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景区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693-694
摘要: 卓尼县城驻地柳林镇,是卓尼县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洮河横贯市区,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其间群山环抱,青翠欲滴,碧波荡漾,水泛银光。每当晨夕,木排顺洮河而下,筏客樵夫之歌喉响彻晴空,洮河长桥如彩虹卧波。古雅川犹如一张宝座高入云天,苍茫幽深,更有亭台楼阁点缀,倘若居高鸟瞰,洮西小镇万家灯火和一川风物尽收眼底。
关键词: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

内容

包括今日之县城、卓尼古城、禅定寺、白塔寺、洮河大桥、古雅川静修院、肋巴佛纪念亭、也儿遗址、冰角遗址等景点。景区范围方圆3公里。
  卓尼县城驻地柳林镇,是卓尼县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洮河横贯市区,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其间群山环抱,青翠欲滴,碧波荡漾,水泛银光。每当晨夕,木排顺洮河而下,筏客樵夫之歌喉响彻晴空,洮河长桥如彩虹卧波。古雅川犹如一张宝座高入云天,苍茫幽深,更有亭台楼阁点缀,倘若居高鸟瞰,洮西小镇万家灯火和一川风物尽收眼底。
  卓尼自第一任土司些地迁居,受朝廷封赠和禅定寺的创建,小镇声名从此大震。明嘉靖间又修成“船城”,官邸、衙署及所属十二掌尕布及城区。明清以来,杨土司辖区扩展到48旗,辖区占据今大半个甘南,卓尼更成为统治中心,来往官府,属民不绝于道, 街道市容建设始有规模。中经清末民国时期的凋敝,一度出现了冷落局面,寺院、官衙、民舍、店铺被焚烧,居民迁徙,客商稀少,留下了一副疮痍满目的面孔。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俱兴,城市建设亦日新月异地发展。卓尼又从沉睡中复苏,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市区得以开拓,街面得以扩建,正向一小巧玲珑的旅游型城镇发展。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古刹禅定寺坐落在卓尼西北侧台地上。从上城门拾阶而上行约半里,即可看见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卓尼禅定大寺屹立在大山神巨峰的怀抱之中。寺呈一城廓形,寺内有嘛呢房三面环绕,大殿经堂坐落有致,昂欠僧房鳞次栉比,其间花木葱郁,石径曲回,晨钟暮鼓伴随着朗朗诵经声和着缭绕之香烟在旷空缥缈,使人恍如涉足仙境。
  就在与禅定寺隔河相望的古雅川台地上,在原静修院遗址旁边,有座别致的亭台陵园,其就是为纪念甘南农民起义中杰出的藏族领袖人物肋巴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烈士而建立的纪念碑亭。在六角攒尖亭中,竖立着由牙含章撰写碑文的藏汉两文纪念碑,在陵园内右侧房设长期祭堂,以供游览者缅怀先烈。另在距城西一里之余的冰角台地西南端,有绝壁石崖面临洮河,崖顶突兀凌空,如麦积状之峰巅,建有一座小型古寺曰白塔寺,原与寺同建一座佛教白塔,今寺存塔毁,仍有游客于每年四月八聚会进香。寺前有奇石如削,寺后林木青翠,下临锁藏古寨,杨柳参天,炊烟缭绕,洮水曲折蜿蜒而至脚下,白浪滔滔,奔腾东去。晨光夕影中极目远眺,使人心旷神怡,别具情趣。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