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1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名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693-698
摘要: 卓尼,犹如镶嵌在洮河这条玉带上的绿宝石,在它的周围,又遍布着粒粒翡翠,串串珍珠般的名胜景点。多少年来,这些闪光诱人的旖旎风光因山高壤僻、交通不便而与世隔绝。这里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其古老、独特、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活本身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风情画。青山绿水中的奇峰峻崖如神工鬼斧、妙自天成。
关键词: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

内容

卓尼,犹如镶嵌在洮河这条玉带上的绿宝石,在它的周围,又遍布着粒粒翡翠,串串珍珠般的名胜景点。多少年来,这些闪光诱人的旖旎风光因山高壤僻、交通不便而与世隔绝。这里有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其古老、独特、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活本身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风情画。青山绿水中的奇峰峻崖如神工鬼斧、妙自天成。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的草原翠绿如染,更加装点烘托着这幅优美的画图。境内数不清的古文化、古城堡遗址、名刹古寺、边墙长城等古代建筑遗迹,又为研究此地悠久的历史和民族发展渊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旅游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卓尼这块旅游处女地更加引人注目。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关怀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和建设事业。今日之卓尼,与过去已有天壤之别,公路四通八达,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比之昔日,山河风光更加迷人,亟待中外游客及各地史学、艺术界贵宾光顾,热情好客的卓尼藏、汉、土各族人民将会在燃有熊熊牛粪火的帐篷中熬鲜美的奶茶,煮喷香的手抓羊肉,端上狼肚、蕨麻、木耳等山珍及醇香的青稞酒招待客人,同时还会跳起巴郎舞、阿迦、嘎儿……,唱起古老的民歌善巴、拉依、强勒为你助兴。
  第一节县城景区
  包括今日之县城、卓尼古城、禅定寺、白塔寺、洮河大桥、古雅川静修院、肋巴佛纪念亭、也儿遗址、冰角遗址等景点。景区范围方圆3公里。
  卓尼县城驻地柳林镇,是卓尼县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洮河横贯市区,将县城分为南北两部。其间群山环抱,青翠欲滴,碧波荡漾,水泛银光。每当晨夕,木排顺洮河而下,筏客樵夫之歌喉响彻晴空,洮河长桥如彩虹卧波。古雅川犹如一张宝座高入云天,苍茫幽深,更有亭台楼阁点缀,倘若居高鸟瞰,洮西小镇万家灯火和一川风物尽收眼底。
  卓尼自第一任土司些地迁居,受朝廷封赠和禅定寺的创建,小镇声名从此大震。明嘉靖间又修成“船城”,官邸、衙署及所属十二掌尕布及城区。明清以来,杨土司辖区扩展到48旗,辖区占据今大半个甘南,卓尼更成为统治中心,来往官府,属民不绝于道, 街道市容建设始有规模。中经清末民国时期的凋敝,一度出现了冷落局面,寺院、官衙、民舍、店铺被焚烧,居民迁徙,客商稀少,留下了一副疮痍满目的面孔。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俱兴,城市建设亦日新月异地发展。卓尼又从沉睡中复苏,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市区得以开拓,街面得以扩建,正向一小巧玲珑的旅游型城镇发展。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古刹禅定寺坐落在卓尼西北侧台地上。从上城门拾阶而上行约半里,即可看见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卓尼禅定大寺屹立在大山神巨峰的怀抱之中。寺呈一城廓形,寺内有嘛呢房三面环绕,大殿经堂坐落有致,昂欠僧房鳞次栉比,其间花木葱郁,石径曲回,晨钟暮鼓伴随着朗朗诵经声和着缭绕之香烟在旷空缥缈,使人恍如涉足仙境。
  就在与禅定寺隔河相望的古雅川台地上,在原静修院遗址旁边,有座别致的亭台陵园,其就是为纪念甘南农民起义中杰出的藏族领袖人物肋巴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烈士而建立的纪念碑亭。在六角攒尖亭中,竖立着由牙含章撰写碑文的藏汉两文纪念碑,在陵园内右侧房设长期祭堂,以供游览者缅怀先烈。另在距城西一里之余的冰角台地西南端,有绝壁石崖面临洮河,崖顶突兀凌空,如麦积状之峰巅,建有一座小型古寺曰白塔寺,原与寺同建一座佛教白塔,今寺存塔毁,仍有游客于每年四月八聚会进香。寺前有奇石如削,寺后林木青翠,下临锁藏古寨,杨柳参天,炊烟缭绕,洮水曲折蜿蜒而至脚下,白浪滔滔,奔腾东去。晨光夕影中极目远眺,使人心旷神怡,别具情趣。
  第二节大峪沟景区
  位于县城东南,沿岷麻公路东南行约10公里处即为大峪沟口,沿途景点有石媳妇碉楼遗址、博峪土司衙门故迹,力赛口子、云江峡、旗布寺、三角石等胜景。
  从县城沿洮河南岸行约3公里处,有一突兀奇特矗立于洸河岸畔的石峰,俗称“石媳妇”。此地有一美妙传说,据说其峰是由一美丽少妇所变。民国其间,卓尼土司因战乱避居博峪,利用其间扼要地形曾筑一碉楼设防,今遗址尚存。经石媳妇前行约1公里,即为卓尼土司博峪行宫所在地——博峪村。村中紧依后山桦树林的方形堡垣就是衙门遗址, 今已于内设立博峪小学,当年之建筑除垣墙外,已无所存,唯遮天蔽日的一棵百年古松挺立当院,树干径约两抱,枝叶篷盖面积约30余平方米。民国时闻名的博峪事件就发生在此院内,卓尼第十九任精明强悍的土司杨积庆与其长子均在此次事件中丧生。直至 “文革”前夕,留有当年弹痕的建筑物才被折除。
  从多坝村进大峪沟沿林区公路行约4公里,便是大峪河上的云江峡。云江峡犹如一幅被缩小了的九巅峡画面,西壁高约百米,东壁高30-50米,峡长虽约1华里,但其间石峰嵯峨参差,洮河流水在其间迂回曲折,形成一二十处大小水湾,其谷崖间石门如屏, 苍松倒挂岩头。云江峡之奇,奇在小巧玲珑,犹如一幅袖珍画图。
  穿过云江峡复行约16公里,右行入支沟旗步沟,又是一番景象,右岭柏林如屏,左谷中芳草野花争奇斗艳。崖岩之间,梵宫金顶辉映,宛如琼楼玉宇。古刹旗步寺坐落此间。此寺于康熙年间由名僧赛康巴创建,历移寺址后定居于此。关于移寺及寺内的历辈活佛,此地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寺院曾于1958年被焚烧,仅存大经堂。1966年又遭劫运。自80年代才被开放,重建了大经堂及部分僧舍,已初具规模。
  离开旗布寺逆流而西行,渐近高山草原区,行约15公里,便可至三角石奇峰。奇石峭拔光滑,在烈日照耀下,形成一串串五彩缤纷的光环。越过三角石奇峰南行约十数里,即可见南天群峰峥嵘,突兀横亘天际,雪岭银装素裹。这就是海拔4920米的迭山山脉, 其上悬崖百丈,脚下林深苔滑,羊肠古道盘桓于其间,又有“鹦哥架”(古栈道)多段。这是古代洮迭间的又一通道,翻山即可达迭部。
  第三节卡车沟景区
  位于县城西南部,景区包括多架电站、阳坝古城、卓电古驮道、迭山横雪、石门天险等景点。
  多架电站西距县城8公里,是县境内洮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装机容量7500千瓦,工程由穿山引水隧道、拦河大坝、发电厂房等宏伟建筑物组成。就近有麻地卡钢索吊桥横跨洮河,还有多架、麻地卡等齐家、寺洼文化遗址,可使游者尽情阅古览今。
  从麻地卡吊桥渡洮河沿岷麻公路西行约10公里,即达卡车沟口,沟口右侧的悬崖上,屹立着一棵古老的迎客松,它像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向来往游客弯腰致意。沟口的村寨藏语称“达子多”,意为“大城”或“大城边之村寨”。亦有人以汉语直解为“蒙古人住过的地方”。据当地老人讲述,沟内原是洮州至迭州的古道,沟口至沟中某地有一大城。进沟约30公里,就到了迭峰脚下,此处海拔3500米以上均为裸岩,极少有植被覆盖,积雪长年不消,著名的古洮州八景之一 “迭山横雪”者即是。越山至南麓,有两块千仞削壁对峙如门,古道上仅有宽不足米的栈道悬于半崖,此处便是洮州八景中原称的“石门金锁”。1956年卓尼人民在人民解放军的援助下,修通了这条卓尼至电尕寺的公路,结束了前后山人民千百年来行路难的历史。1962年后,县境所辖上、下迭部分别划归迭部、舟曲两县后,才逐渐废弃了这条通道。
  从卡车沟口继续沿洮河西行约6公里,便是洮西地区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遗址。废墟残垣逶迤于山岗滩地间,著名的唐代八棱碑、唐彩绘陶骆驼、彩绘砖像等珍贵的文物便出土于此。古城隔河又有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现存州博物馆的 “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就发现于此遗址。从拉扎河口出沟5公里便抵临潭县城,沿途还可领略一番旧洮古堡、牛头古城、甘布塔暗门及长城残垣的风姿。
  第四节车巴沟景区
  景区位于县境最西南部,包括迭当古城、峪古儿墩、麻路小镇、贡巴寺院、尼巴山寨牧场等景点。
  车巴沟口的麻路藏语意为“下游部落”,它既是岷麻公路的西端终点,又与江尼公路交汇,扎古录乡政府亦驻此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成为县境内仅次于柳林镇的第二集镇。洮河在这里波平浪静,沿岸是一片广阔肥沃的千亩良田。古老的摆渡木船与新修的洮河大桥相映成趣。镇中心一钟乳状小山,突兀而起,松柏蔽日,当地称其为 “柏香山。”小山下溪水环流,峰巅一座小庙,更添幽情。溯洮水而上约5公里有迭当什村,村后高台即为唐代大将哥舒翰创立之神策军重镇,板筑夹棍遗迹,至今犹存。位于麻路对岸之峪谷石崖上,有一烽墩称峪古儿墩,是明代边墙古长城之起点。从秦汉以来的临洮县治,似在附近,此即秦始皇所修长城“西起临洮”的起点也未可知。
  从麻路南行进车巴沟,沟内风景展现一派醇朴原始的自然美,沿途村寨是传统藏族木楼板房,飘溢着酥油奶茶的醇香,牛羊满谷、牧歌瞭亮,展示出典型的藏族村寨风情。坐落于群芳绿茵中的古刹贡巴寺院,经堂佛殿气势雄伟,寺内收藏奇珍异宝。又因其于清末岀了个名叫喇嘛嘎绕的“白佛”曾戎装抗俄,率兵捍卫伊犁边境而使寺名大震。此后即有嘎绕活佛传承为当地藏民所敬仰。
  清澈见底的车巴河由尼巴、石巴、江车三条支沟汇流而成。源于迭山北麓的数十个矿泉,水质优良,是石花鱼栖息之处,此地藏民因其宗教信仰,非但不食,且常以酥油糟耙常年喂养,成为石花鱼的自然保护区。离开尼巴、石巴、江车三村沿中沟逆流而上,地势愈高,森林愈疏,又南行即达华尔儿干山北麓,但见巍峨奇岭,白雪皑皑,涧底一径,直通迭部,每当大雪封山,悬崖冰瀑万丈。如此景观,令人赞叹。
  第五节石门峡景区
  位于县境东部洮砚乡境内,包括石门峡、石门寺、哇儿沟遗址、水抱城庄、喇嘛崖、藏王坟等景点。
  石门峡口为临潭、卓尼两县交界地,东岸为卓尼境。峡长约10公里,两岸石峰兀立, 耸入云霄,峡前土丘上有清康熙初年所建之龙王庙,据说康熙皇帝访贤时曾于此经过,御封“石门金锁”美称。由此,洮州八景之一的“石门金锁”便从迭山石门移称此处。洮州清代贡生陈钟秀曾赋诗曰:“谁劈石门踞上游,边陲万古作襟喉.任它纵有千斤锁,难禁洮河日夜流”。石门峡两岸石壁相距不过五、六十米,洮水蜿蜒其间,峡内水流平缓, 水面清幽碧透如镜。相传大禹治水时,这里石山封闭,水路堵塞,一片汪洋。引来引去, 就是引不出去,惹得大禹性起,挥起开山大斧,将北面石壁劈为两片,大水才从中弯弯曲曲地流向北去。还传说鲁班爷也曾经过此地,见石门山石高耸,沟谷狭窄,就用手扳着石崖顶端,脚踏峡口,用法力推开了峡门,据说在石崖两边,一边有鲁班爷的手指印,一边有他的脚印。还说他在峡内喇嘛崖找了一块洮砚石作磨石,离开石峡时,峡内波涛汹涌喧嚣,震耳欲聋,很是烦人,就将一把凿子丢到河心,刹时,河水变得哑然无声,形成了洮河上最温顺、最安详的石峡……。
  在峡口东十余里的高台地上,有一古刹名石门寺,藏语称“噶丹贤巴琅”。始建于元末,距今约六百年,坍废后重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山寺深藏在苍松翠柏之中,山泉流淌,风景如画,寺内古建筑大经堂尚存,在穹窿式屋顶的方格天花板和两厢的墙壁上,至今还残留着一幅幅精美的隐塑彩绘壁画。院内还矗立着重建寺院后镌刻的石碑,虽隔数百年,但碑文清晰如初。寺院背后的石崖上,曾凿有摩岩佛象,虽被风化浸蚀,其神态仍依稀可辨。
  纳儿村位于石门峡内距峡口约五公里处,坐落在一个被洮水南、西、北三面环绕的半岛高处。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曾为洮州八景之一的“水抱城庄”,村名“纳儿”亦是藏语音译,意为呈脖子状伸于河水中的“半岛”。村中农户四、五十家,村后的二阶台地上,即为县境齐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过大量陶器、石器及彩陶等。这里又是著名的洮砚石料集散地,洮砚石料历代均由此处管理采掘、出售。
  从纳儿村向北约2公里处,即是久负盛名的洮砚石料矿带露头喇嘛崖。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的歙砚齐名,共称中国三大名砚。从宋代起即闻名于世,为文人墨士争觅之珍宝。有“洮州石贵双赵璧"、“端溪、歙州无此色”之称。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载:“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得之为无价之宝。”著名诗人、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张文潜、晁无咎等亦对洮砚大加赞赏,有许多诗赋名句留世。
  从喇嘛崖顺洮水北行,至下达勿村北1公里处,有藏王策墨林墓地,俗称“藏王坟”,位于该村果园之中,是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坟地,因其一度在西藏摄政而被称为藏王,并开创策墨林传承制度,因而其出生地及坟地驰名于整个藏区。其坟前原有藏王寺享堂大殿,后有陵园墓地为藏族群众和虔诚佛徒顶礼膜拜之胜地。临洮河与羊沙口有钢索吊桥相通,羊沙口村中还有包家寺古刹遗址,这里清泉叮咚,菩提遮荫,胜景令人目不暇接。
  第六节九巅峡景区
  位于藏巴哇乡境内。“藏巴哇”意为后藏人,世称其为吐蕃之后裔,它与洮砚、柏林两乡共组成为卓尼东北部之“飞地”。历史上分别由狄道府、会川赵土司辖领,1954年划归卓尼县。世居白石山下的藏巴哇人称其祖先是“西藏后藏牛毛帐圈里”的居民,随军东征后于此定居。他们所尊的神是“白马山神”,传说是由“扎察那尼拉则”和“藏格日安加参”率领军队东征途中经青海率兵至此驻守边境的。后在其境内牛心崖上刻着东南西北四至境界.记载康熙年号,整个文字石刻约0.5平方米,风化漫漁已不可辨,所剩仅一、二字。附近还有康熙间所立之“番屯交界碑”。在九巅峡口的包舍口村有一古城遗址,城址边有校场,它应为古代屯驻洮河九巅峡口的重要军事重镇。当地村民每逢年节, 集体演唱“纸马舞曲”,舞蹈场面及词曲中充分表现了后裔们对祖先长期驻扎此地清苦军旅生涯的同情和缅怀,寄托了对他们岀征、战斗及胜利归来等情景的追忆和歌颂。
  从包舍口燕子坪北即入九巅峡,以峡中之九座峰巅而得名,亦称酒店峡。自古以来此处为甘川古道捷径,行人商旅历代络驿不绝,传说半峡中有一王姓婆婆开一酒店,过往客商都要饮上几盏以壮行色,久之得名。九巅峡东边有海拔3888米的白石山和西边海拔3578米的莲花山余脉将洮河夹在其中,使河水像脱缰野马奔腾咆哮于其间。峡内河中巨石三五相叠,形如卧牛,激起惊涛怒吼,巨浪滔天。在10余公里的峡谷内,河面由七、八十米突缩到七、八米、十余米不等,合而复开,开而复合,两岸群峰竞秀,石壁耸立, 其间苍松翠柏或高耸云表,或倒悬崖头,其景美不胜收。古人为了开道通商,曾费尽千辛万苦,悬崖打孔,凌空凿石,架设栈道,修造木桥溜索,使其天堑变通途。岩壁上历代所建栈道孔穴,至今历历在目,古时所建河桥遗迹亦清晰可辨。现仍残存栈道数段。峡中有一古堡遗址,称桥道堡,附近崖上凿有石洞佛龛,尚有残存佛像。栈道石壁上有数处摩岩刻石,碑文中记载了历代修桥筑栈屡建屡毁的史实。
  第七节康多峡景区
  景区位于县境康多乡、杓哇土族乡的冶木河、岔巴河峡谷地段。东西段称下峡,南北段称上峡,共长30余公里,两段相交,略呈直角形。这里属西秦岭祁吕弧形褶皱地带,下峡山崖如斧劈刀切,壁立千仞,险峻异常。峡谷内石峰紧贴,近在咫尺,岩下冶木河激流澎湃,清澈见底,山间飞瀑如练,悬挂崖隙。峰顶谷间,千树交柯,万木竞翠,藤萝若带,野花飘香。上峡景观尤盛,奇峰怪石,层出迭现,千年古树,盘根错节,或幽奇、或俊秀、或明丽、或壮美,移步换景,引人入胜,恍若人间瑶池,地上仙境。峡谷顶部平原丘陵间,成为天然牧场,牛羊黑白相间。远眺白石山裸岩,白雪皑皑,高耸霄汉,史称“露骨山”。周遭点缀着稀稀落落的土族村寨,一座座搭板房鳞次栉比。此间的杓哇土族乡聚居着中世纪北方吐谷浑民族的后裔,经历代迁徙后定居于此,他们虽然长期与藏汉民族相处,但仍执著地保留了本民族特有的居宅、服饰及生活习俗。在其拉巴村后幽静的山谷峭壁间有一石洞,便是杓哇寺创始人罗桑南杰苦行静修之地,其周著名的佛教古刹多玛寺、水磨川寺都是他主持创建的。1943年著名的甘南农民起义领袖肋巴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就是水磨川寺的活佛。
  第八节洮水流珠景观
  洮河古称涨水,因其发源于泓台山而得名,流经之地区亦称沸川。按现地理而言,它发源于西倾北麓的李恰如山及附近之勒尔当草原。流至碌曲西仓(唐之西仓州)后,脱开草原川地,渐入峡谷区,至阿拉、双岔及夏河境内之下巴沟,卓尼县境扎古录地段,两岸山势急剧靠拢,地形百转千折,山崖陡峭险峻,河水在石岸上左击右突,水花飞扬,加上水流落差较大,急流涌驰,每逢冬季气温骤降,湍急之河水溅起水花即凝为冰珠,散落水中,来不及结成冰块,就被巨浪推入中流,形成无数团絮、零散状冰珠涌向下游。这一大自然景观被历代咏称为洮州八景之一的“洮水流珠
  在洮河流经的9个县份中,仅卓尼区段就占全长的一半,其境内扎古录地区亦是形成流珠的区域之一,沿途均可欣赏到这一奇观,每当冬季来临,清澈碧绿的洮河,一改深秋容颜,河面上浮动着一团团、一堆堆流凌,它们在水面上时而聚合,时而分离,簇拥着流向下游,似一疋绣有梨花雪浪的团锦铺展在深山峡谷之中。当你瓢得一勺仔细观察, 这些流凌却尽是颗颗分离、晶莹透亮、直径约半厘米的冰珠。洮州诗人赵廷章曾咏诗曰:“洮水含晶洁,严冬泛绿珠。浪翻圆影动,月照东云浦。消息通元妙,流行在有无。何劳蓬象罔,采取老龙须”。当地对这流珠又有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传说这流珠是由一美丽的农家女子的泪珠变成,满河数不清的冰珠都是她不堪奴役和凌辱,不屈控诉的珠泪。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