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馆藏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1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馆藏文物
分类号: K871
页数: 5
页码: 689-693
摘要: 1989年8月岀土于木耳乡冰崖村,出土时陶器表面土锈甚厚,不意破损,经复原留一小三角形残孔,其余部分完好。瓶高24.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细泥质红陶。器口平直内敛,唇壁厚0.3厘米,腹壁厚0.2厘米,内壁打磨平整,有轮制纹。
关键词: 卓尼县 馆藏文物

内容

一、马家窑文化人头形器□彩陶瓶
  1989年8月岀土于木耳乡冰崖村,出土时陶器表面土锈甚厚,不意破损,经复原留一小三角形残孔,其余部分完好。瓶高24.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细泥质红陶。器口平直内敛,唇壁厚0.3厘米,腹壁厚0.2厘米,内壁打磨平整,有轮制纹。人面用镌刻雕塑相结合之方法完成,眉骨平直隆起,与鼻呈丁字形排列,鼻为三角形锥体状,两眼镂空下弯呈新月状,嘴亦镂空向上弯曲,整个五官比较集中,布局大体呈倒三角形。两耳戳压成凹坑,位置略远于面部且稍低。器口用剔刻成篦纹状之垂发并饰以黑彩。整个面型肌肉塑造合理,质感很强。似为一丰满端庄秀丽之少女形象。颈下饰两组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几何叶纹图案,相间铺陈于瓶体。整个造像似上体修长一短发文静之少女,身着素雅衣衫,双眼因羞涩微闭下视,口唇略张而上翘,微微含笑。造像逼真,表情丰富,与同时人像陶品粗犷、幼稚之气质截然不同。
  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与甘肃仰韶文化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头瓶相比,虽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突出的异点。如大地湾人头瓶仅在发际涂以黑彩,而冰崖人头瓶的头发部分是整浮雕为垂帘状篦纹,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另如面部五官的塑造,瓶身所有图案及其中的线条,布局构图的合理性,艺术性均强于大地湾瓶,线条的流畅自然证明其技艺的娴熟程度,堪称马家窑文化中之精品。该瓶现藏于甘南州博物馆。
  二、齐家文化陶器
  细泥质双耳红陶瓶出土于洮砚乡哇儿沟遗址,瓶高24.5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7.5厘米,大长喇叭口,圆肩折腹,腹部有小双耳,其上有绳纹,腹下近底部有辐射状绳纹,通体磨光。
  泥质双耳红陶瓶出土于纳浪乡朝勿大族坪遗址。高31厘米,口径15.8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8厘米,色桔黄,大喇叭口,重唇,削肩,折腹,小收底。颈肩连接处有一道凸起横线,腹上有小双耳,腹下饰篦纹。外壁平整,颈部有平行划纹,制作考究。
  泥质双耳红陶罐出土于纳浪乡朝勿大族坪遗址,罐高13.5厘米,口径7.7-9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6.6厘米。色桔黄,椭圆喇叭口颈,高领折颈低垂腹,唇连两大耳至腹上呈宽带状,折颈外有条弦纹,外壁磨光,内壁平整。
  以上陶器均藏于甘南州博物馆。
  三、青铜器时代刻划拍压附加堆纹陶器
  加砂双耳灰陶罐出土于洮砚乡哇儿沟遗址。高22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8厘米,直口,长颈,外卷唇,唇下有两道平行划纹,颈至上腹纵向排列菱形刻划纹10条,交错不规整。
  泥质双耳灰陶罐岀土于朝勿大族坪遗址。高21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0厘米,灰泥质侈口,口沿略呈马鞍形,两耳直接口沿,圆肩腹,小底,内外壁磨光,微见圈带痕迹。两耳间饰对称彩带式附加堆纹,以示装饰。
  加砂器耳红陶罐出土于朝勿大族坪遗址。高15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6.5厘米,四耳连唇,口唇略呈方形,侈口,直短颈,圆鼓腹,内外壁砂粒可见,有刮制痕迹。
  以上陶器均藏于甘南州博物馆。
  四、寺洼文化陶器
  马鞍型双耳灰陶罐岀土于哇儿沟遗址。高1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6.5厘米。侈口,短颈,削肩,鼓腹,小底,唇下至肩上置双耳,肩上横置新月状锯齿附加堆纹,腹下剥落。
  泥质红陶瓶岀土于纳儿遗址。高35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11厘米,平唇,喇叭口,短颈,圆肩腹,小纹底。外轮廓呈双曲线,色土红,质地粗糙。
  均藏于甘南州博物馆。
  五、土著二号文化陶器
  泥质灰陶瓶出土于洮砚乡杜家川村。残高40厘米,口残,腹径26厘米,底径14厘米,器呈卵圆形,侈口,短颈圆腹,平底。灰泥质手制,内外圈筑痕迹清晰,腹上有一道波浪划纹,稍上一道被磨平之划纹,刻划甚不规整,肩上有如“念”字形划纹。
  双耳灰陶瓶出土于洮砚乡古路沟村。高30.5厘米,肩径17厘米,底径&5厘米。侈口长颈,圆肩收腹,双耳在腹间,色土灰,颈肩部似有刻纹,肩上有双道线纹及两道波浪纹,线条较流畅,唇间薄厚不匀,内壁圈筑,外部刮制可见。
  以上陶器的共同特点是火候高,时代晚,均用手制,以装饰为随意划纹为特征。现均藏于甘南州博物馆。
  六、汉代铁剪
  出土于柏林乡上巴都村,铁剪呈阿拉伯数字“8”字形。剪长35.5厘米,剪把宽1.3厘米,厚0.6厘米,剪刃长15.5厘米,刃部最宽处为3.2厘米,剪柄环径8.5X10厘米。剪柄无钏钉固定,而以麻花状环绕连为一体,制作原始,体呈黑色,有斑剥层,刃部有使用痕迹。现藏甘南州博物馆。
  七、汉魏双耳白陶罐
  出土于洮砚乡小湾儿村。高29.5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2.5厘米。泥质红胎白壁,侈口短颈,重唇,圆肩腹,底略向内凹。通体斜施细密绳纹,颈及近底部磨光,肩腹部饰波形划纹,稍下饰三道平行划纹,造型优美。此类陶器的特征均为轮制,火候高,花纹装饰规范。现藏甘南州博物馆。.
  八、振武亭侯鎏金铜印
  1978年出土于杓哇土族乡光尕村麦场距地表0.5米处。印置于一灰陶罐内,用丝织品包裹,罐内与印同置的还有玛瑙、珊瑚、绿松石、海贝和珠饰品。印面5.5厘米见方, 通高2.5厘米,座高1厘米,龟纽高1.5厘米。印面铸“振武亭侯”4字,阴文小篆,无边饰。印面、印壁棱角及龟纽突出部分有磨损。从其光洁度和鎏金薄度上可看出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龟纽造型简单朴实,龟身伫立,头昂项直,具有明显魏晋特征,其下有孔,足见“龟纽之玺,贵者以为佩”(《淮南子•说林训》)之遗风尚存。印文篆书笔势平整,布局谨严,庄重妥贴,表现出浓厚的汉风格。它虽无秦汉初期印章粗犷挺拔的风度,亦绝非唐代以来屈曲褶叠、愈趋纤巧之九叠篆文可比。现藏于甘南州博物馆。九、唐代画像砖
  砖刻彩绘佛陀图岀土于录巴寺唐墓群,高34厘米,宽25.5厘米,厚5厘米,顶部磨制呈拱形,全像为佛陀浮雕,并施彩绘,袈裟衣纹上有红色,部分剥落残损。头部丰圆重颌,颈部有肌肉纹,面部表情和蔼专注。大耳,两眉心处有一痣突出,双手合掌于胸前,足登丝制云头鞋。造像丰满,衣纹线条流畅,质感甚强。砖背饰以纵向细绳纹。
  砖刻羽带登仙图高29.5厘米,宽525.7厘米,厚5厘米,顶残损风化剥落。画面人物原为浮雕彩绘,现已不甚清晰。造像人物右臂下垂,手掌向后弯曲,左臂高举长袖低垂,有肢为鸟足形,登五彩祥云。身体两侧雕鸟翅作振翼奋飞状,尾右出,稍饰花状物。画面中人物面部、前胸、左手、右足爪均有残损。砖背亦饰斜向细绳纹。以上两砖刻画像均藏于临潭县文化馆。
  十、唐代铁铸实心弟子头
  出土于卡车乡阳坝村古城遗址。头像由生铁铸成,颈下有断裂痕迹,应为整体之一部分。头长22厘米,颈长4厘米。造像为佛门弟子形状,造型逼真,面部丰满适中,五官俊秀端庄,似有稚憨之态。是当地岀土唐代风格遗物之佳品。现藏卓尼县文化馆。
  十一、唐代圆雕彩绘陶骆驼
  1982年出土于卡车乡录巴寺村唐代土洞墓,陶器为灰色质空心圆雕。高29.6厘米,长33厘米,宽12.6厘米。表面平整光亮,并有隐约可见红、白、黑三色彩绘。其中肢体用黑白两色相间绘制,驼峰间有骑鞍加红、白、黑三色画成。一只呈昂首长嘶状,另一只作回首顾盼状,造型生动逼真,渲染得体。这对陶骆驼是甘南地区出土的唐代文物中罕见之杰作,与之同时岀土的还有花纹雍容华贵之菱花铜镜等,现均藏于甘南州博物馆。
  十二、宋代铜饰
  境内历年出土铜质饰物多件,以大峪沟、寺古多、阿子滩等地岀土量最多。仅阿子滩官洛牧场一次就岀土20多件,其中以纽带状车轮贯钱铜饰为例:为单面浮雕式生铜铸件,外圈径9厘米,内圈径5.4厘米,宽0.65厘米。外圈为扭丝状,内圈为连珠状,轮齿为哑铃状,光背无花纹,有铸痕,似为妇女发际饰品。另有扭丝状单面铜环饰品:直径5.3厘米,宽0.8厘米,厚0.2厘米。铸法粗糙,工艺简单,未经打磨。还有连弧纹、莲花纹、十字连珠纹、井字交叉纹和菱形四组联合扳扣阴阳带钩,其阳扣7.5X7厘米,阴扣为7.3X7厘米,上亦有简单纹饰。
  境内出土宋代铜饰品藏品颇丰,甘南州博物馆、县文化馆均有收藏。
  十三、历代古钱币
  县境内历年来岀土各朝钱币数量颇丰,有秦汉半两、两汉五铢、陈隋五铢、新莽各式钱及唐宋元明清各代钱币。其中尤属北宋及清代钱币数量最丰且版式俱全。多为州博物馆及当地钱币收藏爱好者所藏。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作品

泥质双耳红陶瓶
相关作品
泥质双耳红陶罐
相关作品
加砂双耳灰陶罐
相关作品
泥质双耳灰陶罐
相关作品
加砂器耳红陶罐
相关作品
泥质红陶瓶
相关作品
泥质灰陶瓶
相关作品
双耳灰陶瓶
相关作品
汉代铁剪
相关作品
汉魏双耳白陶罐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