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83.9
页数: 5
页码: 625—629
摘要: 卓尼县成立防疫委员会后,逐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防治网,依靠基层医疗单位和赤脚医生,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在国家划定的25种传染病中,县境有9种传染病,即麻风、结核、天花、伤寒、鼠疫、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细菌性痢疾。
关键词: 传染病防治 卓尼县

内容

一、传染病的流行及防治
  1951年成立防疫委员会后,逐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防治网,依靠基层医疗单位和赤脚医生,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在国家划定的25种传染病中,县境有9种传染病,即麻风、结核、天花、伤寒、鼠疫、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细菌性痢疾。
  (一)麻风病麻风病在境内流行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风病人受歧视和迫害甚深。1955年,全县有麻风病人50人,经动员前往和政麻风病疗养院治疗的有14人。1963年4月,境内多坝、申藏、洮南一带有病人8户31人。1964年,甘肃省卫生厅协助甘南州筹建卓尼西尼沟疗养院,1971年底建成,设床位450张,投资43万元。1973年4月至6月,对全县人口进行了普査。1949〜1987年卓尼县麻风病人普査结果单位:个、人
  1949~1987年卓尼县麻风病人防治累计表
  为了在1990年基本消灭和控制麻风病,县卫生局于1987年对全县麻风病现症病人进行了线索调査。1989年通过联合化疗后治愈10人,死亡1人,现有病患者5人;加原有巩固治疗的9人,共有病人14人。
  (二)结核病结核病(肺结核)在境内流行较广,大面积普査防治工作从70年代逐渐加强,1972年有结核病236人。1974年和1975年组织普査队,对全县各社以胸透为主进行了普查,划定尼巴、完冒、城关3社为重病区;刀告、扎古录、恰盖3社为中病区;其他10个公社为一般病区。
  1979年10月,全县进行卡介苗预防普种工作,应接种21027人,实接种18880人,接种率89.8%。是年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选大族公社拉力沟、出路两大队为抽査点,抽样人口为1689人,应检1677人,占抽样99.93%;胸透1005人;.结核菌素试验614人;直接查痰3人;小计1622人,占应检96.72%,至1983年1月完成了流动调査点的查治工作。1983年至1987年逐年分片对全县各乡进行了以胸透、拍片、痰检等项目的肺结核病普査和化疗防治工作,累计防治人口109410人,受检102366人次,OT试验3053人,胸透3002人,拍片229人,痰检1087人,确诊病人260人,菌阳病人131人,复查病人151人,复阳病人42人,死亡13人,查出Ⅰ
   一Ⅱ型235人,接种卡介苗10518人。
  1989年,实查2641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3%,其中:胸透197人,痰检63人,拍片67人,确诊Ⅰ—Ⅱ型结核病34例,超额完成了州上下达20例的任务。(三)天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花在卓尼境内长期流行,死亡率高,只有外地麻痘科种花先生防治接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州卫生部门每年发放大量的牛痘疫苗,为广大群众接种。1955年布置种痘任务8100人。1962年接种牛痘苗3800人。1965年成立了牛痘普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牛痘普种工作,普种牛痘36318人,着重对2个月以上,55周岁以下的男女全部进行了接种,接种者占全县总人口的81.3%。1982年接种牛痘苗5120人。经1955年至1982年近30年的普种牛痘后,使境内天花疫情绝迹。
  (四)伤寒1929~1930年,伤寒疫情在卓尼地区流行时,仅奤盖族24户的小村,先后发病20余人,死亡6人。1963年完成了50支斑疹伤寒的接种任务。1980年接种霍乱、副伤寒、伤寒疫苗217人份,消灭了伤寒疫情。
  (五)鼠疫鼠疫是由鼠类动物传染给人的烈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1917年9月,临潭鼠疫流行时,卓尼恰盖温布滩、恰龙滩、卡地拉尕等村先后发病27人,死亡2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州卫生防疫站设有鼠防专业队,到各县牧区开展鼠防工作。1987年7月,县内举办了一次临、卓两县有关地区医务人员参加的鼠防知识学习班,随后,各有关乡建立健全了鼠防领导机构,县医院成立了兼职鼠防队,配备了必要的防护设备,在60余年内无鼠疫发病史。
  (六)麻疹麻疹是严重危害幼儿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卓尼各地连年发病,发病率高,合并肺炎死亡的幼儿为数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逐年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发病与死亡人数逐渐减少,但仍有零星发病与局部地区的偶尔流行。1955年全县各区麻疹患者1707人,防治1119人,死亡76人。1955年12月至1956年6月,新堡区发生麻疹,发病128人,死亡91人。1965年春季,县境部分地区麻疹流行,发病653人,死亡35人,县上立即成立了冬春季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在麻疹疫苗未问世前,用胎盘球蛋白注射进行预防,仅县医院在城区给儿童注射1473人。1975年发病2272人,死亡45人。现将1980年至1987年发病人数和麻苗接种情况列表于后:
  (七)百日咳百日咳是小儿冬季多发病,来势猛,传染快,1963年发病71人。对其预防主要以百白破三联疫苗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1965年接种白喉类毒素1689人,百白破三联1823人。1975年全县发病486人;1979年发病496人,死亡2人。现将1980年至1987年以百白二联和百白破三联进行预防接种与发病情况列表于后:(A)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1965年前有患者12人。1965年投服小儿麻痹糖丸2246人。1966年省厅下达县内投服任务2600人份。1981年5月,对全县跛足患者进行了调査,据统计仅城关、申藏、新堡等社有患者7人,均为1971年至1979年发病的,绝大部分未曾服小儿麻痹糖丸,近七、八年来未发生,基本达到控制标准。现将1980年至1987年投服小儿麻痹糖丸情况列表于后:
  (九)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于饮水卫生条件差、水源污染、食物不洁等因素引起散发或流行的肠道传染病。1941年,卓尼赤痢流行,仅城关地区患者100余人,死亡7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局部地区疫情较为严重。1966年5月,城关地区菌痢流行,县医院接受治疗的4例病人,经抢救无效,7小时内全部死亡。1972年上半年全县痢疾发病689人,死亡21人。1979年4月30日至5月2日,纳浪大队痢疾发病约110人以上,死亡3人,经积极的采取预防治疗措施,使痢疾发病人数下降,并得以控制。1970年至1989年全县痢疾发病12264例,发病率791.53/10万,死亡203例,病死率1.66%。
  除以上9种传染病外,境内历年还发生过流感、猩红热、阿米巴痢疾等传染病。
  二、计划免疫工作
  1951年自治区卫生科成立了防疫委员会,进行预防接种707人;种痘5685人。
  1979年3月,县卫生局决定在全县开始进行计划免疫建卡、建档工作。全县98个大队都建了卡,12岁以下儿童都有计划免疫卡,并进行了卡介苗、麻苗的普种工作,至10月下旬,接种率达89%。全县16个公社10岁以下易感儿12263人,实接种11637人,接种率94.3%。
  1980年县卫生防疫站于10月份将全县11个公社分成三片,进行了抽样调査,共调查了32个生产队,总人口26161人,应建卡6221人,实建卡4454人,建卡率71.8%。各种疫苗使用情况:投服糖丸2850人,普种流脑疫苗6282人,百白破三联2823人。是年全县各种生物制品使用情况:痘苗1000人,麻疹活疫苗7600人,脊髓灰质炎糖丸1700人,百白破混合制剂1408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14335人,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217人。
  1982年疫情报告率由原来的20%上升到65%。经过对全县的建卡、用卡、管卡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査表明,建卡率达90.7%,基本上摸清了计划免疫的对象。
  1983年对全县15个乡(镇)(除完冒乡外),88个村委会零至12岁的17336人建立了计划免疫卡片,占应建卡18403人的94.2%。
  1984年全县16个乡(镇)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和建卡工作,将全县零至12岁儿童23055人,按年龄分组登记建卡,建卡率达100%。各种疫菌苗的投服和注射有专人负责, 及时填卡,未发生一例预防接种事故。同时,对柳林、新堡、阿子滩、扎古录4乡 (镇)配备了专职防疫医生,其余12个乡配备了兼职防疫医生,层层签订任务责任书,责任到人,健全了三级防疫网。
  截止1989年12月15日,全县建卡率为100%,接种率为100%,卡痕率为76.9%, 四苗覆盖率为95.71%,名列全州第三名。计免、传染病、冷链管理总得分111.42分。入保率为90.54%,名列全州第五名。
  三、冷链管理
  冷链设备建设始于1985年,以后逐渐趋于完善。1989年2月15日,省卫生厅分配给县防疫站北京吉普冷链专用车1辆。并对冷链管理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参加州办培训1次,培训31人,县办培训1次,培训30人,乡办培训43次,培训107人。
  现有计划免疫专用设备:冰排速冻器5台,冰箱18台,冷藏箱18个,冰排1380个, 煮沸器205个,冷藏包106个,针管2080个,针头12152个。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事件

相关专题

麻风病
相关专题
结核病
相关专题
天花
相关专题
伤寒
相关专题
鼠疫
相关专题
麻疹
相关专题
百日咳
相关专题
脊髓灰质炎
相关专题
细菌性痢疾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