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7
页码: 678-684
摘要: 历年来,在县境洮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录日岔台子遗址位于扎古录乡洮河北岸的录日岔村北台子上。其地由西向东分为四个掌子面,遗址面积100X60米,东段发现灰土堆积层长85米,厚1-1.5米,上层黄褐土层1米,下层灰褐土,灰中含有少量烧土粒。
关键词: 卓尼县 文化遗址

内容

历年来,在县境洮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
  录日岔台子遗址位于扎古录乡洮河北岸的录日岔村北台子上。其地由西向东分为四个掌子面,遗址面积100X60米,东段发现灰土堆积层长85米,厚1-1.5米,上层黄褐土层1米,下层灰褐土,灰中含有少量烧土粒。其中采集到寺洼文化加砂红陶片口沿,另有火候高、胎质坚硬、内紫红、外青灰色的陶片。还有泥质灰陶。胎质夹生呈灰褐色。西段发现路土,灰层长50米,厚1.9米,路土厚20〜24厘米,距地表40厘米。灰层上层呈灰黑色,由灰土、炭粒组成;下层为黄褐土,其堆积状由上而下为:耕土、路土、灰层组成。内含遗物极少,有泥质灰陶,分手制、轮制。在其地表采集到齐家文化陶片,另有拍印方格纹泥质陶片,其质坚硬,陶土较粗。还有胎呈紫红,质硬,内壁手制,外壁似经轮修的陶片及一个砍砸器。
  遗址岀土灰陶罐:高1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5厘米,侈口、方重唇,短颈,圆腹,底内凹,外沿外侈而里收,肩部有不规则直线和波浪纹。形态厚重,手制,外壁有削制的菱形块状痕迹,色浅灰,内壁有圈筑纹。
  脑站台子遗址位于卡车乡洮河北岸脑站村东120米处,遗址距洮河200米,1984年发现。
  脑站台子遗址从东至西可分为三段:西段呈断崖状,有寺洼文化层,在当地农民取土的断石发现南北向浅灰层,厚约20厘米,长7米,其中发现寺洼红陶罐和打制石器。还采集到有“十”字划纹符号的陶片和石器半成品及河卵石与烧土块粒等。中段耕土层厚60厘米,黄土干扰层厚80厘米,文化层130厘米,其中灰层较硬,黄褐土内含少量寺洼陶片及红烧土。断面灰层东西长50米,宽1.4米,文化层距地表3米。遗址中发现窑穴、房址,亦有寺洼陶片、石料、细绳纹陶片、红胎黑皮细兰纹陶片等。遗址中有被破坏的寺洼窑穴,窑建于生黄土中,底部平整,有散碎之寺洼文化加砂红陶片遗存,距底20厘米处有一层1.5厘米的坚硬白土层,将窑穴的灰层分为上下两层,其上层填土较坚硬,出土物有石磨盘残片、寺洼文化陶片及少量的绳纹灰陶片与素面泥质灰陶片。东段尚未发现文化层,只发现寺洼加砂红陶片和灰陶片。另有土著一号文化火候极高、质地细密、手制、色灰黑、表面有横向兰纹、陶胎紫红夹层的陶片。
  多加遗址位于大族乡麻地卡村的尕大坪及多加村西北的庄廓坪、爬地坪一带。其中麻地卡坪曾出土过马家窑文化黑彩带纹陶片和泥质红色素陶片、寺洼加砂红陶片及火候极高的泥质灰陶片。另在尕大坪采集到齐家文化的红陶片和寺洼文化的加砂红陶片。在多加村后的庄廓坪和爬地坪两地均发现有寺洼文化的加砂红陶片及甘南土著一号文化的素面绳纹灰陶片。后者火候较高,质坚而密,断面呈紫红色,纹饰有绳纹、拍印方格纹等。在爬地坪下发现一段长8米、厚25〜45厘米堆积灰层,其中含有波浪纹灰陶片。另有陶窑1座,残高1.6米,岀土陶片与文化层相吻合。窑内火膛堆积,其上为黄土干扰层,其下为窑顶,壁塌,由烧结青、红块状物、塌陷物构成。其下层为土黄色淤积层,最下层有深灰色陶片,还有红色、胶泥色残片,质细纯,与质红外灰陶质相合。陶窑由獗状器直接挖制于黄土层中,壁间分别有5、7、11、14厘米不等的条状痕迹。火膛呈小底大口圆角方形状,因建于砂层之中,表面涂抹2〜3厘米厚的防塌草拌泥。窑室位于火膛前上方的黄土层中,室膛呈斜坡连接,烟道用泥砌石块筑成,出于窑室之外,残留窑室呈圆形。窑壁残高1.5米。火膛上部堆有许多石块,疑为砌壁或烟道及炉篦时残留。
  冰角遗址位于卓尼禅定寺高阶地西侧的冰角村附近。
  冰角遗址西区钢板地遗址面积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50米,最西端文化层长100米左右,厚度在2米以上。浅灰色土质中含有大量制造石器所用的河卵石半成品、石核、石片和残石器,并伴随有加砂灰红陶片及兽骨和鹿角,还有少量草拌泥块出现。在其南侧曾发现过大量居住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滨,东起冰角村小路,西连白塔寺东麓。房址中含有大量椭圆砾石。遗址南缘破坏较为严重。此处采集到打制粗磨铲:长17厘米,宽10厘米、柄长7厘米,柄厚2厘米,砾石,色墨绿,直柄舌头,刃部有使用痕迹,较一般打制器正规。研磨器:残长12.8厘米,宽9.7厘米,厚4厘米。砾石质,色墨绿,前端呈舌状,后端断裂。正面琢磨平整,背后呈拱状。扇状打制石器:长14厘米,宽9.5厘米,砾石质,色墨绿,台面打击点及辐线清晰,刃面光滑。石刀:长8.2厘米,宽4.6厘米,厚1.5厘米,砾石质,黑色两端有打制弧形缺口,刃部有残损,上端磨制光滑。亦有穿孔石刀残件出土。手斧:长12厘米,宽6.4厘米,厚3厘米,细砂岩质,黑色,磨制光滑,顶端及刃部残剥均甚。有肩石斧:长15厘米,宽6.4厘米,厚4厘米。肩宽5.5厘米,厚2.8厘米,砾石质,褐色,磨制精良,全身浑圆,身柄相接处有斜面,刃部宽平,残损较重。亦有少量骨器残件出土。
  出土的陶片有加砂红陶和灰陶两大类,红陶有外土红、桔红,外土红内桔红、外土黄内桔红,外黑灰内桔红,外灰内土黄和色灰褐者。另有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纹饰有细绳纹、篦纹、剔刻三角点状纹,素陶多有刮制线状纹,彩陶有黑宽带纹及红黑相间的宽窄带纹和“X”形纹等。陶片一般厚6~9毫米。亦有0.4毫米至1厘米的。
  征集的文物有牙骨装饰品:长3厘米,宽2.6厘米,厚0.76厘米,象牙质地,色洁白略泛黄,纹理有章,有穿孔大径0.9厘米,小径0.6厘米,内孔大径0.6厘米,小径0.5厘米,一面较平,另一面有两台面,呈不规则圆叶状,属坠饰品。彩陶罐:高9.2厘米,口径6.1厘米,腹径7.6厘米,底径4厘米,泥质大单耳,敞口重唇,长颈鼓腹平底,外壁磨制粗糙,内壁口沿抹光,腹部有手制痕迹,彩绘三组二方连续纹样,肩施斜向米字纹,腹施勾、点交叉纹,腹下施“S”双点纹。图案花纹荒率随意,似为彩陶衰落期之作品。泥质红陶罐:高16.6厘米,口径8.6厘米,腹径13.6厘米,底径6.1厘米,形如彩陶罐,唯颈略短,内壁手制,颈部有圈带痕迹,泥质色红,近底部有篦纹。冰角遗址分布有寺洼文化、齐家文化和土著一号文化,并有少量马家窑文化彩陶出现。遗址中还发现窑址一处,弧状底,漫圆顶,窑址平面呈小艇状,底部木条横搭,有塌陷,南壁有火道,长宽在26-36厘米间,窑壁有齿状铲挖掘痕迹.直至黄土层。壁上无涂抹痕迹。堆积层有泥质灰陶,寺洼文化加砂红陶片、石块、烧土和少量石器。泥块上有木条用手涂痕迹。未发现火膛。也儿遗址位于卓尼县城洮河南岸约1公里处的也儿村西侧的山坡地。经1982、1984、1987年3次调查,遗址面积800X120米,文化层长25米,共分3层:第一层由黑黄色灰烬构成,呈带形小块状;第二、第三层均呈灰褐色。第一、二层土质松软,第三层较硬。其中含有陶器、石器、骨器的大量残片和少量完整器物,还有一些兽骨角。在遗址第一层采集到手制乳丁纹残耳陶片,呈桔红色,有绳纹残口沿,土红色磨制残口沿,黑灰色磨光陶器残底和褐、土色刮制线状纹陶片。陶片厚0.45〜1厘米不等。骨器有钥状器和切割器。石器有砍砸器、研磨器。第二层有加砂双耳灰陶罐,双马鞍形侈口,短颈圆腹,圈筑器,火候不匀,大部呈灰褐色,面部呈桔红色,高14厘米,口径8.9-9.3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5.7厘米。灰坑中出土文物有:加砂双耳红陶罐:侈口,短颈,圆腹。平底中心内凹,高17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18.5厘米,底径8厘米,通体磨光,肩横向划纹,火候不匀,色桔红黑灰相间。陶片有黑、褐、红三色,粗细有挂陶衣与不挂陶衣之分,且以灰陶为主。纹饰有素面、绳纹、方格网纹状、小菱形、竖向成组八字、人字纹、短线纹之分。以耳际有凹弧、顶端有乳丁纹为特征。石器有直柄钺形石铲、直柄舌状石铲,有缺口及无缺口石刀,打制及磨制石斧、石杵、研磨器和调色器等。骨器有骨锥、鹿角钳、骨削、尖状叉形器等。特别奇特的是其中发现利用牛肩胛骨(已残1/2)制成的牛卜骨,正面有11个灼点,背后有2个灼点,正面灼点排列有序。同时亦出土羊胛骨残件及牛、羊上腭骨残件。该遗址具有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两大特征。
  朝勿大族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的纳浪乡朝勿村大族坪台地。遗址面积19600平方米,1980年发现。
  3号遗址地有两处小灰坑,并有两段分别为10厘米、15厘米的干扰土层。在6号地同一水平层上相距3.1米处有白膏泥夹层,南端长0.9米,夹层北端向上延伸至侧壁,高43厘米,厚3〜4毫米,其下为草拌泥层,厚4厘米,并有烧土痕迹。北端未见侧壁残迹,水平面长1.8米,厚1〜3毫米,下为草拌泥层,厚2厘米,该层向北消失于烧土层中。两夹层上为20厘米的烧土、灰烬、干扰土层和炭粒之堆积物。遗址面积长14.5米,残高1.7-3.6米,堆积物层厚30〜80厘米。
  遗址14号地发现两处堆积,北端断面高5米,堆积有夯土层,其上为大量炭粒,再上为烧土层。夯实土层长6.1米,堆积厚度为5厘米,并有两条垂直于夯层的细裂纹,使断面呈“凹”字形,该夯层下距断面底部2.5米。南端断面高3-3.5米,堆积层长16米,堆积物为灰烬、烧土和炭屑,并杂以灰陶片。亦有1条长约3.5米的实夯土层,与剖面呈水平状,其上堆积物厚10厘米。岀土石器有石球,径3.6厘米,色水红,内有杂质,精磨。石纺轮:径4.4厘米,厚2.2厘米,孔径1.3厘米,磨平,色灰褐。石珠:呈圆台状,径2.8厘米,厚1.8厘米,孔径0.8厘米,色黑,似为装饰品。采集的陶片有土红、红褐、土黄、桔黄、紫褐和灰色多种。纹饰有绳纹、篦纹、划纹、弦纹、篱笆纹、网纹、方格纹、回纹、指纹、波纹、圈带纹、乳丁纹附加钳纹等。把手以鸭咀状为主。共征集到陶器壶、罐、瓶、碗、盆等40余件。
  大族坪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并交错寺洼文化特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坡遗址位于纳浪乡石坡村西北,西距朝勿大族坪约3公里。该遗址于1980年发现。石坡1号采集地发现文化层,灰层断面长130米,距地表4〜6米。堆积物为灰土、炭粒、陶片。在其东南端有长2.4米,厚6~12厘米水平白膏泥层。夹层下有烧土。3号地未见屋基。2号地有泥质白陶片,厚6毫米。泥质红陶有交叉粗细绳纹、篦纹、兰纹、网纹、双折带划纹,陶壁并有脊状隆起纹饰,陶片厚3.5-9毫米,色呈土红、桔红、土黄、桔黄。泥质灰陶有绳纹、折带划纹。还有加砂红陶、加砂灰陶及淡绿色陶片,残件中有鸭咀状、人耳状把手。还岀土有海贝。村后台地发现房址3处,1号房址白灰面长95厘米,厚3~4厘米,其下硬土层厚3.5厘米,再下为生土层。其上堆积层20厘米,为黑灰色,其中含泥质红陶片,上距地表3.8米。2号房址距I号房址5米,其址长1.8米, 西北侧为灶坑烧土。白灰面有两层,下层厚5毫米,硬土层5.3厘米;上层白灰面厚1.6〜2.2毫米,其下为黑灰层。遗址之上又有1.4厘米的硬土层,并有含灰红烧土的堆积物10厘米以上。此处采集到加砂陶及鬲足,上距地表3.5米,文化层厚1米以上。3号房址暴露出长32厘米的白灰面,其上有黑色灰层,其中有研磨器,加砂陶片。村后地段发现白灰层断续长达25米以上。互相叠压多层。曾出土墓葬有侧身屈肢二人合葬墓, 头向西北,未见殉葬品,拟为塌陷所致。
  在此地寺洼文化灰坑中出土敞口、长领、环底釜形器,颈腹间有一道脊状凸棱及弧形手把,外壁有使用痕迹烟垢,脊棱间粘有红烧土,系固定在灶头所砌土质烧结物。釜器粗糙,质地松疏,内壁平整,腹外有黑色炭粒。
  在其邻近的若龙村台地,亦有同一类型遗址,其村口堆积层长26米,其中岀土陶器有与汉唐陶器并存现象。纹饰有绳纹、篦纹、线纹和瓦面纹,成组三角纹、乳丁纹。采集到外壁饰细绳纹白色陶片,内壁手制,厚6毫米,两端呈漏斗状。泥质红色陶纹轮,孔径6毫米,还有外径7厘米,内径4厘米的石璧,内切壁呈漏斗状。石坡遗址以寺洼文化为主,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板子遗址位于纳浪大板子村小河与洮河交汇处的西北角台地上,1982年发现。
  在二阶地的高断面上发现长3米,厚32厘米的黑色灰层露头,上距地表3.4米,其下散落有加砂红、灰陶片,表面有抹光线纹。断面间有灰坑暴露,其间内含遗物甚少。三阶台地未见遗物,但在其东北面发现灰层长9米,厚40〜75厘米,上距地表1.5米,内含寺洼文化陶片。在其上层又为泥质陶与铁器等堆积层所叠压。该遗址面积东西长66米,南北宽32米,呈带状分布。
  大板子遗址以寺洼文化特征为主,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纳浪寺坪遗址位于纳浪乡政府驻地纳浪村寺坪台地,1980年发现。
  遗址西南5~8号采集地发现大量陶片及居住遗迹。在8号采集地有泥质红陶片,色呈土黄、姜黄、土红、红褐等。厚4〜10毫米,陶片有隆起脊状纹。纹饰还有篦纹、兰纹、粗绳纹、线纹和磨光素面泥质灰陶,手制,外壁饰细绳纹。加砂陶色桔红、土黄,或外红褐内桔红,或呈灰、土褐、姜黄诸色。饰兰纹、划纹、线纹、磨光素面等,陶片穿孔呈漏斗状,外径1.2毫米,内径5毫米,厚5〜10毫米。灰加砂陶器有细线纹,素面, 外灰内土红者,及外墨黑内土黄厚16毫米的陶片等。7号地陶片多绳纹,交叉绳纹、蜂窝状纹等,把手有人耳状,长&5厘米,宽3厘米,厚3毫米,色桔红。另发现厚3厘米的泥块,其中白膏泥厚1厘米,中间草拌泥,下部为红烧土,质地坚硬,拟出于居住遗址。6号地残耳宽11-24毫米、30〜55毫米,厚8.9毫米,耳面有一、二道凹槽。并出土海贝,色白,长16毫米,宽11毫米,背有磨制小孔呈棱状。5号地有磨光或粗短线划纹陶片。4号地有弦纹、乳丁纹陶器,挂釉陶片和内外壁挂黑酱釉,外壁有削制菱形痕迹者。
  采集石器有:8号地有石斧,磨制,黑色沉积岩质,长8厘米,宽5厘米,厚1.5厘米。单面刃,刃口2厘米,有使用痕迹。有打制石片石器,绿砂岩质,长8.5厘米,宽4.5厘米,两端有打制三角形、弧形小缺口,下部开刃,有使用痕迹。另两件质地亦与前同,其一长9厘米,宽5厘米,上下开刃;其二呈半圆形,弦长4厘米,弦高2.3厘米。7号地有同一质地,直径11-12厘米的碳岩圆形石片石器,打击点及辐射线清晰。5号地采集到五边形、半圆形、打击台面高耸的细砂岩质石器两件。
  8号地断面长62米,堆积物厚2.8米,其中含有炭粒、陶片及五花土。在北端发现由西南走向东北的白膏泥水平夹层,长3.2米,厚4毫米。在同一水平线上有白膏泥壁面残高34厘米,平面下为4厘米之烧土层,其中含炭屑。
  纳浪村西石咀湾东临寺坪与堡子台地,在其第二阶地发现文化层长40米,厚3米,上距地表2米,灰土中含有寺洼文化陶片及兽骨等。其上有灰层堆积厚70厘米,长5米,距地表4.5米,含有加砂红陶刮抹纹陶片及兽骨。遗址面积约60平方米。
  纳浪寺坪遗址中征集到的岀土文物泥质灰陶瓶:高21厘米,口径6.2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9厘米。色浅灰,侈口,长颈,圆平肩,微鼓腹,肩部有数道不规则断续划纹,外壁细绳纹,削制痕迹清晰。泥质灰陶瓶:高25.5厘米,口径7.7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8厘米,喇叭口,长颈,肩腹鼓,小底,质地厚重,口沿略浅,肩颈间饰一道不规则划纹,腹部划纹规则,颈及底部削制痕迹清晰,外壁圈筑痕迹隐约可见。泥质双耳灰陶罐:残高34.5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21.5厘米,底径11.8厘米,平直折边,侈口短颈,鼓肩腹,肩腹间饰一道波浪划纹,两耳一端波浪纹上有竖刻“大仇可”字样,第三字已残,肩残损,外壁削制及圈筑痕迹隐约可见,内壁则十分清晰。均为土著二号文化遗物。这里还曾岀土过新莽“布泉”及“五铢”等古币。
  纳浪寺坪遗址属土著二号文化及寺洼文化之混交,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哇儿沟遗址位于洮砚乡政府驻地哇儿沟村。于1980年发现。总面积8250平方米。水池所在地断石暴露层长150米,高4~5米,南端另一断面长175米,高3~6米。遗址中有粗、细泥质加砂陶等类型,纹饰有粗细绳纹、弦纹,划纹有波浪形和圈带形,线条流畅,富于变化。
  哇儿沟征集陶器有罐、瓶、壶共19件,其中有出土于麦场水沟中的泥质双耳红陶壶:高15.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6厘米,外壁呈土红色,内壁呈灰色,手制磨光,小喇叭口,长颈,圆肩,平底。乳突形把手加砂灰陶罐: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9.5厘米,底径7.5厘米,喇叭口,下有两乳突把手,外壁遍布细密绳纹,手制,内壁有圈筑痕迹。遗址内还岀土有大量寺洼文化的紫陶瓶、罐。罐口沿多为马鞍型,器型外轮廓呈S形双曲线,还出土有灰色加砂陶鬲及细泥质双耳高领红陶罐等。另在船坡、新场等地发现两块面积分别为2100平方米、3250平方米的遗址及墓葬分布。哇儿沟遗址为典型的齐家文物与寺洼文化的混交地,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支川遗址(或称一只船遗址)位于洮砚乡古路沟村东北约11公里的台地上,1980年发现。
  在遗址第二台地发现南北向房址1座,东西长3.75米,白灰铺地,厚0.3~1厘米,表面平整坚实,其下为草拌泥层,厚1〜2厘米,再下为烧土层,厚0.5-6厘米。灶坑距边缘1.58米,灶宽38厘米,其上被白灰,黑灰土所盖,厚6.2厘米。两侧白灰残壁高3厘米,东壁10厘米。整个房屋为半地穴式建筑。从白灰边缘看,呈圆形建筑,房址距地表3米。
  整个遗址东西161米,南北862米,总面积均13.88万平方米。其中文化堆积层长62米,厚16〜60厘米。三号台地文化堆积层长193米,厚1.9〜30厘米。遗址东沿发现墓葬露头。该遗址从遗物分析以寺洼文化为主,亦有齐家文化遗存,现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纳儿遗址位于洮砚乡石门峡内之纳儿村,1980年发现。
  遗址距今洮河水面高出10〜20米,遗址总面积12000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2米。经普査二阶台地文化层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层厚1〜2.5米,灰层中含有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陶片及石器残件。村东南散布大量石片、石核和少量石铲、石刀,还有少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片。
  纳儿遗址共征集到出土文物23件。其中石器有石斧,长15厘米,宽7厘米,厚3厘米,粗砂岩质,器身打磨平整,有使用痕迹。石凿:长9厘米,宽2.5厘米,厚2厘米,通体磨光,有使用痕迹。原件共6件,型制如一,现仅存1件。陶器有泥质双耳红彩陶壶:高24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8.2厘米,侈口,长颈,慢折肩,收腹,鸡冠状双耳,肩部彩绘被烟熏黑,仅见其宽带纹和波浪纹,腹下无彩,口沿有两条划纹,此为马家窑文化陶器。泥质大双耳红陶罐:高10.5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7.5厘米,质细色红,喇叭口,大削肩,硬折腹,宽带状大双耳,素面,腹下有辐射状篦纹,上部磨光,略有光泽,造型优美,为齐家文化之佳品。夹砂单耳灰陶鬲:高13厘米,口径10厘米,裆高6厘米,足距9.5厘米,侈口,短颈,空三足呈乳状,鸡冠状单耳,颈裆间有锯齿状附加堆纹,表面粗糙,底部加固泥条清晰可见。双耳灰陶鬲:高14厘米,口径10.5厘米,裆高8.5厘米,两耳为鸡冠状,腹部有锯齿状附加堆纹,双耳间一端有三乳突。另有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的粗泥质加砂陶瓶、罐、盂、盆多件。
  纳儿遗址中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并存交错,现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下川遗址位于洮砚乡洮河南岸之寺下川村。遗址曾多次出土过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器物,1980年普査定名。寺下川村所居台地被扎布、各老、萨儿沟自东南向西北分割为脑上、房脑和塔儿三块台面。脑上的第三台地断面有灰层长36米,厚1-3.5厘米,距地表仅0.6米,内含寺洼文化红、灰加砂陶及残石核、石片等。第二台地面积为7200平方米,亦有寺洼文化陶片散落其间。房脑台地中有灰层长40米,厚1.7-2.8米,距地表2~7米,含寺洼文化红、灰加砂陶、碎石等。在特儿台地西北下层发现灰层长73米,厚1-1.3米,距地表仅0.5米,内含马家窑文化泥质红陶、红烧土、草拌泥,在西侧断面发现灶坑。该段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寺下川遗址以寺洼文化为主,间有齐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卓尼境内的洮河两岸,均断续分布古文化遗址,除以上介绍的13处主要遗址外,还有扎古录乡境内之甘塘、地令多、柏地、牙路寺;卡车乡境内的路巴寺,阳坝;大族乡境内的麻地卡;柳林镇境内之奋盖族;木耳乡境内之寺古多、俄吾多、冰崖(此地出土过彩陶器);纳浪乡境内之羊化、温旗;洮砚乡境内之古路坪、结拉;藏巴洼乡境内之包舍口、宗石、柳林诸村,均有古文化遗址之零星分布,留待进一步的调査考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作品

录日岔台子遗址
相关作品
脑站台子遗址
相关作品
多加遗址
相关作品
冰角遗址
相关作品
也儿遗址
相关作品
朝勿大族坪遗址
相关作品
石坡遗址
相关作品
大板子遗址
相关作品
纳浪寺坪遗址
相关作品
哇儿沟遗址
相关作品
一支川遗址
相关作品
纳儿遗址
相关作品
寺下川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