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0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基督教
分类号: D635.42
页数: 2
页码: 671—672
摘要: 本章主要对卓尼县的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活动及教派之争等相关介绍。
关键词: 基督教 卓尼县

内容

第一节基督教的传入
  基督教属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诸国乘机派遣大批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实行对中国的文化掠夺。19世纪末,基督教已大量传入甘肃兰州、天水、临洮、岷县等地。其足迹不仅伸向汉族地区的城市乡村,还将其触角探伸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最早进入卓尼的基督教传教士是美籍的伊斯顿,他于1886年到卓尼住在寺台子村的秤行杨家,通过卓尼土司在附近开展传教活动,但因当地僧侣的抵制而收效甚微。1896年,美籍传教士席汝珍、熊门林(女)、郭尚质(女)、英籍牧师克省悟等4人从西安来到临潭旧城,住在旅店内进行传教活动。首先接受基督教的人有周肇南、袁鼎三等。周家自信奉基督教后从旧城移居阳坝村,并以录巴寺、阳坝等地为基础,开始发展教徒。1902年,吕成章、德文华等外籍牧师从旧城、新城等地辗转至卓尼传教,在征得土司的同意后,购得下城门原藏王房宅地,创建了福音堂。此后,又有僖得生(英)、孙守诚(美,原名卡尔逊)、高福明(加)、麦约翰(美)等传教士先后来卓尼传教。
  1915年,由美国牧师新普送发起并主持提升周肇南为牧师,以阳坝为基地,在原宣道会之外又创建了第一个自立“神召会”福音园。1929年又由德籍牧师舒雅哥在土司的许可下于木耳桥附近创建了“安息日会”教堂。基督教的三个派别共发展教徒尚不足250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外籍牧师全部回国,教会均由本地牧师、长老、执事等接管。在1958年的民主改革和反封建斗争中被关闭教堂、清査教徒,停止了宗教活动。1961年后又逐渐开始活动。但因1957年省基督教会代表决议有“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决定”,故未曾开放,采取对教徒个人的宗教活动不予干涉的政策,任其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又被重新禁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尽管制止基督教在藏区的传教和发展,且不让跨地区进行宗教活动,至今未开放,但其仍以自发形式在境内活动。
  第二节基督教活动及教派之争
  外籍教士在卓尼的传教活动,曾多次受到藏族群众的抵制和抗争,传教活动亦处处受阻。后经传教士们多方设法疏通土司后,方在此地立住脚跟。此后,这些传教士改名换姓,习学藏语、穿藏服、习藏俗。虽竭尽全力接近藏族群众,以行传教之实,但教徒却寥寥无几,于是便以免费行医,低息贷款和兴办各类学校、建立贫儿院等方式扩大影响,宣传教义,发展教徒。1914年,在录巴寺教堂内附设高小一处,其中有20余名学生为教徒。1919年高小部迁往临洮,录巴寺只留初级男小。学校仍以传教为宗旨,除按中国教育部颁发的统一教材教学外,规定无论信教与否,每周须听二小时的“圣经”,逢礼拜日要求学生作礼拜、祷告等诱导方式传教。木耳桥附近的“安息日会”除开办了一所教会中学外,还利用当地缺医少药的社会困难现象开办了诊疗所,偶尔也用免费方式来换取群众的信任。应当承认,当时教会为当地开办医疗、学校等事业,虽以传教为最终目的,但对当地后来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来卓尼的传教士,开始均奉基督教宣道会(新教)的差遣,先期在新、旧城、卓尼寺台子、下城门、阳坝等处经土司杨积庆允许设立宣道会福音堂。1913年,传教士克省悟、席汝珍之间产生分歧,席被克撤职回籍。席回美国后加入基督教神召会,重返旧地,取名新普送(意为重新将福音普遍传送给世人),在岷县创立神召总会,并在其原传教旧地广泛宣讲神召会宗旨,与克省悟的宣道会对峙起来。又将原传道师的月薪由宣道会的每人白银5两增加到8两,使宣道会的传道师纷纷改换门庭,投于神召会门下。其又将原阳坝的教徒周肇南提升为牧师,购得阳坝川建为福音园,使神召会的信徒势力逐渐胜过宣道会而统辖境内的教会组织。
  安息日会亦称“复活派”,创立于美国,1921年传入卓尼。在木耳桥附近设立教堂,数年间传教信徒不足20人。安息日会相信基督将会第二次降临,亦称“复活”,着重宣扬“末世论”。举行浸洗礼仪,圣餐礼等。
  基督教的教会节日有复活节(在第一次月圆后的星期日)、圣诞节(12月25日,即耶稣诞生日)、受难节(纪念耶稣受难之日,时间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主日(即圣日,为每星期日)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