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6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防疫
分类号: R197.2
页数: 10
页码: 625—634
摘要: 本章主要对卓尼县的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爱国卫生运动、食品、学校卫生的相关事业建设的介绍。
关键词: 防疫 卓尼县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尼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积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使天花、霍乱等甲类传染病绝迹,麻风病、结核病、伤寒、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基本消灭或逐年下降,地方病也逐渐得到控制。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
  一、传染病的流行及防治
  1951年成立防疫委员会后,逐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防治网,依靠基层医疗单位和赤脚医生,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在国家划定的25种传染病中,县境有9种传染病,即麻风、结核、天花、伤寒、鼠疫、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细菌性痢疾。
  (一)麻风病麻风病在境内流行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风病人受歧视和迫害甚深。1955年,全县有麻风病人50人,经动员前往和政麻风病疗养院治疗的有14人。1963年4月,境内多坝、申藏、洮南一带有病人8户31人。1964年,甘肃省卫生厅协助甘南州筹建卓尼西尼沟疗养院,1971年底建成,设床位450张,投资43万元。1973年4月至6月,对全县人口进行了普査。1949〜1987年卓尼县麻风病人普査结果单位:个、人
  1949~1987年卓尼县麻风病人防治累计表
  为了在1990年基本消灭和控制麻风病,县卫生局于1987年对全县麻风病现症病人进行了线索调査。1989年通过联合化疗后治愈10人,死亡1人,现有病患者5人;加原有巩固治疗的9人,共有病人14人。
  (二)结核病结核病(肺结核)在境内流行较广,大面积普査防治工作从70年代逐渐加强,1972年有结核病236人。1974年和1975年组织普査队,对全县各社以胸透为主进行了普查,划定尼巴、完冒、城关3社为重病区;刀告、扎古录、恰盖3社为中病区;其他10个公社为一般病区。
  1979年10月,全县进行卡介苗预防普种工作,应接种21027人,实接种18880人,接种率89.8%。是年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选大族公社拉力沟、出路两大队为抽査点,抽样人口为1689人,应检1677人,占抽样99.93%;胸透1005人;.结核菌素试验614人;直接查痰3人;小计1622人,占应检96.72%,至1983年1月完成了流动调査点的查治工作。1983年至1987年逐年分片对全县各乡进行了以胸透、拍片、痰检等项目的肺结核病普査和化疗防治工作,累计防治人口109410人,受检102366人次,OT试验3053人,胸透3002人,拍片229人,痰检1087人,确诊病人260人,菌阳病人131人,复查病人151人,复阳病人42人,死亡13人,查出Ⅰ
   一Ⅱ型235人,接种卡介苗10518人。
  1989年,实查2641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3%,其中:胸透197人,痰检63人,拍片67人,确诊Ⅰ—Ⅱ型结核病34例,超额完成了州上下达20例的任务。(三)天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花在卓尼境内长期流行,死亡率高,只有外地麻痘科种花先生防治接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州卫生部门每年发放大量的牛痘疫苗,为广大群众接种。1955年布置种痘任务8100人。1962年接种牛痘苗3800人。1965年成立了牛痘普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牛痘普种工作,普种牛痘36318人,着重对2个月以上,55周岁以下的男女全部进行了接种,接种者占全县总人口的81.3%。1982年接种牛痘苗5120人。经1955年至1982年近30年的普种牛痘后,使境内天花疫情绝迹。
  (四)伤寒1929~1930年,伤寒疫情在卓尼地区流行时,仅奤盖族24户的小村,先后发病20余人,死亡6人。1963年完成了50支斑疹伤寒的接种任务。1980年接种霍乱、副伤寒、伤寒疫苗217人份,消灭了伤寒疫情。
  (五)鼠疫鼠疫是由鼠类动物传染给人的烈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1917年9月,临潭鼠疫流行时,卓尼恰盖温布滩、恰龙滩、卡地拉尕等村先后发病27人,死亡2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州卫生防疫站设有鼠防专业队,到各县牧区开展鼠防工作。1987年7月,县内举办了一次临、卓两县有关地区医务人员参加的鼠防知识学习班,随后,各有关乡建立健全了鼠防领导机构,县医院成立了兼职鼠防队,配备了必要的防护设备,在60余年内无鼠疫发病史。
  (六)麻疹麻疹是严重危害幼儿的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卓尼各地连年发病,发病率高,合并肺炎死亡的幼儿为数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逐年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发病与死亡人数逐渐减少,但仍有零星发病与局部地区的偶尔流行。1955年全县各区麻疹患者1707人,防治1119人,死亡76人。1955年12月至1956年6月,新堡区发生麻疹,发病128人,死亡91人。1965年春季,县境部分地区麻疹流行,发病653人,死亡35人,县上立即成立了冬春季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在麻疹疫苗未问世前,用胎盘球蛋白注射进行预防,仅县医院在城区给儿童注射1473人。1975年发病2272人,死亡45人。现将1980年至1987年发病人数和麻苗接种情况列表于后:
  (七)百日咳百日咳是小儿冬季多发病,来势猛,传染快,1963年发病71人。对其预防主要以百白破三联疫苗和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1965年接种白喉类毒素1689人,百白破三联1823人。1975年全县发病486人;1979年发病496人,死亡2人。现将1980年至1987年以百白二联和百白破三联进行预防接种与发病情况列表于后:(A)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1965年前有患者12人。1965年投服小儿麻痹糖丸2246人。1966年省厅下达县内投服任务2600人份。1981年5月,对全县跛足患者进行了调査,据统计仅城关、申藏、新堡等社有患者7人,均为1971年至1979年发病的,绝大部分未曾服小儿麻痹糖丸,近七、八年来未发生,基本达到控制标准。现将1980年至1987年投服小儿麻痹糖丸情况列表于后:
  (九)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于饮水卫生条件差、水源污染、食物不洁等因素引起散发或流行的肠道传染病。1941年,卓尼赤痢流行,仅城关地区患者100余人,死亡7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局部地区疫情较为严重。1966年5月,城关地区菌痢流行,县医院接受治疗的4例病人,经抢救无效,7小时内全部死亡。1972年上半年全县痢疾发病689人,死亡21人。1979年4月30日至5月2日,纳浪大队痢疾发病约110人以上,死亡3人,经积极的采取预防治疗措施,使痢疾发病人数下降,并得以控制。1970年至1989年全县痢疾发病12264例,发病率791.53/10万,死亡203例,病死率1.66%。
  除以上9种传染病外,境内历年还发生过流感、猩红热、阿米巴痢疾等传染病。
  二、计划免疫工作
  1951年自治区卫生科成立了防疫委员会,进行预防接种707人;种痘5685人。
  1979年3月,县卫生局决定在全县开始进行计划免疫建卡、建档工作。全县98个大队都建了卡,12岁以下儿童都有计划免疫卡,并进行了卡介苗、麻苗的普种工作,至10月下旬,接种率达89%。全县16个公社10岁以下易感儿12263人,实接种11637人,接种率94.3%。
  1980年县卫生防疫站于10月份将全县11个公社分成三片,进行了抽样调査,共调查了32个生产队,总人口26161人,应建卡6221人,实建卡4454人,建卡率71.8%。各种疫苗使用情况:投服糖丸2850人,普种流脑疫苗6282人,百白破三联2823人。是年全县各种生物制品使用情况:痘苗1000人,麻疹活疫苗7600人,脊髓灰质炎糖丸1700人,百白破混合制剂1408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14335人,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217人。
  1982年疫情报告率由原来的20%上升到65%。经过对全县的建卡、用卡、管卡工作进行详细的调査表明,建卡率达90.7%,基本上摸清了计划免疫的对象。
  1983年对全县15个乡(镇)(除完冒乡外),88个村委会零至12岁的17336人建立了计划免疫卡片,占应建卡18403人的94.2%。
  1984年全县16个乡(镇)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和建卡工作,将全县零至12岁儿童23055人,按年龄分组登记建卡,建卡率达100%。各种疫菌苗的投服和注射有专人负责, 及时填卡,未发生一例预防接种事故。同时,对柳林、新堡、阿子滩、扎古录4乡 (镇)配备了专职防疫医生,其余12个乡配备了兼职防疫医生,层层签订任务责任书,责任到人,健全了三级防疫网。
  截止1989年12月15日,全县建卡率为100%,接种率为100%,卡痕率为76.9%, 四苗覆盖率为95.71%,名列全州第三名。计免、传染病、冷链管理总得分111.42分。入保率为90.54%,名列全州第五名。
  三、冷链管理
  冷链设备建设始于1985年,以后逐渐趋于完善。1989年2月15日,省卫生厅分配给县防疫站北京吉普冷链专用车1辆。并对冷链管理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参加州办培训1次,培训31人,县办培训1次,培训30人,乡办培训43次,培训107人。
  现有计划免疫专用设备:冰排速冻器5台,冰箱18台,冷藏箱18个,冰排1380个, 煮沸器205个,冷藏包106个,针管2080个,针头12152个。
  第二节地方病防治
  卓尼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克汀病、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布氏杆菌病、性病等。1977年11月1日,成立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制订防治措施,进行全面调査和疗效对比观察。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克汀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地甲病与克汀病发病已久,流行较广,遍及境内各乡。以国家颁发的防治地甲病方案(试行)的标准衡量,卓尼各乡(镇)均为病区。1954年计划防治地甲病1200人,服含碘食盐片,一年服4次,每次15片。1963年5月,防治地甲病798人。从70年代起,为病区大量发放碘化钾投服防治。1973年普査出地甲病患者5307人,克汀病患者216人。1980年5月,县防疫部门的医疗人员集中学习了碘油注射防治地甲病、克汀病的操作技术和有关知识,从7月份到10月底,完成了全县地甲病的普査和碘油注射工作。是年,有地甲病患者14119人,患病率为18.11%,注射碘油10811人,占应注射人数的85.3%。地甲病和克汀病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大族、纳浪、木耳、卡车等地。1982年5月15日,县上成立了三个食盐加碘检査组,对基层存放的非碘盐作了处理,并监测了1049户群众用盐。1985年,有地甲病患者5800人,患病率6.81%;1988年,有地甲病患者5800人,患病率7.83%;克汀病患者126人,患病率为0.17%。共监测碘盐销售单位27次,用户619户,合格率96.33%。
  二、地方性氟中毒
  1980年前,氟中毒现象在境内部分社队发生,但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980年9月,县防疫站抽调人员配合州站,对全县水质水源重点进行了含氟量检测,发现饮水含氟量超过1毫克/升以上的村庄13个;2毫克/升以上的4个;最高含量达4.8毫克/升。经普査以上村庄计有氟斑牙患者440人,患病率0.58%。1982~
  1985年,国家财政下拨病区改水专款,由县水电部门完成了以上氟中毒病区改水降氟工程5处。1988年,经调査全县高氟区有6个乡,8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除大族乡的马巴、录日未完成水改外, 其余均完成了高氟水改任务。截止1989年,对全县重、中病区改水降氟工作施工改水7处,受益人口达3635人。
  三、布氏杆菌病
  1971年1至9月底,组织医务人员,完成了全县16个公社56443人的布氏杆菌病、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结核病的普査。据查有布氏杆菌病阳性反应者671人,其中发病241人。1972年7月15日至9月5日,组织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病人较多的尼巴乡进行治疗试点工作,共治疗患者107人,占全县241人的45.6%,其中治愈87人,减轻20人。是年,全县共治疗患者279人,治愈213人,减轻51人,未愈15人。1984年12月,经州防疫站布氏杆菌病防治效果考核验收组的验收,全县人畜布氏杆菌病年发病率未超过十万分之一,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
  四、大骨节病
  1981年以前,县境从未进行过大骨节病普查。大骨节病是一种全身性软骨变形的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危害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关节系统。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对称性增粗、功能障碍、短指畸形、肌肉萎缩、身材矮小、步态蹒跚等。1981年2月,在藏巴哇的纳路寺和恰布村发现大骨节病,9至10月对以上两村进行了大骨节病调査以及临床X线检查,调查结果两村的人口构成属于增殖型,共调查410例,患者为106例,患病率为25.85%,3〜13岁儿童共拍片129例,阳性者59例,检出率为43.41%。这两村被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确定为大骨节病流行区。1983年又对藏巴哇全乡进行了大骨节病重点调查,发现患者131人,患病率为5.51%。同时对全乡1〜15岁儿童全部投服亚硒酸钠进行防治。1984年对15岁以下1475名儿童和15岁以上患者92人投服亚硒酸钠的同时,还建立了投药卡片档案。1985年,县乡组织调査组,分片包干共同完成了藏巴哇乡全乡人口大骨节病普査,査出患者142人,同时对相邻的柏林乡上巴都、石达滩两村14〜20岁者进行抽査,抽査90人,査岀患者14人,患病率15.6%。县水电部门于是年完成了纳路寺大骨节病病区改水工程。1986年7月20日至250,组织普査队,对与碌曲县双岔乡大骨节病病区接壤的卓尼县扎古录乡进行了大骨节病的调査,共查出患者16人。1989年,全县有患者243人,投服亚硒酸钠的人数达2365人。同时为藏巴哇乡的大山、田家庄村完成了病区改水工程。
  五、性病
  性病俗称花柳病或干气病。是梅毒、淋病、软下疳、尖锐湿疣等10余种性传播疾病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性病在县境内部分地区流行。1952年省民族医疗队来卓尼为患者免费治疗性病。到1955年全县治愈性病51例,占任务数50人的102%。1957年,县上设立性防站,使性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1963年,共治疗性病患者197人。1964年,防治性病患者144人。由于全县农牧区群众生活、文化、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民间陈习陋俗逐渐革除,性病亦逐渐绝迹。
  第三节妇幼保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地区文化落后、卫生条件差,加之乡民陈俗陋习的束缚,牧区妇女生孩子被视为脏污不堪的丑事。农区妇女生孩子认为会冲撞神灵,躲避在僻背黑暗的小房内分娩,且无任何消毒措施,让产妇跪或蹲在草木灰上,产下婴儿后以常用刀具剪断脐带,用破布草草包裹即可。牧区妇女的分娩条件更差,产妇在简易牛粪房内或在草原上另搭的小帐篷中分娩,仅备刀和羊筋线来割断和绑扎脐带,一切用具都不经任何消毒处理。婴儿往往因患破伤风、窒息、肺炎而死亡。“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的现象较为普遍。一遇难产,则更难逃九死一生的厄运。部分牧区还有产妇产后第二天必须担一回水的陈规陋习,更不准坐满月,致使产妇普遍染有严重的妇科疾病,一生难以治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的身体保健得到社会的重视,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日程。
  一、妇女保健
  (一)新法接生1955年,全县抽调助产士2人在新堡区训练了16个接生员,建立了3个接生站和1个接生小组,用新法接生202人。并对原有的15个接生站和48个民间接生员进行了复训。1962年,县医院产前检査450人次,产后诊视150人次,新法接生50人。1976年共岀生620人,其中新法接生175人,新法接生率28.2%,培训接生员305人,配发产包69套。1978年有接生员310人。共配备产包器械189套。1985年举办接生培训班8期,共培训接生员79人。是年全县有接生员108人,配备产包57套,共出生新生儿1119人,其中新法接生623人,新法接生率为55.67%。1989年,全县岀生儿童1335人,其中新法接生801人,新法接生率为60%。在原有50套产包的基础上,又配备48套,并充实了部分乡卫生院和行政村的接生员队伍。(二)防病治病1959年至1961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四病(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发病严重,农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病人死亡。1963年共治愈浮肿病75人,干瘦病62人,小儿营养不良90人,妇女病161人。1976年普査了4个公社的妇女3116人次,占应査人数4103人次的75.9%。1980年6月,有子宫脱垂病人27例,尿痿34例。1987年保健站门诊达1563人次,较上年提高18.4%,对历年査岀的24名妇女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对恰盖乡的816名妇女进行了普查。1989年有妇女病患者62人,患者中:子宫脱垂1°28人,11。31人、IV3人,尿痿病1人,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
  二、幼儿保健
  1962年5月,州文卫处免费分配康复散4000剂,用于小儿营养不良的防治。1979年9月1日至20日,对县级机关3所小学及城关镇的上卓、上城门、寺台子、白塔4个大队1〜7岁的儿童609人进行了健康检査。其中:蛔虫病460人,占75%;沙眼220人,占36%;龋
  齿99人,占15%;佝偻病52人,占8%;肺结核可疑18人,占3%;营养不良31人,占5%;心脏病6人,占1%。1982年,对城关、木耳两公社15个大队47个生产队7岁以下980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其中:有蛔虫病719人,沙眼344人,肝炎1人,心脏病5人,佝偻病161人,均进行了免费治疗。1985年县站对127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査,有佝偻病14人,发病率1%;沙眼25人,发病率1.9%;中耳炎18人,发病率1.4%;心脏病7人,发病率0.5%;蛔虫病213人,发病率16.7%;其他(营养不良、肺炎等)12人,发病率0.9%。1989年对幼儿园和卡车乡3~7岁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应检836人,实检695人,体检率为83.13%。经体检患有各种疾病的498人,患病率为71.65%,均发放了防治药品。
  第四节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是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的大事,是对改变旧的卫生落后状况,减少疾病,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由于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地势高寒潮湿,环境艰苦,群众生活极端贫困。广大农牧区群众缺乏讲卫生的条件和习惯,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不讲卫生的陈俗陋习比比皆是,疾病蔓延,使广大群众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机构把移风易俗、讲究卫生,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52年,卓尼自治区行委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人人讲卫生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成立区乡分会23个,村社卫生小组176个。1954年1月,全县分别召开了爱国卫生运动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爱国卫生模范29人,先进集体9个。1958年,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全县出现了36个样板村,共消灭麻雀208288只,苍蝇316公斤,老鼠142631只,移风易俗,讲究卫生已成社会风尚。1977年,城乡开展了“两管五改”工作(即管水、管粪、改水、改灶、改厕、改畜圈、改环境)。1982年又结合“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月”进行“两管五改”,消灭脏、乱、差的活动。在街道上设立了公共垃圾箱22个,各机关单位落实了“三自一保制。修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6962米,直接受益群众1232人。1986年,先后四次组织检査组,对县级机关单位的环境卫生进行较详细的检査评比,为县民贸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卓尼县支行、武警中队、幼儿园、洮河林业局车队等授于了环境卫生先进单位的流动红旗;食品公司糖烟酒门市部、个体户杜美玲授予了食品卫生奖。6月份全州卫生流动红旗竞赛评比检査时,县食品公司糖烟酒门市部、中国人民银行卓尼县支行、民贸公司、县人大4个单位被树立为全州的文明卫生单位。1989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大检查,共检査117个单位和个体户,评比出卫生先进集体:民贸公司、粮食局、幼儿园、工交局、劳动人事局等31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25.6%;卫生较好的单位72个,占61.5%,卫生较差的单位14个,占11.9%。
  第五节食品、学校卫生
  —、食品卫生
  1955年秋季,举办了食品行业人员的卫生操作训练工作。自1963年,开始强调了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市管会对上市贩卖腐烂、变质的食物和水果进行制止。1980年,对城关地区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体检,应检査42人,实检37人,占88%。检验岀传染性肺结核1人,病毒性肝炎4人,并为确诊人员调换了工种。1984年,为了贯彻落实 《食品卫生法》,卫生部门先后39次深入基层,对全县食品卫生进行了详细检查,并给经营饮食、副食品的103家颁发卫生许可证81户,其中县城69户,农牧区34户,从业人员215人,进行健康检查的151人,占70.2%,发放健康证的145人,占应发数的96%。1989年,任命食品卫生监督员3名,并颁发给食品卫生监督证书。是年全县有食品生产、经销单位186个,从业人员293人,其中:国营26个,91人;集体6个,28人;个体154个,174人。进行健康检査279人,体检率为95.22%。对40户食品专业户发放了卫生许可证,对检出患传染病的5人,做了调换经营工种的处理。
  二、学校卫生
  全县各学校均有周末大扫除的卫生制度,在部分学校还开展卫生先进流动红旗制,并对学生卫生进行定期检査、宣讲卫生常识等健康教育活动。1980年12月,对城关地区中小学学生近视眼患者进行了调查,共普査1480人,其中:小学711人,中学769人。结果:小学生平均视力为1.12;中学生平均视力为1.14。1986年,对城关地区的柳林小学和藏族小学的675名学生进行了体检,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健康档案。1988年,对县城两所小学学生662人,均建立了健康档案,其它各学校进行了预防假性近视、沙眼、齲齿方面的卫生知识教育。1989年,完成了柳林小学和藏族小学学生的健康检査与建档工作。柳林小学应检705人,实检542人,体检率97.7%;藏族小学应检150人,实检148人,体检率98.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麻风病
相关专题
结核病
相关专题
天花
相关专题
伤寒
相关专题
鼠疫
相关专题
地方性氟中毒
相关专题
布氏杆菌病
相关专题
大骨节病
相关专题
性病
相关专题
麻疹
相关专题
百日咳
相关专题
脊髓灰质炎
相关专题
细菌性痢疾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