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庙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3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庙会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724-725
摘要: 自古以来,居住在县境内的藏、汉、土等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大自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除靠人的力量外,还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沿袭成俗便形成了固定的求神庙会活动。
关键词: 卓尼县 庙会

内容

自古以来,居住在县境内的藏、汉、土等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大自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除靠人的力量外,还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沿袭成俗便形成了固定的求神庙会活动。
  四月八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县城北仅2〜3华里的白塔寺非常热闹,婚后未生育的妇女,及多女缺儿户的夫妇,持香到白塔寺磕头跪拜,烧香还愿,祈求儿女。寺背后的白桦林中,歌手们尽情的对唱山歌,至日暮结束。
  草岔沟庙会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柳林镇草岔沟村的常爷(常遇春)庙会上唱三天大戏(秦腔)。群众称为“草岔沟庙”。届时有临潭、卓尼两县四路八方群众,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浪庙会。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白天黑夜有看戏的,唱 “花儿”的,开茶馆、饭馆的,还有摆摊设点做小本生意的。
  加麻沟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七至初九日,在洮砚乡加麻沟村的麻尼河,唱三天大戏,临近县的小商贩们,便提前赶来,支帐房,立锅灶。届时,有四周的群众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要去看戏,三天“花儿”不绝于耳。
  石达滩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至十三日,在柏林乡石达滩村,举行庙会。唱大戏敬神,会期三天。
  候旗庙会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藏巴哇乡候旗村唱三天大戏。形式与石达滩会完全一样。逛神会的人,一半是为了烧香拜神看戏看热闹,而另一半则是利用集会进行物资贸易。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四月八
相关专题
草岔沟庙会
相关专题
加麻沟庙会
相关专题
石达滩庙会
相关专题
候旗庙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