藏。1883年3月13日抵达拉萨。在藏期间,正值廓尔喀(尼泊尔)加紧策划派军入侵西藏,受达赖喇嘛之委托调解了尼藏纠纷,光绪帝颁赐“笃信禅师”封号。1885年8月从拉萨起程,去北京,次年6月初九日觐见光绪。后朝拜五台山,并塑造宗喀巴佛像,观看北洋海军的军事表演。1890年3月启程返回故里。并在家乡修建了寺院(扎西曲科林寺)。七月初五日经拉卜楞前往新疆,并在各地进行佛事活动。1894年6月19日从俺察罕启程,经乌鲁木齐回乡。1895年9月30日圆寂。
  且巴嘉喀哇•阿旺根登嘉措(1839〜1905)卓尼县恰盖乡人。幼年曾取名晋美丹增,后被认定为嘉喀哇•恭却丹白尼玛转世,7岁时抵上世驻锡甘丹谢珠林坐床,取名恭却隆日嘉措,11岁入拉卜楞寺学经,由贡唐•恭却丹白嘉取名阿旺根登嘉措。因勤学好问,曾受其师嘉勉。30岁赴藏入哲蚌寺郭莽扎仓学习,并朝拜西藏诸多圣地,在扎什伦布受班禅赐赠。返回故里后,修复故里破败之寺院,并创建讲经院。嗣后,又赴五台山、蒙古索尼左旗、喀尔喀等地,并走访了与俄罗斯毗邻之哈木聂寺讲经传法,用300余两白银,造11面观音鎏金像。返回后,就任拉卜楞寺时轮扎仓法台,51岁任拉卜楞寺总法台,57岁任德莫塘甘丹曲科林(阿木去乎寺)法台,后又赴蒙古,61岁时返回拉卜楞寺, 在闻思学院造金佛像多尊,在阿斯塘(今卓尼阿子滩)建一精致佛塔。67岁圆寂。其著作有传记、赞颂、诗歌、书翰、问答、祭文、引导、释论等58种,辑为两函,拉卜楞印经院刊行。北京民族图书馆收藏。
  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1858〜1919)俗名龙布嘉措,出生于卓尼县城郊唐尕川全氏家族。由于二世策墨林于1844年由琦善参奏被贬,且令不得转世。后虽经多方恳求,咸丰皇帝下谕赦免,但转世之求未获解决。经禅定寺与土司协商,决定私下寻找转世灵童,以既成事实再请求清政府认可。遂于1863年按藏传佛教定规,认定5岁幼童龙布嘉措为三世策墨林,迎请到禅定寺“杰布策墨林波章”(又称拉章谢珠林)坐床。取法名阿旺罗桑丹白坚参,简称罗桑坚参。罗桑坚参坐床后,经禅定寺和西藏部分名显德高的喇嘛、头人等的奔波,于1879年5月获准为僧赴藏学习经典,在色拉寺麦扎仓(下学院)专修经典。因他刻苦勤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仁巴第一名格西,不久,又荣任噶丹寺第八十六任赤哇。1906年10月23日清朝政府下敕书“赏代理达赖喇嘛罗桑坚参诺门罕名号”。1904年6月英侵略军进抵曲水,十三世达赖逃往外蒙古,命令罗桑坚参出任摄政,代他执掌西藏政教事务。英军占领拉萨后,利用驻藏大臣有泰的媚外行径,于1904年9月7日,迫使噶夏政府接受英军所提之条款,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罗桑坚参代表达赖喇嘛、三大寺代表、噶伦等依次在这一丧权辱国的十条《拉萨条约》上签了字。他对此深感痛心,乃决定禁止商人给英军出售食物,并时有暗杀及殴击英军事件发生。英军撤离后,1906年他同噶伦等联名上奏,要求革职有泰,经副都统张阴堂调查,于11月29日发布了有泰及其他驻藏官员革职处理的命令。张阴堂与罗桑坚参等协作,与英政府对《拉萨条约》有关章节进行了交涉。
  十三世达赖喇嘛逃亡到外蒙古大库仑期间,罗桑坚参与噶夏众官员商议,为加强西藏与清政府的联系,建议达赖赴京觐见清帝,1908年8月抵京觐见。罗桑坚参还积极协助驻藏大臣在拉萨开设白话报馆。达赖于1908年10月28日离京返藏。达赖回藏后,摄政噶丹赤哇罗桑坚参乃将印墨交还达赖,由达赖直接管理政教事务。1910年2月12日,川军进抵拉萨,发生兵变。十三世达赖又逃亡印度,临行前委任罗桑坚参任摄政,代理政教事务。1912年12月12日达赖返藏,因罗桑坚参在前后两次8年的摄政期间,处理西藏政教事务深合达赖意图,并且领导全藏人民,驱逐川军岀藏有功,赏给呼图克图封号,颁赐印玺和呼图克图所用的全套服饰、马鞍、色加(侍从官肩上之缎袱)、黄伞等物。并赐田庄数处,摄政之襄佐(管家)也取得了 “堪穷”官职。
  自此以后,策墨林罗桑坚参不问政治,静居禅寺,修持密宗,一心事佛,弘扬佛法。于1919年在色拉寺圆寂,享年61岁。
  曲贝辛•罗桑加措(?〜1923)俗称卓尼喇嘛。幼即岀家,13岁抵拉卜楞寺学经30余年,博学多识。班禅命去后藏讲经,居留扎什伦布寺研究经典,成为著名的阿阔黎。并授高徒列吉仲、洛桑楚臣等多人。晚年时,遵十三世达赖安排,赴拉萨接替喜饶嘉措校勘《甘珠尔》。于1923年圆寂。
  传世著作有《因明论述》、《法言集》、《赞颂》、《书翰》等10种,共一函。他的著述大都为偈颂体,各种字音修饰法及嵌字诗极为丰富。
  四世策墨林•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1921〜1948.2.17)乳名姜央奴卜,生于卓尼县窗盖族村。1924年被禅定寺通过藏传佛教法定程序选定为伊犁仓活佛的转世灵童, 未及坐床,又被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确定为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的转世灵童。取法名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简称凯珠嘉措),并赐给敕书、印章,准袭策墨林摄政王衔号。遂被迎请到禅定寺策墨林拉章“谢珠林"居住,也称“杰布•策墨林坡章”(王宫)。1925年10月25日,在西藏策墨林拉章襄佐穷珠拉和卓尼禅定寺策墨林拉章襄佐桑拜丹珠主持下举行了坐床典礼,便拜博峪拉仁巴、禅定寺法台罗桑丹增为师,开始上参尼扎仓(显宗哲学院)学习经文。
  1929年卓尼禅定寺毁于兵燹,年幼的凯珠嘉措在经师罗桑丹增等10多名喇嘛的陪同下,开始了近两年的云游生涯。先后在卓尼禾驮寺、旗布寺,上下迭部的许多寺院,以及四川藏区及临潭岔道寺等处游历。并应白佛(喇嘛噶绕)之邀,在贡巴寺参加《摄夹学》立宗答辩,因其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获“神童”之誉。其后,住卓尼录竹寺。
  1931年10月西藏色拉寺策墨林襄佐穷珠拉等一行7人为专使,迎请凯珠嘉措赴藏习经,遭到卓尼土司杨积庆以昌盛本地佛教为由而拒绝,故穷珠拉等便四处暗自活动,设法贿通塔乍土司府头目,于1932年以有施主邀请,去诵经为名将凯珠嘉措及其随员诱往今夏河唐之吉力罗哇,并告知被邀诵经,随员不宜庞大,让卓尼随员就地等候,由西藏来人陪同,挟持前往西藏。途经青海塔尔寺亲见了九世班禅却吉尼玛,于4月抵达拉萨。进藏后又拜见了十三世达赖,然后潜心修习。1944年1月,在拉萨三大寺二万多僧人聚集的传昭大法会立宗考试答辩中取得第一名拉仁巴学位,又代表三大寺僧众向十三世达赖喇嘛献词,名震三寺,并受到达赖喇嘛的赏识和称赞。
  1945年,考入密宗上续部学院进修密宗,于第二年通过答辩,成绩优异,但被确定为第二名拉仁巴学位。对此,激起了他的强烈愤慨,认为弊端不公,屈冤人才,决定拒绝供饭,以示抗议。恰时“热振事变”发生,亲英的分离主义分子密谋除掉忠于祖国、坚持统一的热振活佛,凯珠嘉措愤慨异常,弃寺而走,表示对当局之不满。为此,1947年噶夏政府下令让凯珠嘉措“去藏南雅龙反省,二年不准归藏”,在被贬流放期间,听到热振被害的消息后,暴跳如雷,气愤难当,大喊“噶夏不公,要为热振报仇雪恨!"等。不久,于1948年2月17日,这位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四世策墨林•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突然暴死在雅龙昌珠行宫,年仅27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