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7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3.3
页数: 2
页码: 632—633
摘要: 1952年,卓尼自治区行委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人人讲卫生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大检查,共检査117个单位和个体户,评比出卫生先进集体。
关键词: 爱国卫生运动 卓尼县

内容

爱国卫生运动,是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的大事,是对改变旧的卫生落后状况,减少疾病,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由于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地势高寒潮湿,环境艰苦,群众生活极端贫困。广大农牧区群众缺乏讲卫生的条件和习惯,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不讲卫生的陈俗陋习比比皆是,疾病蔓延,使广大群众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机构把移风易俗、讲究卫生,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52年,卓尼自治区行委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人人讲卫生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成立区乡分会23个,村社卫生小组176个。1954年1月,全县分别召开了爱国卫生运动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爱国卫生模范29人,先进集体9个。1958年,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全县出现了36个样板村,共消灭麻雀208288只,苍蝇316公斤,老鼠142631只,移风易俗,讲究卫生已成社会风尚。1977年,城乡开展了“两管五改”工作(即管水、管粪、改水、改灶、改厕、改畜圈、改环境)。1982年又结合“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月”进行“两管五改”,消灭脏、乱、差的活动。在街道上设立了公共垃圾箱22个,各机关单位落实了“三自一保制。修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6962米,直接受益群众1232人。1986年,先后四次组织检査组,对县级机关单位的环境卫生进行较详细的检査评比,为县民贸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卓尼县支行、武警中队、幼儿园、洮河林业局车队等授于了环境卫生先进单位的流动红旗;食品公司糖烟酒门市部、个体户杜美玲授予了食品卫生奖。6月份全州卫生流动红旗竞赛评比检査时,县食品公司糖烟酒门市部、中国人民银行卓尼县支行、民贸公司、县人大4个单位被树立为全州的文明卫生单位。1989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大检查,共检査117个单位和个体户,评比出卫生先进集体:民贸公司、粮食局、幼儿园、工交局、劳动人事局等31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25.6%;卫生较好的单位72个,占61.5%,卫生较差的单位14个,占11.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