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队伍
分类号: R194.2
页数: 2
页码: 618—619
摘要: 卓尼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卫生状况差,医务人员少,仅有一两家私人经营的中药铺兼营行医,其余农牧民的治病全靠当地藏医和寺院的医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全县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医疗队伍逐年增长。1987年6月18日,当时成立了县卫生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县卫生技术人员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关键词: 医疗队伍 卓尼县

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医疗队伍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卫生状况差,医务人员少,仅有一两家私人经营的中药铺兼营行医,其余农牧民的治病全靠当地藏医和寺院的医僧。自1938年4月1日成立卓尼卫生院起,才有了专业医护人员6人,其中医师1人,护士1人,助理护士3人,挂号员1人,事务员1人,借用民房行医1942年5月,卓尼卫生院始有固定院址,医护人员增至7人,其中医师1人,医士1人,司药1人,助理护士4人,事务员1人。据1943年1月统计,卓尼有陈子新办的私人诊所1处,杨春和办的 “安息日会”诊疗所1处,共有医护人员12人。1949年底全县仅有公私医疗人员5人,其中西医师1人,西医士2人,助产士2人(教会医疗所撤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队伍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全县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医疗队伍逐年增长。
  1954年有医疗技术及工作人员40人,其中中医师5人,西医师2人,西医士7人,助产士3人,西药剂士2人,护理员1人,检验员1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1人, 管理人员6人,工勤人员2人。
  1962年医疗技术人员增加至55人,其中中医师2人,西医师5人,中药师2人,中医士3人,西医士6人,护士5人,助产士3人,中药剂士1人,西药剂士2人,护理员8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9人,其他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5人,工勤人员2人。
  全县文革前共有大专、本科毕业的外籍卫生技术人员31人,至1985年底,先后调岀27人,仅剩4人。
  1977年有医疗技术人员142人,其中中医师6人,西医师22人,中药师2人,西医士50人,护士19人,助产士2人,西药剂士5人,检验技士4人,护理人员12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人,其他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9人,工勤人员5人。
  1980年从集体所有制和分散的城乡中医药人员中选招200名中医药人员(包括藏医药人员)转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人员。
  1979年至1982年陆续分配了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招收的一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共54人,其中大专1人,中专40人,社会招收13人,扭转了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奇缺的状况。
  1982年11月,进行了赤脚医生考核工作,全县共录取赤脚医生78人。
  1983年在巩固发展农牧区合作医疗工作中,实行了多种形式办医,并对赤脚医生进行了考核发证工作,经过全省统一考试,给全县达到中专水平的54名赤脚医生发给了 “乡村医生证”,达不到中专水平而具有初级医疗水平的52名赤脚医生发给了 “赤脚医生证”,并妥善解决了他们的生活补助问题。
  1985年以来,为了解决技术人员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每年从卫生事业费中提取3%的智力投资费,前后选派了27人前往西藏、北京、四川以及省内医疗卫生单位和学校进修代培。
  截止1989年底,全县有医疗技术人员182人,其中中医师18人,西医师45人,护师12人,中药师2人,其他技师3人,中医士13人,西医士37人,护士22人,助产士2人,检验技士2人,其他技士1人,护理员8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人,其他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8人。
  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
  全县卫生系列职称改革工作始于1987年6月18日,当时成立了县卫生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县卫生技术人员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经调査摸底,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占职工总数的93.9%;大学本科和大专毕业的8人,中专毕业的113人,高中以下的33人;已获主治医师的2人,医(药、技、护)师19人,医(药、技、护)士118人,初级(护理员、药剂员)16人;聘任高级人员3人,中级人员28人,初级人员105人。至1988年全县共聘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8人,其中高级(副主任医师)3人,中级(主治医、药、技师)33人,初级(医、药、护、技士)49人,维持原职称的63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