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牧区合作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牧区合作医疗
分类号: R197.1
页数: 2
页码: 637—638
摘要: 合作医疗是全国医疗卫生工作遵照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在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于70年代初期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组织形式。
关键词: 农牧区合作医疗 卓尼县

内容

合作医疗是全国医疗卫生工作遵照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在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于70年代初期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组织形式。
  1970年1月,申藏乡各村委会均成立了合作医疗站,5年来共培训赤脚医生14名,卫生员20名,接生员10名,每年集中培训2~3次,采取自采、自养、自制的办法办站。是年8月11日,刀告乡龙多村委会成立了合作医疗站,截止1971年底,该乡各村均有2名卫生员,每个村委会有3名赤脚医生,自采中草药210种1726斤,先后共制成丸、散、膏、酊等28种中成药,能治近百种常见、多发病,疗效显著,使合作医疗办成了全县的典范。1970年8月,阿子滩乡阿子滩村委会合作医疗站成立,有赤脚医生2人,卫生员4人,村委会有医疗站、村有医疗室、红医箱。自制感冒丸、止痢丸、止血粉等15种成药,疗效显著;搜集土、单、验方72个。1972年,全县有赤脚医生151名,卫生员302名。1976年,全县97个村委会,全部实行合作医疗,其中自采和自种中草药的77个村委会;医疗免费100%的有50个村委会;免费50%以上的18个村委会;免费30%以下的29个村委会。全县共有赤脚医生267人,卫生员331人,接生员310人。1979年,全县原有的93个合作医疗站,留存56个,原有赤脚医生198人,留151人,其中牧区的合作医疗站比农区的巩固率高,是年67%的合作医疗站很难维持免费医疗而改办成卫生所。198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农牧区生产体制的改变,大多数合作医疗站已处于停办状态。至1981年,仍坚持合作医疗、免费治疗的只有4个。1982年,县政府决定先办好三分之二的村委会医疗站,经济上国家给予扶持,经费从卫生事业费中解决;赤脚医生报酬每年从地方财政结余中解决10000元,予以补助。并对赤脚医生进行了考核和择优录取,全县共录取赤脚医生78人,均发给了《赤脚医生证》。截止是年底,全县在现有的62个村委会医疗站中,与53个医疗站签订了承包合同。1984年,扶持医疗站13个,全县有村委会医疗站74个,有乡村医生52人,卫生员42人,从8月份起对其开始实行生活补助标准。1989年,全县有医疗站93个,其中:村或群众集体办的36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联合办的27个,乡卫生院设点10个,个体办的8个,其他12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共有111人,其中:乡村医生66人,卫生员45人。农村接生员91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