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寺院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要寺院简介
分类号: K928.754.2
页数: 11
页码: 658—668
摘要: 本节主要对卓尼县禅定寺、贡巴寺、恰盖寺、旗步寺、杓哇寺、鲁琼达合仓寺、沙冒寺等寺院简介。
关键词: 寺院 卓尼县

内容

一、禅定寺
  座落在卓尼县城洮河北岸的台地上,俯距县城约一里,背依阿米日公大山(大山神),俯临洮水,隔河与郭雅川静修院相望。寺院创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元成宗元贞元年时已初具规模。后历经卓尼十九任土司的鼎力相助,苦心经营,不断增修扩建,其一度金顶辉煌,雄伟壮观。寺院外有城垣围护,内有佛殿层叠,为甘青藏区三大佛教寺院之一。自民国初年起,几经兵燹,逐渐衰落,直至解放前夕始重振宗风。1958年反封建斗争时,大部僧人被强令离寺。“文革”期间拆毁,寺址开为水平梯田。1980年重修,国家投资30万元,群众捐资10余万元,陆续修建大经堂、佛殿等63间,僧房43间,现有活佛2人,僧众123人。
  禅定寺亦称卓尼大寺,藏语曾称为噶丹谢周林(兜率讲修洲)、定增达吉林(禅定兴盛洲)。原址有红教小寺一座,据说由宁玛巴学者召干日巴率僧徒所建。元初由八思巴亲选寺址,主持并委派萨迦格西于元贞年修建成部分经堂、佛殿,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至明永乐间已逐渐成为安多地区萨迦教派之宗主寺。卓尼土司内附后,渐与寺主取得联系,将土司府邸由雷马沟移居于卓尼,并由其弟出任寺主,开创了此地政教合一制度的先河和“兄为土司、弟为僧官”的历史。明天顺间,第三任土司扎什癿
  之弟仁钦龙布任堪布时,将原萨迦教派改宗为格鲁派,并改寺名卓尼大寺为“噶丹谢周林清康熙四十九年又蒙朝廷恩赐“禅定寺”匾额,改寺名为禅定寺,又称“定增达吉林",堪布仁钦龙布也受封“崇梵净觉禅师”名号,正式设立僧纲衙门为寺院政教之最高权力机构。每逢土司单传时,则由其身兼二职,总领政教大权于一身。禅定寺改宗后分别修建了参尼、居巴、萨里哇、歉巴四扎仓(学院),僧众最多时达3800余人,为该寺鼎盛时期。清末, 僧侣逐渐减少,许多属寺亦于同治战乱时被焚毁,僧众流散,一度岀现衰落。光绪年间,经土司杨积庆之大力振兴,又逐渐恢复旧貌。民国17年间河湟事变中,辉煌悠久的古刹禅定寺及其珍贵文物,特别是大藏经刻版均化为灰烬,寺院从此深受创伤,衰落不振。后虽经重建四大经堂及佛殿,但均不及前之盛况,入寺僧人亦骤减至四五百人而已。
  (一)禅定寺组织制度禅定寺组织为“戴”、“喇”、“西”三个系统由世袭僧纲总揽全寺宗教教务和行政司法事务。“戴”为行政组织系统,即僧纲衙门,下设大小头目,分别管理寺内外行政事务。“西”又称为尚署楼,其性质相当于联席议会组织形式,参与寺院各项事务的管理、监督及协商。尚署楼驻有17奥岗(教区)的代表(称米那)、另有大管僧、吉哇(会计、总务)等具体执事人员。
  禅定寺宗教行政管理系统
  “喇”为寺院宗教组织系统,由总法台统领(有时由僧纲兼任),下由大管家和经师分别对所属4个扎仓进行具体宗教事务的管理。主要负责经典学习、教规戒律的执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安排和进行日常教务等。(一)禅定寺转世活佛及法台自仁钦龙布改宗格鲁派起,共有6任专职僧纲(堪布),其余均由当任土司兼职,均非活佛。寺内的传承转世活佛有6位即:嘉当仓、伊梨仓、德哇仓、古雅仓、麻儿当仓等。有古徐数人:尕庆古徐、宋古徐、德当古徐等。
  曾于该寺获法台地位的高僧有6位:贤扎拜老、客格拜老、道索拜老、坚扎拜老、智子拜老、约沙拜老。
  (三)各佛殿内所供佛像及藏经禅定寺鼎盛时期,寺内建筑林立,各经堂佛殿内均供有佛像及经典和许多宗教文物。现介绍如下;
  药师佛殿:内有西藏著名画师绘制的八大观音菩萨、救度母坛城等诸佛尊大型画像,陈列《甘珠尔》等经卷数百卷。
  显宗哲学院藏经楼:有金汁所写的《宗喀巴全集》,檀香木雕刻的宗喀巴佛像一尊,佛像内装有从北京赎购来的《聚众法轮》,供有扎巴谢珠大师的骨灰塔和菩萨画像等。
  清净殿:供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和文殊菩萨八大圣者的大型塑像,银汁写的《甘珠尔》经卷,另外还有北京版和西藏版的《甘珠尔》经卷各一部。
  护法殿:供有怖畏九首金刚为首的诸位护法。
  密宗续部学院佛殿:供有密宗大自在佛、集密佛、怖畏九首金刚立体坛城和《扎巴谢珠全集》、《十土金光经》、《吉祥经》、《四部经典疏注》等经典。有诵经所用的法器和画像,还有宗喀巴佛像、檀香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像、大自在佛、集密佛、银汁所写的仿印财宝佛、感应佛、怖畏九首金刚等佛像。
  续部学院护法殿:有怖畏九首金刚、四大护法佛像,陈有《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卷。
  密宗续部学院大殿嘛呢经楼:有大嘛呢轮,内装有《丹珠尔》经及宗喀巴全集等经卷、画像。有卡哇和拉力二位画师绘制的释迦牟尼佛本生壁画。
  统系织组教宗寺定禅白伞盖天母佛殿:有堆果商人尕洪从拉萨迎请的高大的千手千眼白伞盖天母佛像。历任赤哇寝宫:内供有历任赤哇骨灰塔和《甘珠尔》经卷。
  新二层大经堂:供有释迦牟尼佛十三功果像,据传是龙树菩萨亲手用龙王住地之泥塑造。噶丹寺赤哇慈智木达尔吉所赐宗喀巴像、从印度迎请的护天不动佛像、贝蛇心檀雕刻的财宝佛像、贝多罗树叶上面刻写的《八千颂》梵文经、金汁写成的宗喀巴《赛昌》经;多罗树叶上绘制的释迦牟尼佛像,均由龙树菩萨亲手绘制。有空行母桑哇益西头顶骨、迦赛佛手腕骨,骨面有自身显现的观音菩萨像;华吾仁青活佛佛骨,骨面有自身显现的梵文经文“唵嘛阿吽
  ”之字;贡青曲古吴赛佛头顶骨、噶丹赤哇洛桑达吉的头顶骨,骨面有自身显现的梵文“吽”字;印度大圣者那绕哇穿用的法服一件,衣面缀有骨饰品;有诸世达赖、班禅和诸大活佛的顶骨及衣帽、鞋子等;有大堪布贡去乎达木曲加措的顶骨;有洛桑达吉主奉的释迦牟尼佛像一尊,高三尺,佛像体内装有燃灯佛及释迦牟尼佛之舍利子。
  旧三层大经堂:有宗喀巴佛像一尊,其帽顶常有汗渍自显;松耳石(玉石类)雕刻的无量寿佛像一尊。
  生金佛殿:内有从汉地、印度、尼泊尔迎请的大小镀金佛像二百余尊,几幅十八罗汉画像,据说是由圣者德洛哇亲手绘制的;拉萨版《甘珠尔》经卷、银制大小佛塔十九座,最高的约5尺,镀金佛塔两座,檀香木雕刻的佛塔两座。
  释迦佛殿:内有印度迈德学者(藏族称作盖贝益西扎西)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像。
  四大天王殿:有四大天王的塑像,高约一丈,体内有自身显现的释迦牟尼佛像等;各种香料塑制的道次第世传佛像,高若人身,塑制精巧,端庄殊严;陈列有北京版《甘珠尔》经卷。
  弥勒佛殿:有弥勒佛塑像一尊、赛康佛佛牙、《甘珠尔》经;走廊内有四大天王的大型塑像。
  集密佛像殿:有古燃灯佛三对,释迦佛、弥勒佛像、萨迦班智达更尕嘉参的塑像,吾参佛像、宗喀巴像、八大菩萨像、身高八米左右的十八罗汉佛像。
  三大菩萨殿:陈有《宗喀巴全集》、宗喀巴佛像一尊,佛像体内装有大学者凯珠杰佛牙。
  法舞学院佛殿:供有三世古佛及诸佛像。另设《甘珠尔》经印经院。
  此外,在大自在、大势至菩萨、普济、无量寿、尊胜母、药师、阿阂等佛殿内有宗喀巴绣像,上方有自身显现的无量光佛等大小六尊,还有许多珍贵的佛像、经卷、佛塔等。三层门楼上供有21种救度母镀金佛像。
  (四)宗教节日及佛事活动正月祈愿大法会,为期15天,正月十四跳法舞,十五日给佛尊献酥油花,十六日跳法舞,密宗院诵“吉卜尔"经,送“施食”,举行镇魔驱邪仪式。
  三月春季中期经会,为期15天,各扎仓举行。
  四月法愿大法会,除诵经外,举行密宗答辩考试、晒佛、抬弥勒佛绕寺,密宗院用彩砂制作集密佛坛城。五月加持嘛呢经会,为期7天,各扎仓举行夏季经会。
  六月发愿法会,共7天。举行财宝佛法舞、晒佛活动。
  七月秋季经会,为期1月。密宗院举行大自在佛坛城仪轨。
  八月秋季中期经会,为期20天,居巴扎仓举行怖畏金刚坛城仪轨。九月毛兰木法会,由显宗院主持。密显院举行沐浴开光加持大会。
  十月二十五日,纪念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
  十一月,各扎仓分别举行冬季大经会1月。
  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跳法舞、打施食、镇魔驱邪等活动。
  (五)禅定寺的经济状况
  禅定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岀租寺院的500余亩尚署田(即香火田),租种者每年每亩交租50斤。寺院周围有房60余间出租,居民每年每间交租金白洋1元。其次是念经、收布施、放债。以银币4000元放债于各地,每年收取2〜3%的利息。僧人衣食除家中供给外,部分施主自愿供经供饭,也是寺院收入之一。全部经济主要控制在四大经堂及四大昂欠手里。四大经堂有土地80亩,牛40余头,资金上万元。四大昂欠有资金6万余元 (银币),牛140余头,每年收布施粮150多石(每石约500斤),酥油1万多斤。除以上诸项外,寺院每年还以劳役的方式给教区摊派工时、杂役,遇有大型工程还摊派木料、石料等,亦属其来源之一部分。
  二、贡巴寺
  根据喇嘛噶绕传记载:贡巴寺,藏语称“噶丹扎西桑珠林"(具喜吉祥如意洲),“贡道林“。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棍噶扎勒参创建诞寿寺称丁古扎仑,有僧侣107人。是年四月十七日,为当朝皇帝和皇太后祝寿,举行了大法事活动,并扩建了参尼扎仑、居巴扎仑、曼巴扎仑。皇帝颁赐了 “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长生牌位和“皇太后万岁! 万万岁”的长生牌位及寺院的匾额、金字、旌表和白银五千两,大寺的诰封金册等丰富的赏赍。九月,车巴沟曲华相寺(即贡巴寺)的德谦林上下两院经堂业已竣工,连同十二个静修院,举行了隆重的为文殊大皇帝祝寿的法事活动。次年(1889年)三月,建立了单纯的独立仪轨,随之将江车静修院、扎西谢珠林、嘉地傲寺扎西曲派林、嘎察静修院彭措热吉林或称扎西三木丹林、阴架察静修院彭措曲派林、贡巴静修院扎西彭措林、石匡静修院嘎丹谢珠林、告察静修院达吉曲派林、玛尔察静修院嘎丹曲派林、道告静修院彭措达尔吉林、隆那代嘎推桑木达尔吉林、夏吾静修院备嘎彭措林、大噶静修院等12个静修院与贡巴寺合并。有大经堂、菩萨殿、护法殿,设有参尼扎仓、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有喇嘛噶绕等六位活佛,成为卓尼地区规模仅次于禅定寺的大寺院。
  清末,罗桑曲丹主持寺务,将寺院献于拉卜楞寺,从此,教权归属拉卜楞寺,由拉卜楞寺任命法台,处理教务。所属教民和教区的政务,仍由卓尼杨土司管理,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三、恰盖寺
  藏语称“勒雪林”,意为“箴言洲”。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约50公里的恰盖乡,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恰盖噶居哇•敦悦嘉措创建。清康熙年间,又由高波巴•根敦嘉央主持移建到高岔地方,早期规模不大,后经本寺主持洛哲嘉措经营,修建了大经堂、宗喀巴殿、法王殿、药师佛殿、释迦牟尼佛殿、吉祥天女殿等,有了很大发展。清咸丰四年(1854年),设立参尼扎仓,建立历代嘉木样佛殿,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格鲁派寺院。寺内主要活佛为恰盖寺经师洛哲嘉措的世代转世。节庆和佛事活动类似于其它寺院,较有特色的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有朝山的习俗。建国初有僧侣300多人。隶属禅定寺,并委派法台主持该寺教务,与拉卜楞寺亦有教务往来。
  四、旗步寺
  旗步寺原建于旗步沟燕麦沟口一个叫做“斯哀告”的台地上,距现址1.5公里。遗址残垣痕迹明显,距今约800余年历史。据说在解放后尚有旧寺院花院中的兰草生长,原院内两株古松今已腐朽坍仆于地,树干直径均在1米以上。遗址内尚有土围墙残基,有炭层岀现,后因改宗,于明末迁至今址。旗步寺亦称“纳道寺”,藏语称“洛藏能庆林” (善慧大乐洲),“噶丹曲林”(法洲)。位于洮河南岸木耳乡辖境旗步沟口。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于公元1618~
  170年,由西藏彭域杰乌岗哇高赛康巴桑吉嘉措在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的支持下创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赛康巴曾经主持旗步寺和禅定寺的教务并兼任法台。1706年,由阿旺索南出任旗步寺法台,形成了旗步寺的法台传承系统, 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主持修建了旗步寺经堂。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建旗步寺参尼扎仑,寺内原供奉有白象牙雕刻无量寿佛像、二世达赖根敦嘉措亲手雕刻的白檀木法王像、卓尼法王曲结楚臣达吉供奉的能言弥勒像、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供物装饰的金刚度母和善逝八塔等。该寺隶属禅定寺并委派法台主持该寺教务。
  旗步寺没有尚书田地,只有两处森林。僧侣来源由各教区教民负责输送,僧侣衣食均由家人负担,寺院没有牲畜等不动产,除布施外,没有其它收入。教民分布:阿角7户,旗步8户,扎烈20户,冰古12户,占占12户,七车2户,扎那6户。
  五、杓哇寺
  藏语称“杓哇克珠林”意为“杓哇贤哲洲”。位于县境杓哇土族乡南部,由出生在杓哇的仁波旦罗桑南捷创建于公元1685年。自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9年),归卓尼土司才旺敦珠管理,成为禅定寺属寺,但禅定寺不派遣法台,教务均由本寺寺主吾龙杨喇嘛主持并兼任压床。
  六、康多寺
  康多寺又称康多下寺或水磨川寺,藏语称“达尔吉林”,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杓哇仁波且•罗桑南捷创建,将洛哇寺(亦译作落巴寺)、尖察寺小寺合并为康多寺。隶属禅定寺。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由法台噶居•瞩丹丹增、赛康文布噶居哇•智华扎西等,请来戎康夏仲,增订了寺规。
  七、鲁琼达合仓寺
  藏语全称为鲁琼达合仓寺嘎丹彭措林,意为“具喜圆满洲”亦称为录竹寺、大扎寺。位于县境札古录乡境内。早在苯教盛兴时,为朗秀嘉哇洛哲、襄秀旺格嘉沃(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襄秀旺格嘉沃为四川阿坝地区苯教岗勒寺的襄秀道丹巴之后裔)、泽秀敦尼益喜(似指甘加作海寺的创建者敦尼夏赛哇)创建。初奉八思巴法王改苯信佛时,曾与信奉苯教的人士前来进行辩论,达元巴活佛以《慈氏愿》和《普贤行愿品》的经教传授使对方折服,决定弃苯皈佛,并各自奉献了自己的寺院。为祝贺吉祥缘起,达元巴活佛赠了一尊释迦牟尼“朗达玛彻木抛玛”佛像。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这尊佛像初奉安于作海寺院。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藏历第十二胜生土龙年,卓尼土司洛桑顿珠 (杨威)、德塘堪布仑央巴二人将鲁琼寺改宗为黄教,命名“嘎丹彭措林”,又称为“齐哇鲁琼寺”,为禅定寺主要属寺之一,历由禅定寺委派法台主持该寺教务。公元1954年(藏历第十六胜生木猴年)寺院迁至当今寺院所在地,称为齐哇•达合仓寺,又称大扎寺。
  寺院内主要圣物有:语化药师佛像、弥勒“果尔旋”像以及高约16尺很具加持的弥勒佛等许多佛像。主要经典有:《甘珠尔》大藏经4部,《丹珠尔》大藏经3部,用金汁、墨汁书写的《般若经十万颂》二部,并有部分圣哲全集。
  每年四季。举行祈愿法会、供施垛玛食子仪轨、铁坛城法仪轨、五供节祭等法事共75天,正月初举行法舞会。
  八、沙冒寺
  沙冒寺,藏语全称为“札西曲科尔林”,意为“吉祥法轮洲”。位于县境完冒乡境内。由拉卜楞寺第十八任赤哇热丹加措活佛和第四世嘉木样嘎藏图卜旦嘉措创建。
  清嘉庆八年(1803年),阿莽班智达兴建了沙冒普寺(扎西曲丹林)。清嘉庆九年(1804年),贡里阿阇黎洛藏凯乔创建沙冒道寺(嘎丹桑周林)和塔隆静修院。民国18年(1929年),河湟事件中曾遭数次劫掠焚烧,成为废墟。后由沙冒头人贡乔才丹和果嘎尔•贡乔加布、更登才让等僧俗头目,按照阿莽仓活佛的谕示,委托第二世热丹加措活佛负责护持该寺,先后有三世热丹加措活佛护持了这座寺院。民国20年(1931年),热丹加措活佛将上述三座寺院、静修院进行并建重修。首先修建了邬坚佛殿,不久依次建造了大经堂、僧舍、菩提佛塔、观音菩萨殿,还建造了活佛的昂欠。每年三月、六月、九月,举行胜乐、密集、大威德三本尊的修供仪轨,四月举行禁食戒法事,每一季度各举行一次密宗持鼓唪诵仪轨,并进行考试。另外,夏住、长净、解制等活动以及教敕教授、守三律仪轨均按规定进行。寺院内主要圣物有:释迦牟尼佛像、宗喀巴佛像、千首千眼观音菩萨佛像、弥勒佛像。还有十二尊者佛像、宗喀巴生平八十业绩卷轴画像、宗喀巴师徒以及嘉木样师徒等全集和有关法事仪轨方面的众多经卷等。1957年经广大僧俗恳切请求,热丹嘉措活佛及两位经师捐献了大量资财,附近各村
  群众亦积极筹物资助,于当年基本完成了大经堂重建工程。
  该寺活佛有:第一世热丹嘉措、第二世贡乔曲丹、第三世贡乔丹增嘉措、第四世嘎藏图丹嘉措。
  九、白石崖寺
  安科尔白石崖寺,全名安科尔噶丹扎西香曲林(安科尔具喜吉禅菩提洲),位于卓尼县完冒乡境内,据《阿莽班智达全集》记载,此地原为断行者(译作乞化者。为独居小寺修行的僧人即贡却达木其嘉措)的修行之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始建寺院。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遵照第五世班禅洛桑益喜的授记,卓尼土司鼎力相助,由德塘洛桑仓央巴主持建成为完科三个部落的共同寺院——安科尔白石崖寺。后由然绛巴•曲增知化请来嘉木样大师、恰盖阿阇黎、禅师洛桑扎西和卓尼大堪布赐予文书。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土司丹增旺杰•陈勒道吉主持下,由德塘•洛桑热丹、贡黎克乔、德塘•洛桑云丹等修建了经堂。并根据禅定寺大堪布贡却达木其嘉措和土司的谕示,由阿莽•贡却坚赞订立了寺院清规。每年举行胜乐、密集、大威德、普明等五种仪轨。农历正月举行祈愿大法会三天。藏历四、五、六、九、十、十一月举行禁食斋戒,讲经说法,举行五次活佛圆寂纪念日的祭祀佛事和念修等仪轨;每月上旬、下旬举行定期长净仪轨,每年共有150多天法事活动。民国18年(1929年),寺院被烧毁。后几经修复,主要圣物有:语化释迦能仁王佛像一尊,身高六尺的四续部铜佛多尊,据《如意藤》绘制的佛本生和菩提道次师承等壁画和唐卡以及无数精良的供物、法器。经卷有卓尼、德格和西藏纳塘版《甘珠尔》3套,《丹珠尔》2套,《般若十万颂》11套。此外,还有曾参与拉萨新版《甘珠尔》校订的曲化香•洛桑嘉措和贡却桑盖喇嘛5座银制灵塔以及一丈多高的弥勒佛像。还有宗喀巴殿、佛塔堂、白石崖地祗庙堂、活佛昂欠等胜迹。
  该寺寺僧中出过许多大学者,所著有:《拉尊•贡却曲交文集》1卷,《贡却桑波文集》3卷及知格•罗桑扎西和阿旺诺吾所著文集。自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有活佛3人, 僧侣百多人。
  十、多玛寺
  又称康多上寺,藏语称“彭措噶丹林”,位于康多乡境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杓哇仁波且•罗桑南吉创建,相继在恰盖赛哇、佐秀等地的喇嘛和管家以及惹卜•格却扎西等主持,将许多小寺合并,在惹布察道玛地方修建了多玛寺,隶属禅定寺, 但禅定寺不派法台,由寺主金丹增任法台并主持教务,寺主金丹增共经历了五代。
  十一、雅路寺
  称噶丹却科林(兜率法轮洲),又称噶丹桑珠林(兜率如意洲),位于扎古录乡境内的雅路村。
  清康熙二十一年(1628年)由噶居索南扎西(雅路村周加之子)奉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大臣及多吉扎丹等谕示,在香科洛登地方创建了雅路寺,兴建佛殿,有僧侣十多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土司供施在玉古大山(藏语称仁毛欠)修建了寺院。康熙四十三年索南扎西亲自去西藏奉献了大量布施,请求班禅仁波且撰述“本性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新修弥勒佛殿,并从安多等地迎请了有较高声誉的佛像。主要经卷有《咒语读法略述》、《正宗学》、《颂偈四体》等。该寺堪布有:仓央巴•嘎其索南木扎西、夏仲仓、洛桑坚赞、洛桑嘉措等。
  十二、雅当寺
  藏语称噶丹扎喜桑主林(兜率吉祥如意洲),亦称衮道合林(普觉林),原名叫切巴伍昂寺。位于阿子滩乡雅当村它义那沟。最初由赤钦洛雅还创建了一座小寺,后由切巴•洛桑程烈迁至雅当滩而得名雅当寺。亦为境内一古老的寺院。
  十三、石门寺
  石门寺,原名道帏贤巴林。明万历二十三年(1606年)由洮砚加麻沟人卢录哲增勒珠创建。位于洮砚乡石门寺村,海拔2450米。寺院坐东向西,偏南30度,占地东西长48.30米,南北49.7米,山门朝西。内有僧舍13间,坐北朝南,均为平房。经堂为歇山挑檐式土木结构瓦房,内有八棱彩饰柱四根,院内南北两壁有残存壁画四幅。进门南北两壁有四大天王画像两幅,佛殿南北两壁绘有对称的五位佛像,东面墙壁中央悬挂着新绘的三位佛祖的画像,墙边角有残存的护神画像各一幅。经堂为三大间,南北长11米,东西12.5米,院内东南角有碑一块,碑厚0.25米,宽0.70米,高1.40米,顶高0.35米。碑座宽0.85米,长1.10米。碑由两块石灰岩粘合而成,碑顶部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和“石门寺碑”字样,正面碑文为汉文,背面为藏文,明万历二十三年四月十一日建寺, 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初一日立碑。
  十四、知知寺
  原名切巴达尔格寺(彭措达尔吉林),位于卡车乡境内。原寺内有寝宫和弥勒殿,殿内供有高一丈多的弥勒佛一尊。1958年前寺址在卡车村,1958年反封建斗争时,被拆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将却惹静修院、达惹静修院、喀尔钦静修院、只只静修院、玛额静修院合并为知知寺,由格古堪布蒙卓牙负责管理。
  十五、康木车寺
  藏语称“桑俄合登登朗”,历来称“娘玛”,为境内仅存之信奉莲花生大师的红教寺院。位于完冒乡康木车村。创建于13世纪初,最初寺址据传在卓尼县城境内,后来搬迁到阿子滩包家寺,后又迁到康木车至今。
  该寺每年举行四次大的宗教活动,至今未改宗,信奉“红教”宁玛派。
  以上诸寺均为今县境内规模较大之寺院,分别于1980年以后陆续开放。此外,境内还有许多已废弃或未开放的寺院,择其主要者简述如下:
  纳浪寺位于纳浪乡纳浪村正南大族石崖梁上,寺址遗迹中曾有古砖瓦出土,据当地村民提供:寺院原有一卷绸子记载寺志,1958年烧毁,上面记载:寺址曾搬迁在距今村子一里的河东南大族村头。光绪二十五年左右,又迁到河西北的山坡上。后来又搬迁至纳浪古堡南面的坡上。传说这座寺院原来很兴盛,后来慢慢衰落。
  羊化山寺现存遗址在羊化村西南寺沟山上,距羊化村2.5公里。遗址废墟中常岀现古砖瓦残片。据当地村民说,这座寺院年代很久,传说:“先有寺沟寺,后有羊化村。” 羊化村是明初屯军时形成的,据此,这座寺院的创建年代最迟应在元代,按其占地和方位分析,与境内西尼沟、纳浪、禾驮等寺当属同一时代的产物,是禅定寺的属寺。
  尕格目寺位于纳浪乡西尼沟村。据当地村民讲述:这座寺院的祖先是从西藏来的,定居在现在的土桥子地方,在对面山上小地名叫“阿其那”的台地上修建了寺院。后来寺院经历了两次搬迁。僧侣身穿棕色僧衣,黄色系腰,头戴黄色海螺形帽子,足穿黑面,白道子棕色腰子的僧靴。寺院于清代就衰落了,大约在40多年前还存有僧房12处和其它许多建筑物,有2~3名和尚。
  1942年曾维修一次,院内有只铁狮子大香炉,上面刻有清同治年维修寺院的记录,两面为藏汉两文的人名及时日,落款为“大清同治X年X月铸立”字样。1958年大炼钢铁时,交给了岷县废铁收购站。
  禾驮寺位于大峪、博峪两沟间的山脊上,距博峪村东南2公里,海拔2875米,创建于元代,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寺廓坐落在一个坐北朝南的山坡上,北枕格日多山,山门正对前面的大当湾山咀。寺址遗迹尚存,城垣赫然,断墙残瓦,满目疮夷。寺址西面有一株油松树,是建寺时所植,至今仍枝叶茂盛,西北角有古石塔一座,距寺西垣墙3.8米,塔残高2.8米,围10.8米,边长2.8米,民国27年(1938年)时有僧侣50余人。寺院有土地16亩,兵马田地户7户,田30余亩,有“先有七户人,后有寺院”的传说。该寺鼎盛时有僧侣300余人,清宣统年间,据说由于渎罪活佛,遭受过洪水袭击, 寺院因此坍废。1958年被烧毁。
  禾驮寺始建于扁都附近的禾驮地域,后迁至大峪沟内拉路村南的大峪河东岸冲击滩内,后又迁至西岸的山下,最后才从此迁至今址,曾五迁寺址,至今仍未修复开放。寺院所属扎吉(教民)有:塔古4户,卡布3户,七车22户,扎那7户,小族2户,琵琶3户及出社、云江、拉路、多坝、秋古、大札、那尼、博峪、上堡等村。这些教民租种寺院的“尚书"田地,每年按地纳租,并担负寺院的维修等诸多布施,为寺院输送阿姑娃 (僧徒)。
  松鸣岩寺位于今和政县境内。据《安多政教史》载:明洪武二年(1336年),有一猎人在石岩上拓路建寺庙,称怀来寺。杨土司之夫人(俗称杨家老太太)邀请了他,赐予供养此寺的牧民若干户并主管该寺,又在大油灯上刻上文字记载。后来诞生了藏经老爷,在西藏获得“格西”学匣,以几万两银子购置《大藏经》,成为这座寺院和怀来地域的主人,后搬迁了小庙,扩建了怀来寺(嘎丹曲朗)。后建有无量佛宫、度母宫、三世佛宫、怕旦巴宫、迦叶佛宫、帝释天宫、宗通宫等,公元1543年第三世达赖喇嘛曾前来举行开光仪式,还在此地立有一座记载历史的石碑。寺内专设一宫供养该寺创始人“杨家老太太”之神位。主要佛事活动有:每年农历四月廿三日为大法会,举行跳神舞、朝拜等活动。
  该寺属禅定寺下属水磨川(康多寺)寺。其下又有属寺:拉尔寺、居家寺、李家寺、侯家寺、卢家寺、塔哇寺、在尼寺、杨巴寺、徐家寺、胡什寺、兴中寺、呐吾子寺、哇扎寺、上王家寺、麻尼寺、岩莫寺、干滩寺、南阳坡寺、结巴寺等小寺。
  牛营寺位于柏林乡柏林口村附近。创建年代无考,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现存旧址占地南北宽68.1米,东西长62米。其中经堂占地南北宽13.05米,东西长10.9米。据实地考察和石达滩村洛藏营巴(87岁)、柏林口村刘老三(62岁)等人提供:清同治年间,寺院被黑头勇放火焚烧,后来重修,经堂为六角挑檐式,僧侣最多时有300余人。民国3年(1914年)的白朗起义中,寺院又被焚烧,僧侣遭兵祸。后又重建了大经堂一座及护神殿、山门等。民国22年(1937年)时高僧有加麻沟的卢高僧,岷县弘吾寺的张高僧等,仅剩僧侣20多人。至1958年时有和尚12人。现在的牛营寺坐北向南偏西10。, 海拔2850米。经堂南北长9.55米,东西9.9米,现尚未开放。
  寺院原有“尚书”田地10石左右,每个和尚分地8斗,外籍僧人每人4斗。此外, 每个和尚每年需给禅定寺交纳布施钱120文。还有护神地约20石,由所属教民和“尕房子”车路上下沟、柏林口、寺沟等地人租种,每年每户给寺院交纳小麦1斗或半斗,青禾5升,清油10斤,香一包,黄表一刀,酥油半斤,每年由8户轮流交猪1口。
  主要佛事活动:4月15日念经三天,护神殿念“尕哦”;六月三、四、五日载护神;10月25日念经三天。寺内有“直系”护神头、“公布”、“踏噢”、“拉木”、“努赛”、“骡子天王”等。大经堂供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燃灯、宗喀巴、九头观音菩萨、香巴佛等佛像,还有八挑角的庙宇式佛龛。
  下达窝寺位于洮砚乡下达窝村境内,亦称“藏王寺”,原有藏王岔道尔赤哇阿旺楚臣从印度带来的佛像和经卷。1958年被毁,隶属闫家寺。
  包家寺位于洮砚乡羊沙口村,创建时间无考,寺内有高僧喇嘛,原为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后来从四下川迁来一户包姓人家居住在寺院附近, 由此而得名包家寺。现有经堂一座三间,内供有一百年前由保安画师所绘布质彩绘佛像。据说此寺在恰盖沟等地颇有影响,隶属闫家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作品

禅定寺
相关作品
禅定寺生金佛殿
相关作品
禅定寺释迦佛殿
相关作品
禅定寺弥勒佛殿
相关作品
贡巴寺
相关作品
恰盖寺
相关作品
旗步寺
相关作品
杓哇寺
相关作品
康多寺
相关作品
鲁琼达合仓寺
相关作品
沙冒寺
相关作品
白石崖寺
相关作品
多玛寺
相关作品
雅路寺
相关作品
雅当寺
相关作品
石门寺
相关作品
知知寺
相关作品
康木车寺
相关作品
纳浪寺
相关作品
羊化山寺
相关作品
尕格目寺
相关作品
禾驮寺
相关作品
松鸣岩寺
相关作品
牛营寺
相关作品
下达窝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