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峪沟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大峪沟景区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694-695
摘要: 大峪沟景区位于县城东南,沿岷麻公路东南行约10公里处即为大峪沟口,沿途景点有石媳妇碉楼遗址、博峪土司衙门故迹,力赛口子、云江峡、旗布寺、三角石等胜景。
关键词: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

内容

位于县城东南,沿岷麻公路东南行约10公里处即为大峪沟口,沿途景点有石媳妇碉楼遗址、博峪土司衙门故迹,力赛口子、云江峡、旗布寺、三角石等胜景。
  从县城沿洮河南岸行约3公里处,有一突兀奇特矗立于洸河岸畔的石峰,俗称“石媳妇”。此地有一美妙传说,据说其峰是由一美丽少妇所变。民国其间,卓尼土司因战乱避居博峪,利用其间扼要地形曾筑一碉楼设防,今遗址尚存。经石媳妇前行约1公里,即为卓尼土司博峪行宫所在地——博峪村。村中紧依后山桦树林的方形堡垣就是衙门遗址, 今已于内设立博峪小学,当年之建筑除垣墙外,已无所存,唯遮天蔽日的一棵百年古松挺立当院,树干径约两抱,枝叶篷盖面积约30余平方米。民国时闻名的博峪事件就发生在此院内,卓尼第十九任精明强悍的土司杨积庆与其长子均在此次事件中丧生。直至 “文革”前夕,留有当年弹痕的建筑物才被折除。
  从多坝村进大峪沟沿林区公路行约4公里,便是大峪河上的云江峡。云江峡犹如一幅被缩小了的九巅峡画面,西壁高约百米,东壁高30-50米,峡长虽约1华里,但其间石峰嵯峨参差,洮河流水在其间迂回曲折,形成一二十处大小水湾,其谷崖间石门如屏, 苍松倒挂岩头。云江峡之奇,奇在小巧玲珑,犹如一幅袖珍画图。
  穿过云江峡复行约16公里,右行入支沟旗步沟,又是一番景象,右岭柏林如屏,左谷中芳草野花争奇斗艳。崖岩之间,梵宫金顶辉映,宛如琼楼玉宇。古刹旗步寺坐落此间。此寺于康熙年间由名僧赛康巴创建,历移寺址后定居于此。关于移寺及寺内的历辈活佛,此地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寺院曾于1958年被焚烧,仅存大经堂。1966年又遭劫运。自80年代才被开放,重建了大经堂及部分僧舍,已初具规模。
  离开旗布寺逆流而西行,渐近高山草原区,行约15公里,便可至三角石奇峰。奇石峭拔光滑,在烈日照耀下,形成一串串五彩缤纷的光环。越过三角石奇峰南行约十数里,即可见南天群峰峥嵘,突兀横亘天际,雪岭银装素裹。这就是海拔4920米的迭山山脉, 其上悬崖百丈,脚下林深苔滑,羊肠古道盘桓于其间,又有“鹦哥架”(古栈道)多段。这是古代洮迭间的又一通道,翻山即可达迭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