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
分类号: G807.04
页数: 4
页码: 642—645
摘要: 。随着国民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学校教育也在艰难地开展。在城镇学校里,才开始举办一些小型体育运动会和各项课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地学校体育运动会主要的项目是篮球,但有条件的部分学校也举行乒乓球、排球、田径等运动会。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体育器材、场地等条件的改善,学校体育运动会得到了普及,大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 卓尼县

内容

卓尼的文化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尤为缓慢。清末民初,卓尼仅有一所私塾,学校体育更无从谈起。校内的体育活动仅仅是些好动儿童自发的身体活动——追逐、游泳、跳绳、踢毽子、拍毛蛋、摔跤等等,有时还要受到教师的责难。辛亥革命后,颁布《壬子学制》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才规定“体操”(尤重兵式体操)为中小学必修课。随着国民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学校教育也在艰难地开展。在城镇学校里,才开始举办一些小型体育运动会和各项课外活动。
  1922年卓尼私塾改为“卓尼第一高等小学”(即柳林小学),并在新建的柳校前院北面,修建了一块略呈长方形的操场。当时开设的体育课内容为体操,课外活动的内容有武术比赛、游戏比赛等。这小学的创建是卓尼藏区兴办近代教育的开始,也是学校体育的开始。1923年,甘肃教育厅通令中小学校实行新学制,规定小学体育课程每周三小时,主要的项目有游戏、初级田径跑、跳之类。从此,县内的学校体育和近代体育项目才开始岀现。1928年,卓尼土司杨积庆与临潭县长彭契圣在临潭联办一所初级中学,每星期有三小时的体育课(即体操课),1937年甘肃省教育厅规定各县教育局设第二股,职掌公共体育事项。学校体育得以起步。1940年省立卓尼柳林中心学校于九月九日举办登高爬山体育运动。1947年,全局初等教育发展,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同时开展,主要活动项目有;勺蛋竞走、豆囊拾物、提灯、铁环、跳绳、踢毽子、体操、50米、100米、200米赛跑,还有足球、篮球、排球、垒球及铁饼、铅球、标枪等。不足的是当时的竞赛只注意名次录取,田赛径赛都没有留下成绩纪录,无法比较成绩的上升与提高,这也是当时无秒表等计量器材的缘故。194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教育的指示”,规定在小学均设体育课。低年级设唱游课。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实行每周两节体育课、两节课外活动和早操、课间操的制度,还有不少学校开展了眼保健操。每到春季召开田径运动会,冬季开展长跑、球类运动会。先后推广一、二、三、四套少年广播操和儿童广播操。
  自1951年起,全县各学校规定了每日的体育娱乐活动除体育课、晨操、课间操外, 另加1〜1.5小时为自由活动。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使体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全县各级学校实行了《冬季体育锻炼标准》和第一套广播操。并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了《体育教材》教学大纲,使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及早操、课间操,都岀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柳林小学马鉴老师教的体操尤为岀色。1953年中央向全国青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教学秩序日渐正常,体育工作普遍引起重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也有了增加,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较快。1953~1955年,全县全日制小学开始推广第一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成为小学早操和课间操的主要内容。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使各学校的体育教学, 基本上切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1958年,各行各业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使全县学校在普及与提高课内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也岀现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促进了学校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但在后期因受到“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不顾客观实际,一度要求迅速达到几个百分之百的“四红”运动,在劳卫制达标测验、等级运动员测验等方面,大轰大嗡,苦战夜战,这些作法,违背人体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也违背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不少学校出现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不良风气。当时有些学校虽出现了不少等级运动员和劳卫制合格者,但大多是突击蛮干的成果,成绩巩固率较低。
  从1960年春季起,由于国民经济受挫,学校体育以保护学生健康为目的,大多选用教学大纲中生理负荷量稍轻的教材,有的以中老年医疗体育项目为教材(太极拳、八段锦)。由于师生体质虚弱,有的学校停开体育课。
  1965年,全县各类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在不同季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学开展了广播体操、初级拳、象征性长跑、越野跑、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单双杠、举重、掷铁饼、铅球、垫上运动、跳箱等16项活动。并开展了班级之间的友谊赛。小学除着重抓了早操(住校生)、课间操外,还开展了垒球、跳绳、篮球、滚铁环、踢毽子、乒乓球、游戏、舞蹈、跳橡皮筋、打沙包、羽毛球、跳高、跳远等项活动。卓尼中学实行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有16名学生分别达到了一级少年标准。各学校普遍纠正了以往将学生控制过死的现象,除规定时间外,均由学生自由支配。中学和部分小学分别在“五•一”、“五•四”、“十•一”等节日举行了班级之间、校际之间运动会16次,项目有田径、足球、垒球、体操、铁环、象棋等项目,运动员有560人次,达到了活跃学校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目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一度停课,体育课、课外活动也无法开展,中学的体育器材有的用作武斗工具,体育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1967年冬季,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精神,柳林小学提出了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改体育课为“军事体育课”,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解放军,开展了“小民兵”活动,制作各种木刀、木枪575件,改军事体育为军体知识课,脱离实际地学习四个第一,三八作风等解放军优良传统。1968年提倡“复课闹革命”,学校体育课变成了军体课,上课主要内容有队列、投弹、刺杀、野营拉练和文艺宣传等。体育教育好几年没有教材和教学大纲,有些体育项目到1971年才开始恢复活动。
  1972年11月24日至28日,卓尼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为了组织选拔参加全州中学生运动会,特委托卓尼中学主办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足球运动会。参赛学校除卓尼中学外,各七年制学校按地区为参赛单位,有纳浪、木耳代表队;卡车、大族代表队;扎古录、刀告、尼巴代表队;完冒、阿子滩代表队;申藏、恰盖、康多代表队;新堡、柏林、洮砚代表队等6个学区体育代表队。
  1974年5月15日,县体委向各公社、七年制学校、卓中、永红小学转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锻炼标准》条例(草案)的通知,要求积极广泛试行。是年6月,县体委派运动员参加了在夏河县举行的全州小学生足球运动会,全州有12个代表队参加。
  1976年全县109所中小学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普遍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坚持“两课两操一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参加体育锻炼。卓尼中学和全县6个七(九)年制学校建立了田径、篮、排、足、乒乓球、体操、武术、军体等业余训练队,共有510名各年级学生参加业余训练。
  1979年2月,县上组织中学生足球队,参加了在合作举行的甘南州中学生足球运动会,全州有8个代表队参加。
  1983年3月16日,县文教局向全县各学校转发了推广《第六套儿童广播体操》的通知。学校体育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恢复了两操两课一活动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从而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据统计1982年全县中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发展到224人,其中少年乙组180人,及格级120人,良好级50人,优秀级10人;少年甲组44人,及格级30人,良好级10人,优秀级4人。
  1986年全县中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人数261人,其中少年乙组125人,及格级60人,良好级40人,优秀级25人;少年甲组136人,及格级50人,良好级56人,优秀级30人。1987年发展人数392人,其中中学280人,小学112人。儿童组112人,及格级58人,良好级33人,优秀级21人;少年乙组153人,及格级70人,良好级55人,优秀级28人;少年甲组127人,及格级62人,良好级43人,优秀级22人。
  1988年2月2日,根据省体委和省教育厅甘体群字(1988)第003号“关于调整和命名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决定”,卓尼柳林小学田径为甘肃省体育传统项目,并颁发了命名书。校田径队有教练3人,队员72人,其中男36人,女36人。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923年,甘肃教育厅通令中小学校实行新学制,规定小学体育课程每周3小时,主要进行游戏、田径赛跑、跳之类的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课得到重视,县内一些学校都相应的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或兼职体育教师。小学体育教学列入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使之逐步趋于正规。
  通过体育教学和实际训练,当地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每个项目的动作要领和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的进行身体训练,有些学生毕业以后,到农牧区小学任专职体育教师或半专职体育教师,有的考取甘南州体校。
  二、早操与课间操
  1952年,全县各级学校实行第一套广播体操,每天做早操20至40分钟。早操先由体育教师或班主任教师领操,或培养学生担任领操员,体育教师巡回检查,及时纠正动作。城镇和农村的部分学校先后有了扩音机播送伴乐广播操,促进了锻炼效果。
  为了提高做操的质量,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举行一次广播操比赛,有的学校先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比赛,选出最好的班级,参加校际之间的比赛。广播操的运动量可大可小,使身体的各部位都能得以活动,对增进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据1976年统计,全县坚持两课两操一活动的学校有225所,其中:中学1所,七年制学校16所,小学208所,参加学生9236人,占总学生数的80%,其中:中学573人,占学生总数的90.6%,七年制学校779人,占学生总数的85%,小学7884人,占学生总数的77%。
  三、课外体育活动
  全县中小学都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班级多少编排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每周2至3次体育活动,每次3小时左右。活动内容有:篮球、排球、足球、枪乓球、田径、体操等。平时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领导,学生文体委员负责组织。此外,还有各种竞赛活动,如对抗赛、表演赛、测验赛,有班级对班级、年级对年级、教工对学生,也有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
  四、体育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地学校体育运动会主要的项目是篮球,但有条件的部分学校也举行乒乓球、排球、田径等运动会。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体育器材、场地等条件的改善,学校体育运动会得到了普及,大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据1976年统计,全县参加各项体育比赛业余代表队的学生总人数有952人,其中:中学182人,七年制学校192人,小学578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