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界爱国人士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宗教界爱国人士的贡献
分类号: D635.42
页数: 1
页码: 676
摘要: 当地民族宗教界大部分爱国人士在卓尼建设事业中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参政议政、剿匪建政、铲烟禁毒活动中宣传教育群众,协助当地政府协商、调解各种纠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民族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解决民间草山纠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宗教界爱国人士 卓尼县

内容

在卓尼宗教历史上,曾涌现岀过许多爱国人士,他们分别对宗教事业、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过杰岀的贡献。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禅定寺僧纲阿旺赤烈嘉措在土司杨汝松支持下,主持刻写了著名大藏经《甘珠尔》印版,历时十年竣工,耗银17525两,为藏传佛教作出了巨大贡献。相继于乾隆十八年至三十七年共20年的时间,耗资16106两白银,由仁钦华宗和土司杨声主持刻写了佛教大藏经《丹珠尔》印版。在藏传佛教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到达临潭,时任美武寺赤哇的贡巴寺活佛热丹加措亲自携带粮食、银元等去慰问红军,在红军中留下很深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民族宗教界大部分爱国人士在卓尼建设事业中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参政议政、剿匪建政、铲烟禁毒活动中宣传教育群众,协助当地政府协商、调解各种纠纷。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民族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解决民间草山纠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1980年以来,协助教育部门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出了大力。他们说服群众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捐资、捐物支持学校工作,有些甚至岀任当地学校的名誉校长,有些主动担负双语教学中的藏语文教学任务,解决了当地缺乏藏语教师的具体困难。其中以热丹加措活佛成绩最为显著,早于红军年代就倾向革命,多年来又处处表现出爱国主义热情。在其影响下,民族宗教界人士为当地教育事业作贡献已成风气。至1990年底,全县已有5位活佛、2位宗教界知名学者分别担任了7个基层牧区学校的名誉校长。
  他们在发展藏医药方面也做出了较显著的贡献,尤其是贡巴寺院的藏医药更是远近闻名。自采自制,为群众防病治病,开始将科学技术与宗教信仰相区分,并动员群众主动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宣传科学常识,登门动员家长,让孩子们接受免疫注射及执行,政府计划生育政策、防治地方病诸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协助政府落实各项宗教政策,调解教派纠纷,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县境内历次发生的草山纠纷调解队伍中,每次都离不开宗教界人士谆谆善导、苦口婆心的劝解说合。更为动人的是,当双方发生械斗而不听劝阻时,宗教界爱国人士每每率领寺僧,几天几夜静坐于其间,以宗教信仰的威望去劝阻双方以团结为重,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事例不胜枚举。
  宗教这个意识形态的产物,现正从历史上束缚生产力、制约社会发展的封建特权性质向积极帮助人们促进生产发展的方向转化,广大爱国僧侣也转移观念而开始为人民疾苦着想了。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