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712-716
摘要: 由于县境内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劳动和长期遗留下来的习惯。各地的服饰亦有明显差别。
关键词: 卓尼县 生活习俗

内容

一、服饰
  由于县境内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劳动和长期遗留下来的习惯。各地的服饰亦有明显差别。
  (一)头饰牧区、半农半牧区的车巴沟就有区别,以贡巴寺为界分为上下沟。上沟的妇女都梳细小的发辫将前中部盘在头顶额前,于后脑勺处梳成一条粗辫,两边又各梳十几条细辫,下垂系于腰间,粗辫子上坠一皮制长条,上缀蚌壳、银元、银钮等饰物。耳环多为银制,呈圆形以粗大见长。男、女头戴皮帽。帽顶呈塔状,质地有狐皮或羊皮。下沟:未岀嫁的女子,头顶仍有粗辫,只是没有细辫,两旁的头发一般不梳辫子,剪短后自然下垂。出嫁后,加假发梳理成细辫。下沟及郭卓沟的妇女,在后脑部分梳一整辫垂于后背。头顶部的头发则分列左右两边,各梳细辫一条后垂。遮额角的辫子根部各系一块比银元稍大的银制圆环,环的边缘有宝石装饰,缘辫子从上到下系有银钮装饰约七、八枚。最下则系铜制的圆钮数枚甚至上百枚。辫子短时续接皮条,上缀有大如蚕豆的铜钮。两边皮绳较长,交叉于股部,行走时嘎嘎有声。未岀嫁的姑娘,则无银环铜纽,只有在两额角的细辫顶端,各装饰一个银纽而已。
  分布于洮河沿岸和东部洮砚藏巴哇地区的藏族妇女,喜戴石榴帽(莎茹帽),帽呈圆形,沿边有半圆形连续豁牙,每一牙尖缀一小珊瑚或银珠,两边各坠一束丝线长缨,悬于胸前。帽子的后部有一个石榴形“尾巴”,缘边用硬布镶纟昆,面料颜色多为粉红、朱红暗花缎子,称曰“苫如”。另外还有一种“烟筒帽”,顶部像烟筒,帽檐呈两瓣,用毛毡制作。还有一种用织锦缎装饰的精美毡帽,有四个半圆形帽檐,两大两小。老年妇女还戴一种叫“夏泡德”的类似瓜皮形的帽子。戴呢制礼帽的人也很多,以深绿色和瓦青色最受欢迎。青年妇女最喜佩戴用珊瑚珠子串结起来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的饰物,俗称 “珊瑚斑玛”。
  此地妇女们的头发都是三根粗而黑的辫子,当地汉语方言中将辫子称为“格毛儿”,所以又俗称其为“三格毛儿”(戎毛)。姑娘们的三根辫子都梳编起来,并用红头绳结扎;已婚妇女只编中间一根,且用黑头绳系扎,两边的两股头发上段蓬松,至腰带之下才编结,所以这里将“结发夫妻”反称曰“绽格毛儿夫妻”。在中间辫子上通常佩挂一串铸有十二生肖图案的银钱,誉曰“尽格毛儿的银钱”;亦有在辫子中部坠一直径约8〜10厘米的圆形银环,或缀以碗口大小的银钱和葫芦式银制贯钱,上嵌珠玑,称“阿珑银钱”。“三格毛儿”妇女所带的耳环形制优雅奇特,半圆形银柄上坠一宝石,坠物呈塔形,由多层宝石叠成,制作极精巧。
  土族的头饰则更有特点,妇女在梳妆时,把发辫盘结在头顶,后脑部的发辫上平铺着银质圆形的“章嘎”,绕头顶一圈别在单毛护圈上的铜质泡钉状“谢逗”。耳饰有银质的“那娄”,像两个大大的问号,穿过耳环挂在缠于头部的银丝链上。妇女都喜欢戴毡帽,像清朝的红缨帽,平顶,帽沿上还镶有花边。土族妇女非常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式样众多,各地都不太相同,主要是“干粮头”、“三叉头”、“簸箕头”等。现在这些复杂多样的头饰逐渐减少。主要流行的是简便头饰,姑娘只梳三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尾梢相连,多以珊瑚、松石之类坠饰。
  (二)服装分布于车巴沟、完冒、恰盖、康多等牧区的藏族服饰,接近于安多藏区,男女多喜穿身袖肥大的羊皮袄和祥袄。羊皮袄左衽,没有纽扣,用红布或红绸缎做带系腰,代替纽扣。男女所穿皮袄的样式基本相似,只是女式皮袄穿着时下摆要求与脚踝相齐;男式则将衣襟下摆提高到膝部,一是便于行动,二是为了显示其长统皮靴。男式以无布面皮袄居多,领和袖口多以豹皮作饰。贴身单衣则多用毬禮作边饰。女式皮衣喜用红、蓝布沿边。除以上日常服装,少数富有者还有黑色、绛紫色、白色毬環做成的外袍和内衫,外袍惯称祥袄。女式外袍除以毬瑁为面料外,多用毛呢、绸缎等面料制成,并在沿边加獭皮为饰。男式藏袍较女式更显得肥大,后腰系成兜囊,用以装物,一般在腋下用红、绿布条做两条宽4厘米,长12厘米的带子,穿时两带相结,既起了纽扣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最高档的藏袍是用羊羔皮作里子,外挂墨绿、黑、咖啡、蓝等色毛料或布面,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十样景”纹,“花十字”纹螯鑽或豹皮、貂皮和水獭皮镶包宽约6~15厘米的饰边,当地称曰“插如”,每件造价上千元。藏袍内穿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多以红、绿、蓝色(男多白色)绸缎缝制,领及襟边纟昆锦缎,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色绸腰带,身后打结,吊下30厘米左右。
  洮河沿岸(自卡车乡以下)和东部藏巴哇地区的藏族妇女喜穿绿或天蓝色旗袍(老年妇女亦喜着黑色),称“考子”,外套粉红、大红或紫红马甲,藏语称其为“库多”。姑娘们身穿绿袍红马甲、大红长裤、腰束大红毛纺或织有花格图案的丝带系腰。足蹬“连把腰子”绸缎绣花鞋。男子喜着大襟单、棉半长袄褂,亦用红绸腰带将衣服下摆系于臀部,与周围汉族服装特色相近。与牧区藏族服饰相较,“三格毛儿”服饰更具特色,这种束腰紧身、色泽鲜艳的衣着,加上那些精巧而又别致的佩饰,使人和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显得“三格毛儿娘娘”越发端庄娴静。
  土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男女上衣都装有绣花高领,花纹美观精致,色彩艳丽谐调。男的经常穿长袍、长裤,或穿无领斜襟白板皮袄,皮袄上镶有四寸宽的红色或黑色布料边子,腰系绸带,脚穿双標浅鞋或者长靴。夏天头戴卷檐毡帽,冬天戴类似蒙古族的“四片瓦”式帽子,成年男子多戴花烟瓶帽。
  妇女着斜襟上衣,两袖是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缝制成,据说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等等。腰系各色宽布带谓之紧腰,有时着黑色背心(马夹)。裙子的颜色有年龄的区别,少女和青年妇女多穿红色或乳色的,中年一般都是蓝色,老年棕色,前后开口。穿裤腿较宽的裤子,裤子多为两种颜色的布料制成,膝下一种,膝上又一种,颜色的不同可区别结婚与否。少女一般下半截用红色,婚后妇女下半截用蓝色。
  二、饮食
  (一)主食新中国成立之前县境内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以糟耙为主食。其次则为小麦、青稞、燕麦、豆面。糟耙多是青稞和燕麦、小豆面合成的。肉食主要有牛、羊肉和猪肉。农区则以青稞面、洋芋、大小豆、燕麦为主食,小麦面只用来招待宾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农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牧区虽然仍以糟耙为主食,但原料质量大有改进,多用纯青稞磨制而成,味美可口。因这种食品易携带、食用方便,尤其适应游牧生活,故千百年来沿用不衰。
  农区的各民族则以小麦为主食,其次有青稞、燕麦、大小豆,多以面条伴以洋芋为主,蔬菜以洋芋、白菜、莲花菜等为主。肉食则以猪肉为主。
  (二)特色食品
  手抓羊肉流行于牧区或县城居民之中,是将带骨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并佐以各种调料,煮熟后捞出用手抓食。所以称为“手抓”或叫“手抓羊肉”。在捞岀的热肉上撒一些碧绿的芫荽(香菜)并拌以大蒜,为日常食用与待客的上等食品。
  卓卦包子又称藏包子、灌汤包子等。制做时将肉用两把腰刀,前后交错剁切成馅,并不断地渗浇调料汁,.包好上笼蒸熟后食用,灌汤包子皮薄馅嫩,汤满油多,色香味俱佳。
  蕨麻哲则是将大米煮到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用时在一个盘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乘热吃,味道绝佳。多流行在牧区。
  臊子面是流行于当地农区藏汉群众中的一种食品,俗称“尕汤”。是将白面(小麦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擀薄,切成宽如韭菜叶窄的长条,下到锅里煮熟捞岀,调上臊子食用,又称为“长饭”。这在过去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上等饭,或用来招待贵客。近年来多用机压面条,已成为家常便饭。
  搅团是在开水锅内撒入豆面,边搅边撒,成稠糊状,然后炮酸菜或做臊子食用。而藏族的搅团叫“尼合”,需加入适量的酥油和糖食用。麦索又叫碾珠儿。是将快成熟的青稞穗头摘下蒸熟,脱去麦芒皮壳,用石碾磨成条索状,调以菜油、辣子、芫荽、青蒜泥食用,则别有一番清香味。
  县境内藏、汉、土、回等群众,制作点心的历史也很悠久,点心的种类也很多。
  贴锅耙藏族群众擅长的锅贴,也叫贴锅耙。是将青稞面发酵和成面团,压为薄饼,贴于锅帮,锅底溜适当水,待锅开即可用温火焖熟,若夹抹“稀油”则味道更佳。
  琼锅是把发好的面团揉和好后,内卷“苦豆”,放进带盖的铁制圆形容器中,然后置于炕洞,用牛羊粪火灰将锅埋住,约40分钟即熟。成为乡间走亲串友,探视病人的馈赠食品。
  油股儿是将发酵的白面,搓成圆棒状,使其两头相连,制成长方形的圈,然后经油炸熟后,即可食用。普通油股儿长约四寸,宽约二寸,亦称“下叉”。是过春节和办喜事的常见食品。
  (三)餐次因地而异,农区一般为一日三餐。早八九点,晚约在20点左右。早晚饭一般为面食,午饭约在2点左右,以吃馍为主。牧区则比较随便,不太固定,或多于三次,或少于三次,多以糟耙为食。藏族吃糟耙时,一般使用小龙碗。土族讲究碗筷固定,无论是炒菜,还是吃油拌面,都是每人一个碟子,从不混杂。吃糟耙用的也是很精制的小龙碗。
  (四)菜肴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主要菜肴有:
  凉拌蕨菜将蕨菜煮熟、用凉水漂洗干净后装盘,拌以菜籽油、大蒜、辣椒、醋等佐料后即可食用。是酒桌上的凉菜之一。
  鹿角菜将鹿角菜洗净煮熟后,拌以熟菜籽油及其它调料,即可食用,味鲜质嫩。是佐酒的美味食品。
  热锅是逢年过节极普通的一个菜肴,它是在热锅内预先放入洗净的萝卜片、木耳、蘑菇、莲花菜等,上面盖些猪肉片或羊、牛肉片,最上层放些粉条豆腐,并佐以调料,然后将燃着的木炭放到锅中心炉里,放到通风处,自动燃火煮。约过十分钟,便可食用。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味道鲜美。以其食用方式独特简便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饮料
  酒是本地藏族群众酷爱之饮用品,也是藏族古老文化的产物和漫长历史沿袭的习俗。当地藏族人民曾自豪风趣的自誉曰“骆驼见柳、藏民见酒”,可见其对酒的喜爱程度及酒对藏族人民生活的浸润。此地民间就有相当悠久的酿造土酒的历史,光土法酿造的青稞酒,就有“烧缸”、“土酒”、“套缸”、“天锅”诸类。饮酒的场合和礼节也很有特色。凡订亲结婚、盖房起屋、喜庆佳节、款待亲朋等,无不以酒酬酢。“无酒不成礼仪,缺酒难成宴席”。饮酒时须先用右手无名指蘸酒高举头顶向神弹祭三次,饮酒中间伴以古朴的酒歌“强勒”,增强喜庆气氛。
  罐罐茶县境内纳浪以及东部三乡均有喝罐罐茶的习俗。在炕中放一火盆、火盆内燃一堆木炭火或者柴火,主人与来客均围坐其周,在高约6~7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小砂罐内放茶叶少许(有青茶、砖茶、茯茶等),然后添上开水熬制成极浓的茶汁饮用。此地人日常一天多则饮用三次,(早中晚)最少为两次。罐罐茶据说有提神解乏,消食化腻的功效。酥油茶本地藏族极喜欢饮用酥油茶,因为茶叶能溶解脂肪、消食化腻,对长期生活在缺乏水果蔬菜的高原牧区人民尤为重要。酥油茶的制作是将砖茶或茯茶、大茶等熬成极浓的茶汁,倒进一个特制的桶内,加酥油和食盐(亦有放糖的),用木棍上下搅拌冲击,使三者充分交融,即成为当地牧民一日三餐的饮料或待客之用。
  除以上提到三种外,当地习惯饮料中还有奶酪(俗称“窝奶子”)、油面茶、甜酷子、奶茶、三泡台、黄酒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手抓羊肉
相关专题
卓卦包子
相关专题
蕨麻哲则
相关专题
臊子面
相关专题
搅团
相关专题
麦索
相关专题
贴锅耙
相关专题
琼锅
相关专题
油股儿
相关专题
凉拌蕨菜
相关专题
鹿角菜
相关专题
热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