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疗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6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医疗业务
分类号: R197.323
页数: 3
页码: 619—622
摘要: 1938年4月1日,卓尼设治局卫生院成立,其医疗工作仍为上层官僚服务,民间的医疗条件并未改善。1988年全县18个城乡医疗机构就诊患者达108123人次。
关键词: 医疗业务 卓尼县

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医疗业务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卫生状况差,医务人员少,医药极其匮乏,疾病蔓延,传染病猖獗。人们求神拜佛,请巫医求神驱鬼,或请喇嘛算卦、念经等形式为治病手段。在牧区,有用香灰作冲剂治病,有用牛奶加入蕨麻后内服发汗治病。在农区求神不灵时运用简单的推拿按摩、刮沙、针刺、拔火罐、艾灸和中草药单方、偏方等传统方法治疗常见病。到明洪武十二年(1379)以后,南京、安徽、江苏移民和军士到临潭、卓尼一带屯田,将内地的医药知识引进传播,逐渐发展了民间医药。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擦干呼图克图大圣强巴吐豆更尕加措在卓尼车巴沟贡巴寺院创建了曼巴扎仓(医学院),并从拉卜楞寺院聘请著名藏医学家南杰加措传授,推广了一系列药物及临床的实践经验,开始培训藏医药人员,其医疗对象主要是寺院活佛、僧侣及地方的土司、头人,广大藏族群众仍难以就诊。民国22年(1933)基督教徒瑞典籍传教士舒雅哥在卓尼木耳桥办起诊所,为当地群众治疗性病和一般常见病,但药价昂贵,一支“六O六”高达白洋数元,除少数富户患者外,广大贫苦农牧民仍无钱就医。得了病只能是“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而听天由命。1938年4月1日,卓尼设治局卫生院成立,其医疗工作仍为上层官僚服务,民间的医疗条件并未改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业务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首次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农牧民群众身上,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扶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使医疗卫生机构和事业单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镇到乡村相继建立。
  1950年10月,卓尼自治区成立后,在原卓尼卫生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人民卫生院,并组成一支长年巡回在农村牧场的医疗队,为广大人民群众免费防治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病和多发病。1953年又相继成立了区、乡卫生所和妇幼保健站、接生站、接生小组等农村医疗保健机构,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能就近就诊。现全国有名的气功大师、甘肃省中医学院教授李少波,于1953年来卓尼工作,在医院开展中医针灸,后于50年代末调往甘肃省中医院。1952年海又吾医生应杨复兴主任的邀请,从临潭县迁入卓尼与人合伙开设世安堂中西药诊所,为当地群众行医。
  1953年1月,由甘肃省卫生厅将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来大西北工作的华东民间中医周鹤年、袁锦云、华选英、周掌鹏等4人分配到卓尼自治区人民卫生院,开展中医门诊。
  至1956年仅县医院诊治患者达50542人次,其中内科13541人,外科5933人,儿科3643人,眼科4487人,皮肤3604人,耳鼻1576人,口腔1432人,针灸治疗1217人,中医3001人,出诊9451人次,急诊2639人次,为少数民族群众免费治疗12413人次,免收医药费金额高达40523元。
  1958年后又在农牧区先后建立起6所地区卫生院,充实了必要的医疗器械和技术力量。1964年优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尼巴公社建立了设有简易病床的卫生院。1965年全县的9个医疗机构共就诊患者40925人次,其中门诊治疗19143人次,急诊113人次,巡回治疗21410人次,重患者住院259人,岀院235人,其中治愈165人,好转36人,未愈15人,死亡9人,治愈率66.6%。
  1969年初,为了响应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全县16个公社普遍建立了卫生院,配备了一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并试办赤脚医生合作医疗点,使全县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了农牧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逐步形成,有效的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1977年全县18个医疗机构共作健康检查900人,就诊患者达54646人次,其中门诊50599人次,上年留院病人141人,入院622人,出院625人,其中治愈418人,好转336人,未愈10人,死亡8人。在病床总数108张中,实际开放总床日18230天,平均开放病床50张,占用总床日17120天,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2613天,治愈率89.4%,病死率1.3%,病床周转率11.8%,病床使用率96.5%,出院者平均住院日21.6天。
  1985年全县有医疗机构16个,健康检査983人,就诊患者85211人次,其中门诊79616人次,急诊977人次,死亡1人。上年留院病人22人,入院718人,出院527人,治愈295人,好转75人,未愈27人,死亡11人,治愈率72.3%,好转率18.4%,病死率2.7%。
  1988年全县18个城乡医疗机构就诊患者达108123人次,其中门诊107014人次,急诊118人次,死亡4人;观察收容病人157人,死亡1人;健康检査816人;上年留院病人16人;入院878人,出院646人,治愈401人,好转129人,未愈41人,死亡6人,治愈率69.5%,好转率22.3%,病死率1.0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