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村体育
分类号: G812.742
页数: 4
页码: 645—648
摘要: 卓尼当地群众除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外,近代体育基础非常薄弱,在广大农牧区,不知现代体育为何物,只是在喜庆佳节,宗教集会和生产生活中自发地进行赛马、赛牦牛、摔跤、大象拔河、举皮袋、射箭、民间跳方、甩抛尕等传统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两乡牧民都要在花儿盖山下举行赛马、赛牦牛、摔跤、长跑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会。
关键词: 农村体育 卓尼县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广大农牧民群众为了保卫地方和维护土司制度,历史上一直采取“寓兵于农”的办法,有事时自备枪马,召之即来,遣之即去。当地群众除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外,近代体育基础非常薄弱,在广大农牧区,不知现代体育为何物,只是在喜庆佳节,宗教集会和生产生活中自发地进行赛马、赛牦牛、摔跤、大象拔河、举皮袋、射箭、民间跳方、甩抛尕等传统活动。
  自1958年起在国家体委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号召下,全县农村掀起了篮球热,农村的公社、大队所在地是篮球比赛的集中地点。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村体育活动处于低潮阶段。
  1965年以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贯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结合生产劳动、民兵工作和卫生工作,宣传和组织群众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全县18个乡(镇)中,以卡车、木耳、刀告、申藏等乡的体育活动发展最活跃,卡车曾被州体委树立为全州体育活动样板乡。卡车乡、木耳乡党委还指定一名乡长兼抓体育,并经常利用群众集会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同时对开展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多坝乡党委号召全乡开展“全民练武,人人练身体”的活动。县文教部门还配备了体育专职干部一名,推动了全县的体育工作。充分利用农闲和节日时间,组织军事体育比武和篮球竞赛活动。卡车、木耳等乡在“五• 一"、“五•四”、“七• 一"、“八• 一"、“十•一”等节日,举行了篮球、投弹、爬山、射击、刺杀、军事动作操练等6项运动竞赛。每次参加的男、女、老、少各族群众均在400人以上。在体育器材设备较落后的基础上,广大群众坚持了“因陋就简、以土代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方针。自己修场地,造器材,克服了困难。如各乡(镇)没有钱购置篮球架,就利用假日和工余时间上山拾柴、烧炭、搞副业解决;卡车乡青年没有篮球环,就用柏木条做成圆形,代替篮球环;刀告乡青年没有篮球,自己动手用牛皮制作;申藏乡青年还主动捐钱筹资解决设备。据不完全统计,是年各乡(镇)自修简易篮球场地105个,自制双杠35副,木马18个,单杠24副,乒乓球台20副。各乡社篮球队有农民运动员500余人。
  自1971年以来,全县开展体育锻炼最好的是申藏公社,公社党委从组织上,建立了群众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一名副主任牵头,组员由妇女、共青团、学校、民兵等代表组成。没有篮球架,群众自己找四根木头一块板,利用废铁打篮环,场地起初是利用队里的打麦场,一到秋、冬季,麦场占用,大家就自己动手,在村头草地坪,小山坡上重修。篮球打破了,补了又用,群众叫“勤俭球”。流动牧场和农田基建队的社员群众,做了活动篮球架,牧场、工地搬到哪里,牦牛身上的篮球架就驮到哪里,体育锻炼从不间断。社员们还自己制做了简易的排球网、跳高架、木枪、自制手榴弹等运动器材,广泛开展了赛跑、爬山等体育活动。民兵结合军事训练,开展了刺杀、投弹、射击、跑步、马术等活动,广大社员群众在田间地头利用休息时间拔河、扳棍、扳手腕等,活跃了工地生活,增添了劳动干劲。在全社37个大队和41个生产队都有篮球场,队队都有篮球业余代表队。1972年申藏公社代表参加了国家体委召开的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1973年“五•一”期间,全社在斜藏沟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群众体育运动会,参加运动会的男女运动员有327人,开展了篮球、排球、田径、赛马、投弹、拔河等项目的比赛和刺杀、队列表演。通过这次运动会,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妇女亦开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在县运动会上,该社男、女篮球代表队都取得了第一、二名,有5名男、女运动员被选拔到州、县代表队。1974年在该公社召开了全州农村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被省、州誉为“篮球之乡”。1975年9月派申藏公社斜藏大队党支部书记拉目九代表申藏乡出席了全国第三届体育运动大会,国家体委颁发了一面“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的锦旗,并荣获国家体委授予的“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集体”。1978年9月,在第五届全省运动会上又得到了省体委的表彰。
  1984年9月28日至10月5日,在县城举行了全县第一届民族体育运动会,县级机关各单位和完冒乡、刀告乡、卡车乡、申藏乡和阿子滩5乡共19个代表队,451名运动员参加了竞赛。是年县体委根据农村农闲时间浪神会和正、二月农牧民群众习惯性的赛马、射箭、射击的机会,组织有民族特色项目的运动会4次,参加人数530人。农牧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发组织的运动会28次,参赛1580人。申藏乡斜藏大队,全村563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男40人,女20人;有篮球队5个,拔河队1个,赛马、赛牦牛队16个;有篮球场4个,赛马场2个,每年正月二十五日自筹经费举办赛马、拔河、射击比赛已形成惯例。
  1985年,全县各乡(镇)自然村组织召开了25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展项目有11个,参加人数7000人,马匹、牛900多匹头。是年正月十五日,尼巴乡、刀告乡在整个车巴沟借酥油花神会之机,举行了赛马会。
  1986年,全县各乡村共举办运动会21次,参加人数13779人。
  1987年,全县农牧区共举办民族运动会21次,参加人数17800人。在开展体育先进乡活动中,尼巴乡党委、政府对体育活动很重视。他们根据藏族群众的风俗和传统,开展赛马、赛牦牛、拔河、篮球、乒乓球、射击、投弹、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利用节假日、农闲之时,乡上每年拿岀1000元资金开展体育活动,举办两次民族运动会。乡政府并拿出3000元给尼巴学校购置了一副钢管篮球架。
  1988年,全县各乡(镇)村举办运动会21次,参加人数3654人次,竞赛项目有:田径、篮球、乒乓球、拔河、大象拔河、爬山、摔跤、举皮袋、赛马、赛牦牛、象棋、巴浪鼓、跳狮子等。全县17个乡(镇)中,有8个乡经常开展体育活动,在农闲、节假日还举办各种民族传统的体育比赛。
  1989年,全县各乡(镇)村举办运动会23次,参加人数4100人次。恰盖、洮砚、刀告、尼巴、扎古录、完冒、杓哇等乡都举办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杓哇土族乡群众为开展体育活动,一年内自筹资金,义务劳动整修了7个篮球场,组织了7个篮球队。尼巴、刀告两乡现在基本上村村有球场,村与村之间经常开展篮球比赛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两乡牧民都要在花儿盖山下举行赛马、赛牦牛、摔跤、长跑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会,邻近县、乡的骑手都专程前来参加,进一步活跃了牧区文体生活。使全县农牧区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出现了 “体育和经济贸易结合”、“赛场和市场结合”的好势头。下面据现存资料将县境农牧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会情况列表于下:
  卓尼县农牧区历年举行体育运动会情况续表一
  卓尼县农牧区女子田径成绩统计
  卓尼县农牧区男子田径成绩统计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