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墓葬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684-686
摘要: 卓尼县境内的原始墓葬分布很广,它且以群体形式为主,几乎遍及境内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址中。
关键词: 卓尼县 古墓葬

内容

一、古文化遗址原始墓葬群
  县境内的原始墓葬分布很广,它且以群体形式为主,几乎遍及境内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址中。下仅举其中几例:
  朝勿大族坪墓葬群该地已发现墓葬17座,其中遗址3号地发现墓葬4座,1座被破坏,因距地表浅,人骸骨散落。3号地断面发现被破坏墓葬5座,其中1座暴露,为男女合葬竖井式墓室,人骨头东脚西,男仰女侧,女尸屈肢俯向男尸,殉葬品有齐家文化陶罐、瓶5件及石质精磨纺轮2个,泥质陶纺轮2个。4号地断面发现墓葬8座,墓葬面积东西长110米,南北宽300米。墓葬距村庄200米,岀土墓葬人头骨下枕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豆。大小族坪两村间断面上有岀土单耳罐、双耳平沿罐,并有人骨暴露,可见齐家、寺洼两文化墓葬互相连接痕迹,亦有交错现象存在。
  哇儿沟船坡墓葬群船坡遗址总面积2100平方米,共有齐家、寺洼文化交错墓葬13处,墓室断面呈竖井式,人骨散落,内殉葬品有寺洼文化加砂陶片。距此附近的新场中,亦有墓葬群面积约3200平方米,出土有齐家文化泥质红、灰陶片及成件的瓶、罐、鬲等陶器。
  一支川墓葬群发现于一支川遗址东沿,断面有墓葬露头,1座无棺板。4号地有墓葬3座,亦无棺板;5号地有墓葬4座,有棺板,骨均腐朽,墓室未发现殉葬器物,在墓葬区采集到零散齐家文化陶片,距此不足100米处有文化堆积层和另一台地中之齐家文化遗址。
  纳儿墓葬群发现于纳儿村后之遗址中,整个墓葬区东西长480米,南北宽40米, 初步调査为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交错墓葬,曾于1980年出土石器6件,陶器30余件;1988年复征集到石器2件,陶器10件。
  寺下川原始墓葬发现于寺下川遗址距庄后断面6米处。露头墓室距地表1.9〜2.5米,人骨头西足东,上有腐棺板覆盖。整个墓地长30米,宽20米。墓地详情留待发掘探査,但据遗址调查,有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器物并存。此外,境内各遗址中均有零星原始墓葬露头,所属文化与遗址大体相合。
  二、脑站汉墓葬
  墓葬西距脑站村140米,南距洮河220米,1964年农田建设时曾挖岀卷棚顶两个,宽1米,相距1米,室无填土,底铺砖,卷顶2.5米,方向正南。
  调査时在2号台地1.5~2米范围内发现墓砖及散乱人骨。据询査该墓葬原为拱型顶,墓内堆积物呈黑色,两墓相距约50厘米,其中有朽棺木,遗骨头北足南,内仅有1陶罐,未见它物。另有4个卷顶墓,方向东西,高1.7-7.8米,顶宽1米,用石灰作粘剂。该墓距地表20厘米,墓室条砖铺底,西部保持较好,东部破坏殆尽。墓室有主室及耳室,西侧耳室北壁残存1砖高平彻墓壁。据调查,筑墓时曾先将墓基夯实,铺垫黄土0.8-1.2厘米,上铺木炭层,厚1-1.5厘米,再铺火候不高的绳纹砖。西室后壁铺黄黑土,铺底砖以细砂灌缝,边缘两砖相错处用小卵石及碎砖块补平。岀土遗物有五铢钱,桔红漆片,铁器,玻璃残片和1粒珍珠。其中玻璃器残座粘附一薄层石膏状物质,其上绘有黄色图案。红漆片有黑、棕色纹样,残不可辨。墓室堆积物厚35厘米,耕土层28厘米,填土厚3〜7厘米。墓道已不可寻,整个墓室呈丁字形排列,后室前有兽骨1堆,应为入葬时祭祀牺牲遗物。
  三、菜子村唐代墓群
  发现于阿子滩乡菜子村被小溪切割为东西两块的台地上,墓址北距牛头古城仅4公里,西南距阳坝古城约12公里。墓葬于东西台地均有分布,东侧单室砖墓发现于民国初年,西侧同一型制墓室并有车马坑,于30年代被水冲出,当地民间曾流传有出土遗物 “龙凤”、“宝瓶”、“画象”等模制花砖及玉带、宝剑等文物,部分在当地失散,部分流至国外,今仅有墓址残迹遗存。
  经实地勘查,在村北口东山脚下,地表突岀一馒头状小丘,高5米,宽4米,应为当年封土遗迹。西北侧约3米高的崖石,有2米高洞口,就是墓室,墓底每边长3.48米,高2.68米,穹窿顶,墓壁每面嵌雕花方砖4块,砖呈边长32厘米正方形,厚5.5厘米,盗迹尚存。壁下部岀现菱角牙子砌砖。砌砖均为35X16.5X5.5厘米的粗绳纹条砖,用红胶泥勾缝。
  此墓应是当地群众广为流传的“前山碑子后山墓”中唐李晟家族在洮西之墓地。它与李钦的“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为同一时代遗迹。至今保存下来的2方朱雀纹模制花砖,均为30厘米见方,厚5.5厘米,其间浮雕花纹各异,线条流畅,有盛唐风格。
  四、寺下川砖廓墓
  1982年文物调查时发现于洮砚乡寺下川村。该墓形制特殊,发现时仅存墓室残迹。
  墓葬位于寺下川小学校左侧的独立山丘上,为长方形绳纹砖砌成的牙子状叠压砖廓墓,其中所用的砖有3种:第一种色红,宽14厘米,厚5厘米,其上有斜向绳纹;第2种为素面青砖,一端宽16厘米,另一端宽14厘米,厚5厘米;第三种长30厘米、宽12.5厘米,厚4.5厘米,上有斜向绳纹。残留墓廓用砖铺底两层,廓壁以牙子状砌成约两砖宽,墓室内径宽96厘米,外径宽124厘米。墓室内藏及墓顶早已破坏无存,据当地目击者声称:墓盖仍以叠压法砖砌,室内曾有遗骨及头骨,其上方另有一泥质灰陶罐。
  五、藏王坟遗址
  位于洮砚乡下达勿村称为“磨那什”(藏语音译,意为白土梁)的洮河岸畔,隔河与羊沙口村相望,有新建钢索吊桥与西岸相通。
  遗址面积4800平方米,坟区原有藏王寺大殿两座,面宽3间,长10米。大殿台基长11.5米,宽9.5米,墙基宽60厘米。大殿进深6.4米,门宽2米,高1.8米,两侧门宽65厘米,高1.68米,前廊宽1.68米。原建筑一座毁于1958年,另一座毁于“文化革命”时期,现存系1985年重建。
  藏王坟墓地,长12米,宽5.4米”高1.2米,最窄处为1.5米,方向偏东70。,坟内按男左女右安葬,均埋葬火葬后的小骨灰盒,墓顶堆成圆锥体,径25X35厘米,49X32厘米不等。据传内葬藏王家族共19代。小坟堆共432座。整个坟区的坟堆呈纵向椭圆形,坐东北而面西南按代依次排列。坟区周围为达勿村果园,北距该村1.5公里。西藏第一代摄政王策墨林•察道尔赤哇阿旺楚臣即出生于下达勿村,这里是其家族骨灰安放地,俗称“藏王坟”。
  六、温旗卢家坟
  遗址在今纳浪乡温旗村西南,距温旗古城约300米,坟区面积约2400平方米。这里曾于1956、1958、1976、1980年修水渠、平整土地等农田水利建设时前后出土过许多随葬品,有陶器、玉器、宝剑、钢饰、铜锅及古钱等器物。历代重叠交错。调査时从其塌陷的断面观察,墓室纵横交错叠置,方向不一,有土坑室、砖室。室内有朽棺板者,亦有无棺板者。从出土文物特征中亦可看出上自原始墓葬,下至秦汉、唐、宋、元历代俱全。为县境内一特殊古墓葬区。
  七、录巴唐墓群
  遗址在今卡车乡录巴寺村,距阳坝古城约1公里。唐墓中曾于1980年出土彩绘陶骆驼,造型逼真,工艺考究。还有图案华丽,花纹繁缚的菱花铜镜,俱称佳品。其村后又有唐代万人冢。
  八、迭当什古城墓葬
  位于扎古录乡迭当什村后古城南端的第三阶台地上,墓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现存墓堆十余处。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作品

一支川墓葬群
相关作品
纳儿墓葬群
相关作品
寺下川原始墓葬
相关作品
脑站汉墓葬
相关作品
菜子村唐代墓群
相关作品
寺下川砖廓墓
相关作品
藏王坟遗址
相关作品
温旗卢家坟
相关作品
录巴唐墓群
相关作品
迭当什古城墓葬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