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2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方言
分类号: H172.2
页数: 14
页码: 699-712
摘要: 卓尼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安多方言的次方言。由于卓尼地处偏隅,长期脱离本民族大本营而构成其独特的土语群和方言孤岛。从他们的语言整体来看,虽属安多方言体系,但语音、词汇、句式等构成特色又与卫藏、康方言有着极其相近的渊源关系,有些地方还保留了藏语二次厘定前的古词语,声、韵发音也与安多方言有较明显的差异。此地由于长期与汉、土、蒙诸民族的聚居通化,方言中夹杂了不少其它语言的借词。总之,卓尼藏语在安多方言中最具典型,属其最外层的方言区边缘地带,极富语音特色。即就卓尼境内,尚可分为3块不同的土语群。
关键词: 卓尼县 方言

内容

卓尼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安多方言的次方言。由于卓尼地处偏隅,长期脱离本民族大本营而构成其独特的土语群和方言孤岛。从他们的语言整体来看,虽属安多方言体系,但语音、词汇、句式等构成特色又与卫藏、康方言有着极其相近的渊源关系,有些地方还保留了藏语二次厘定前的古词语,声、韵发音也与安多方言有较明显的差异。此地由于长期与汉、土、蒙诸民族的聚居通化,方言中夹杂了不少其它语言的借词。总之,卓尼藏语在安多方言中最具典型,属其最外层的方言区边缘地带,极富语音特色。即就卓尼境内,尚可分为3块不同的土语群。
  北山完冒语群:包括完冒、沙冒、恰盖、阿子滩、康多、申藏等与夏河县下巴沟、美武等地接壤地区,其语言特征属较纯正标准的安多方言,本地称其为“召盖话”。
  洮河沿岸语群:上自麻路(包括车巴沟)下至纳浪地段,包括大峪沟、卡车沟及河阳洮河沿岸地区。语音介于牧、农区之间,属半农半牧区的语言体系,当地称之为“河边话”。
  东部藏巴哇语:包括洮砚、柏林、藏巴哇三匝地段。其藏语可属境内之方言孤岛,介于康方言和卫藏方言二者之间,并分别保留了二者的部分语音特征。当地称其为“藏巴哇话
  一、藏语语音
  按本地藏语方言群块的划分和有关藏语言学者的研究和习惯划分,境内藏语方言又可将其划分为3个语音层,即:北山话=牧区藏语=安多方言第一语音层;河边话=半农半牧区藏语=安多方言第二语音层;藏巴哇话=农区藏语=康方言+藏方言=第三语音层。(-)第一语音层语音特征基本上集中体现了安多方言的12个特点:
  1•声母复杂,大致有50个左右,复辅音声母是其主要特征;
  2•有浊塞音,其浊塞音和浊擦音不能独立作声母;
  3.将原全部舌根音基本辅音和后置辅音j构成的复辅音声母及部分与后置辅音r构成的复辅音声母变读为舌面前或舌面中塞擦音;
  4•有清化鼻音声母,但不能单独作声母,而要与前置辅音构成辅音声母;
  5.韵母的繁简程度居藏语三大方言(卫藏、康、安多)之中,约30余个;
  6.有央元音韵母e,主要来自(i)、(u);
  7.一般没有圆唇前元音y;
  8.没有复元音韵母;
  9.没有鼻化元音韵母;
  11.i、u元音一般不能与辅音结合;
  12.声调没有音位价值。①
  (二)第二语音层分布在洮河沿岸,从其语音分布的经济类型讲,是指牧区藏话向农区藏话转化的中间阶段,即半农半牧区藏话。当地又称其为“戎盖”。这一语音层中有36个辅音可作声母:
  
  此语音层中的辅音数量比第一语音层减少了一半以上。虽然亦有清浊音对立的现象, 但仅限于破裂音和破裂摩擦音。
  (三)第三语音层属安多方言区的外围藏语,主要分布在洮河下流和白龙江中游的农区,县内藏巴哇藏话即属此语音层中的典型范例。其语音与康、藏方言近似。第三语音层是藏语古浊音清变、演化、脱落的最高层,跟第一、二语音层的声母相较,简单而少,一般仅35~36个左右。第三语音层基本上失去了安多方言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藏语的特点,而接近康、藏方言,其辅音、后置辅音以及复合元音与声调的对应关系与康藏方言的德格话和拉萨话有共同的特点。另外,在此语音层中,后置辅音韵母的减少和双元音韵母的增加又是其一大特点。能作后置辅音来充当辅音韵尾的只有鼻音n和颤音r。另如浊音清化、上加字、下加字及后加字的变相脱落,复合元音及区别,词义声调的出现等因素,造成了当地牧区藏话与农区藏话很难沟通的局面。
  二、声韵
  在安多方言的第二语音层中,其声韵虽然有清浊音对立的现象,但仅限于破裂音和破裂摩擦音。在其书面语中的十个后加字即:g、n、d、n、b、m、fi, r、L、s。在此语音层中,虽趋于脱落,但大部分仍由后置辅音的形式显示出来,而且这种能充当后置辅音的只有鼻音n、n;颤音r和舌根音K。它们的声韵组合形式如:层的同时进一步说明。
  t、1跟第一语音层基本相同,S—般脱落而不发音,或以声调的音位价值来表示它的存在。
  在这一区域的藏语中,辅音韵尾的结合形式有7种,下面将7个辅音韵尾跟元音的粘结情况列表如下:
  七个辅音韵尾和元音结合表
  元音在第二语音层中更加简单,数量少,音位不复杂,共有7个。即a、r、。、a、e、i、u跟后置辅音结合来作后置辅音声母和韵母。
  另一特点是,第二语音层中的清浊音和藏语书面语的前加字、上加字以及后加字在前置辅音和后置辅音作韵母表现的同时,部分浊音清化,一些后加字脱变,演化。出现了具有音位价值的四个声调,即高平(55)i,高升(35)调,高降(53)调和曲折调 (131)。这四个有音位价值声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第一语音层(纯牧区)声母和声调的复杂情况。
  第三语音层中的声韵以藏巴哇话为准。后置辅音充当辅音韵尾的鼻音g和颤音r。它们的结合条件不是仅限于藏文书面语的后加字为前题的,与第二语音层的辅音韵尾所表现的内容亦不相同,除书面语后加字是§和r的宿况下岀现后置辅音°、r外,还岀现词尾m在发音时发生顺同化的现象,这也是藏语的共同特点。n、r二者的出现是以表示音位价值的声调而存在的。
  
  前置辅音在这一带只是在藏语书面语的前加字是n或m,上加字是s的前题下出现前置辅音。如:
  声调在第三语言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音位价值,更重要的是影响着这一地区的语音韵母的变化,使得韵母复杂化,具体表现在复合元音的增多。韵母的多少与具有音位价值声调的多少有关。反之复合元音的多少也决定着调型的繁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三语音在中复元音与声调的对应关系
  从辅音、复辅音、后置辅音以及复合元音与声调的对应形式分析,这一地区藏语声韵的特点是:清辅音均为低调,浊辅音为高调。当藏文字母中的舒声字作后加字时,一般为高平调或高升调,促声字为后加字时,一般为高降或曲折调。其中大部分破裂音、破裂摩擦音、边擦音和摩擦音的浊音已清化,在变化的过程中使上加字、下加字变相脱落。故浊音清化,上加字和后加字的脱落,相应地增加了复合元音和区别意义的声调,而复杂的元音和具有音位价值的声调在语音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变调。
  三、藏语词汇
  县境内的藏语言区分布较广,运用这种语言的地区按行政划分有如下地方:刀告、尼巴、完冒、康多、扎古录等乡全境以及阿子滩、卡车、大族、木耳、申藏、洮砚、藏巴哇等乡的部分。这些地区虽然都口头用藏语交际,各有特色,但基本词汇仍趋一致。如:第二节土族藏语语音比较
  土族语本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同省内的保安、东乡语接近。卓尼杓哇土族在历史上早已丢失本民族语言,完全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安多方言,与邻近的康多、恰盖共操本地“北山话”,兼使汉语。杓哇“土语”与当地藏语之间稍有微妙的差异。其语音基本上属于安多方言的第二语音层,而与藏巴哇藏语略有接近。见下表:土族人也说当地康多地区的藏语,当地藏语用地方方言,而土族语反而应用藏文书面语如表:
  土族语言中藏汉借音词汇表
  第三节汉族方言
  一、语言特征
  境内汉族操洮州方言。大多分布在县境东、西部洮河沿岸及中部与临潭的插花地带。定居此地的汉族大多是自明初“军屯”、“民屯”的南京应天府、安徽凤阳、山西洪洞诸地迁徙的兵民。其方言由以上各地原籍的方言特征揉合而形成独特的洮州方言。语音特征中既保留了一部分吴方言发音痕迹,又具北方秦、晋方言的某些发音特征。由于迁徙的历史较久,又在语言中保留了相当部分的古汉语语音和词汇。在长时期南北方言的交汇使用中,语音发生了微妙的转化,大部分语音介于南北方言之间,与标准语音的发音较相近,只是在声调方面略有差异罢了。
  洮州方言中,其语音与标准音的主要差异有以下几点:一是将部分声母为“zh、ch、sh”的字词发音为“Z、C、S”。
  举例如下:
  例字:支、炸、睁、撑、插、搀、吹、谁、诗、沙、山。
  读音:资、匝、增、层、擦、餐、崔、虽、思、撒、三。
  此种发音类型中、并非将所有“zh —z、ch—c、sh —s”声母混淆不分,亦保留了一部分准确的语音,如:“张、周、朱、针、车、初、吃、称、商、收、书、深”等均读原音,明显暴露出洮州方言由两种以上方言揉合的痕迹。
  二是将部分声母为“n”的读音以声母“1”代替如:
  字例:内、农、暖、虐。
  读音:类、龙、乱、略。
  三是将以韵代声的“a、o、e”读为带前置辅音的“3、3,如“安、熬、鹅、恩、我、欧”等,读音与陕西、山西方言语音相似。
  四是将标准音声调中的阴平多读为阳平,上声多读为去声,反将许多去声多读为阴平和阳平。使整个方言语音形成明快柔和的发音特色而缺乏抑扬顿挫的韵律。
  在本地洮河沿岸汉藏聚居区的藏民族,由于长期受洮州方言的影响通化,大多亦操汉语与汉族交流,其语言除具有洮州方言的以上发音特征外,还具有将声母h与f、t与
  q、d与j混淆互读的发音特征,如:
  字例:读音:字例: 读音:花、黄、灰、红、户、活。发、方、飞、风、夫、佛。(上例为“h—f”互读。)低、蝶、颠、丢、天、挑、贴、听。机、杰、尖、究、千、敲、切、亲。(声母d读j, t读q)
  二、构词法财主如果哀叹,是想夺取别人家产, 牧主如果示弱,是想更加与人作恶。
  孔雀和乌鸦不交往,
  大象和黄牛不合群。
  桥下有汇积不了的百川,
  法里无制伏不了的坏人。
  对罪恶不能宽容,
  对无辜不能诬陷。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