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599.9
页数: 3
页码: 629—631
摘要: 卓尼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克汀病、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布氏杆菌病、性病等。1977年11月1日,成立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制订防治措施,进行全面调査和疗效对比观察。
关键词: 地方病防治 卓尼县

内容

卓尼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克汀病、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布氏杆菌病、性病等。1977年11月1日,成立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制订防治措施,进行全面调査和疗效对比观察。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克汀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地甲病与克汀病发病已久,流行较广,遍及境内各乡。以国家颁发的防治地甲病方案(试行)的标准衡量,卓尼各乡(镇)均为病区。1954年计划防治地甲病1200人,服含碘食盐片,一年服4次,每次15片。1963年5月,防治地甲病798人。从70年代起,为病区大量发放碘化钾投服防治。1973年普査出地甲病患者5307人,克汀病患者216人。1980年5月,县防疫部门的医疗人员集中学习了碘油注射防治地甲病、克汀病的操作技术和有关知识,从7月份到10月底,完成了全县地甲病的普査和碘油注射工作。是年,有地甲病患者14119人,患病率为18.11%,注射碘油10811人,占应注射人数的85.3%。地甲病和克汀病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大族、纳浪、木耳、卡车等地。1982年5月15日,县上成立了三个食盐加碘检査组,对基层存放的非碘盐作了处理,并监测了1049户群众用盐。1985年,有地甲病患者5800人,患病率6.81%;1988年,有地甲病患者5800人,患病率7.83%;克汀病患者126人,患病率为0.17%。共监测碘盐销售单位27次,用户619户,合格率96.33%。
  二、地方性氟中毒
  1980年前,氟中毒现象在境内部分社队发生,但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980年9月,县防疫站抽调人员配合州站,对全县水质水源重点进行了含氟量检测,发现饮水含氟量超过1毫克/升以上的村庄13个;2毫克/升以上的4个;最高含量达4.8毫克/升。经普査以上村庄计有氟斑牙患者440人,患病率0.58%。1982~
  1985年,国家财政下拨病区改水专款,由县水电部门完成了以上氟中毒病区改水降氟工程5处。1988年,经调査全县高氟区有6个乡,8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除大族乡的马巴、录日未完成水改外, 其余均完成了高氟水改任务。截止1989年,对全县重、中病区改水降氟工作施工改水7处,受益人口达3635人。
  三、布氏杆菌病
  1971年1至9月底,组织医务人员,完成了全县16个公社56443人的布氏杆菌病、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结核病的普査。据查有布氏杆菌病阳性反应者671人,其中发病241人。1972年7月15日至9月5日,组织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病人较多的尼巴乡进行治疗试点工作,共治疗患者107人,占全县241人的45.6%,其中治愈87人,减轻20人。是年,全县共治疗患者279人,治愈213人,减轻51人,未愈15人。1984年12月,经州防疫站布氏杆菌病防治效果考核验收组的验收,全县人畜布氏杆菌病年发病率未超过十万分之一,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
  四、大骨节病
  1981年以前,县境从未进行过大骨节病普查。大骨节病是一种全身性软骨变形的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危害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关节系统。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对称性增粗、功能障碍、短指畸形、肌肉萎缩、身材矮小、步态蹒跚等。1981年2月,在藏巴哇的纳路寺和恰布村发现大骨节病,9至10月对以上两村进行了大骨节病调査以及临床X线检查,调查结果两村的人口构成属于增殖型,共调查410例,患者为106例,患病率为25.85%,3〜13岁儿童共拍片129例,阳性者59例,检出率为43.41%。这两村被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确定为大骨节病流行区。1983年又对藏巴哇全乡进行了大骨节病重点调查,发现患者131人,患病率为5.51%。同时对全乡1〜15岁儿童全部投服亚硒酸钠进行防治。1984年对15岁以下1475名儿童和15岁以上患者92人投服亚硒酸钠的同时,还建立了投药卡片档案。1985年,县乡组织调査组,分片包干共同完成了藏巴哇乡全乡人口大骨节病普査,査出患者142人,同时对相邻的柏林乡上巴都、石达滩两村14〜20岁者进行抽査,抽査90人,査岀患者14人,患病率15.6%。县水电部门于是年完成了纳路寺大骨节病病区改水工程。1986年7月20日至250,组织普査队,对与碌曲县双岔乡大骨节病病区接壤的卓尼县扎古录乡进行了大骨节病的调査,共查出患者16人。1989年,全县有患者243人,投服亚硒酸钠的人数达2365人。同时为藏巴哇乡的大山、田家庄村完成了病区改水工程。
  五、性病
  性病俗称花柳病或干气病。是梅毒、淋病、软下疳、尖锐湿疣等10余种性传播疾病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性病在县境内部分地区流行。1952年省民族医疗队来卓尼为患者免费治疗性病。到1955年全县治愈性病51例,占任务数50人的102%。1957年,县上设立性防站,使性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1963年,共治疗性病患者197人。1964年,防治性病患者144人。由于全县农牧区群众生活、文化、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民间陈习陋俗逐渐革除,性病亦逐渐绝迹。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地方性氟中毒
相关专题
布氏杆菌病
相关专题
大骨节病
相关专题
性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