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7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97.64
页数: 2
页码: 631—632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的身体保健得到社会的重视,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日程。1979年9月1日至20日,对县级机关3所小学及城关镇的上卓、上城门、寺台子、白塔4个大队1〜7岁的儿童609人进行了健康检査。
关键词: 妇幼保健 卓尼县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地区文化落后、卫生条件差,加之乡民陈俗陋习的束缚,牧区妇女生孩子被视为脏污不堪的丑事。农区妇女生孩子认为会冲撞神灵,躲避在僻背黑暗的小房内分娩,且无任何消毒措施,让产妇跪或蹲在草木灰上,产下婴儿后以常用刀具剪断脐带,用破布草草包裹即可。牧区妇女的分娩条件更差,产妇在简易牛粪房内或在草原上另搭的小帐篷中分娩,仅备刀和羊筋线来割断和绑扎脐带,一切用具都不经任何消毒处理。婴儿往往因患破伤风、窒息、肺炎而死亡。“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的现象较为普遍。一遇难产,则更难逃九死一生的厄运。部分牧区还有产妇产后第二天必须担一回水的陈规陋习,更不准坐满月,致使产妇普遍染有严重的妇科疾病,一生难以治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的身体保健得到社会的重视,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日程。
  一、妇女保健
  (一)新法接生1955年,全县抽调助产士2人在新堡区训练了16个接生员,建立了3个接生站和1个接生小组,用新法接生202人。并对原有的15个接生站和48个民间接生员进行了复训。1962年,县医院产前检査450人次,产后诊视150人次,新法接生50人。1976年共岀生620人,其中新法接生175人,新法接生率28.2%,培训接生员305人,配发产包69套。1978年有接生员310人。共配备产包器械189套。1985年举办接生培训班8期,共培训接生员79人。是年全县有接生员108人,配备产包57套,共出生新生儿1119人,其中新法接生623人,新法接生率为55.67%。1989年,全县岀生儿童1335人,其中新法接生801人,新法接生率为60%。在原有50套产包的基础上,又配备48套,并充实了部分乡卫生院和行政村的接生员队伍。(二)防病治病1959年至1961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四病(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发病严重,农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病人死亡。1963年共治愈浮肿病75人,干瘦病62人,小儿营养不良90人,妇女病161人。1976年普査了4个公社的妇女3116人次,占应査人数4103人次的75.9%。1980年6月,有子宫脱垂病人27例,尿痿34例。1987年保健站门诊达1563人次,较上年提高18.4%,对历年査岀的24名妇女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对恰盖乡的816名妇女进行了普查。1989年有妇女病患者62人,患者中:子宫脱垂1°28人,11。31人、IV3人,尿痿病1人,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
  二、幼儿保健
  1962年5月,州文卫处免费分配康复散4000剂,用于小儿营养不良的防治。1979年9月1日至20日,对县级机关3所小学及城关镇的上卓、上城门、寺台子、白塔4个大队1〜7岁的儿童609人进行了健康检査。其中:蛔虫病460人,占75%;沙眼220人,占36%;龋
  齿99人,占15%;佝偻病52人,占8%;肺结核可疑18人,占3%;营养不良31人,占5%;心脏病6人,占1%。1982年,对城关、木耳两公社15个大队47个生产队7岁以下980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其中:有蛔虫病719人,沙眼344人,肝炎1人,心脏病5人,佝偻病161人,均进行了免费治疗。1985年县站对127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査,有佝偻病14人,发病率1%;沙眼25人,发病率1.9%;中耳炎18人,发病率1.4%;心脏病7人,发病率0.5%;蛔虫病213人,发病率16.7%;其他(营养不良、肺炎等)12人,发病率0.9%。1989年对幼儿园和卡车乡3~7岁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应检836人,实检695人,体检率为83.13%。经体检患有各种疾病的498人,患病率为71.65%,均发放了防治药品。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