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医疗队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医疗队伍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卫生状况差,医务人员少,仅有一两家私人经营的中药铺兼营行医,其余农牧民的治病全靠当地藏医和寺院的医僧。自1938年4月1日成立卓尼卫生院起,才有了专业医护人员6人,其中医师1人,护士1人,助理护士3人,挂号员1人,事务员1人,借用民房行医1942年5月,卓尼卫生院始有固定院址,医护人员增至7人,其中医师1人,医士1人,司药1人,助理护士4人,事务员1人。据1943年1月统计,卓尼有陈子新办的私人诊所1处,杨春和办的 “安息日会”诊疗所1处,共有医护人员12人。1949年底全县仅有公私医疗人员5人,其中西医师1人,西医士2人,助产士2人(教会医疗所撤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队伍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全县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医疗队伍逐年增长。
1954年有医疗技术及工作人员40人,其中中医师5人,西医师2人,西医士7人,助产士3人,西药剂士2人,护理员1人,检验员1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1人, 管理人员6人,工勤人员2人。
1962年医疗技术人员增加至55人,其中中医师2人,西医师5人,中药师2人,中医士3人,西医士6人,护士5人,助产士3人,中药剂士1人,西药剂士2人,护理员8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9人,其他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5人,工勤人员2人。
全县文革前共有大专、本科毕业的外籍卫生技术人员31人,至1985年底,先后调岀27人,仅剩4人。
1977年有医疗技术人员142人,其中中医师6人,西医师22人,中药师2人,西医士50人,护士19人,助产士2人,西药剂士5人,检验技士4人,护理人员12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人,其他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9人,工勤人员5人。
1980年从集体所有制和分散的城乡中医药人员中选招200名中医药人员(包括藏医药人员)转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人员。
1979年至1982年陆续分配了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招收的一部分卫生技术人员共54人,其中大专1人,中专40人,社会招收13人,扭转了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奇缺的状况。
1982年11月,进行了赤脚医生考核工作,全县共录取赤脚医生78人。
1983年在巩固发展农牧区合作医疗工作中,实行了多种形式办医,并对赤脚医生进行了考核发证工作,经过全省统一考试,给全县达到中专水平的54名赤脚医生发给了 “乡村医生证”,达不到中专水平而具有初级医疗水平的52名赤脚医生发给了 “赤脚医生证”,并妥善解决了他们的生活补助问题。
1985年以来,为了解决技术人员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每年从卫生事业费中提取3%的智力投资费,前后选派了27人前往西藏、北京、四川以及省内医疗卫生单位和学校进修代培。
截止1989年底,全县有医疗技术人员182人,其中中医师18人,西医师45人,护师12人,中药师2人,其他技师3人,中医士13人,西医士37人,护士22人,助产士2人,检验技士2人,其他技士1人,护理员8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人,其他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8人。
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
全县卫生系列职称改革工作始于1987年6月18日,当时成立了县卫生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县卫生技术人员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经调査摸底,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占职工总数的93.9%;大学本科和大专毕业的8人,中专毕业的113人,高中以下的33人;已获主治医师的2人,医(药、技、护)师19人,医(药、技、护)士118人,初级(护理员、药剂员)16人;聘任高级人员3人,中级人员28人,初级人员105人。至1988年全县共聘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8人,其中高级(副主任医师)3人,中级(主治医、药、技师)33人,初级(医、药、护、技士)49人,维持原职称的63人。第二节医疗设备
—、病床
1951年全自治区有病床10张,到1962年增加到20张。到1978年,全县拥有病床108张。截止1989年底,全县各医疗机构拥有病床106张,其中城镇医院70张,乡村卫生院36张。
二、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的发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逐年不断增添和更新。截止1989年底,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11023平方米,其中乡(镇)卫生院房屋建筑面积达4730平方米。1989年全县医疗器械拥有主要情况列表于下:
第三节医疗业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医疗业务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卫生状况差,医务人员少,医药极其匮乏,疾病蔓延,传染病猖獗。人们求神拜佛,请巫医求神驱鬼,或请喇嘛算卦、念经等形式为治病手段。在牧区,有用香灰作冲剂治病,有用牛奶加入蕨麻后内服发汗治病。在农区求神不灵时运用简单的推拿按摩、刮沙、针刺、拔火罐、艾灸和中草药单方、偏方等传统方法治疗常见病。到明洪武十二年(1379)以后,南京、安徽、江苏移民和军士到临潭、卓尼一带屯田,将内地的医药知识引进传播,逐渐发展了民间医药。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擦干呼图克图大圣强巴吐豆更尕加措在卓尼车巴沟贡巴寺院创建了曼巴扎仓(医学院),并从拉卜楞寺院聘请著名藏医学家南杰加措传授,推广了一系列药物及临床的实践经验,开始培训藏医药人员,其医疗对象主要是寺院活佛、僧侣及地方的土司、头人,广大藏族群众仍难以就诊。民国22年(1933)基督教徒瑞典籍传教士舒雅哥在卓尼木耳桥办起诊所,为当地群众治疗性病和一般常见病,但药价昂贵,一支“六O六”高达白洋数元,除少数富户患者外,广大贫苦农牧民仍无钱就医。得了病只能是“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而听天由命。1938年4月1日,卓尼设治局卫生院成立,其医疗工作仍为上层官僚服务,民间的医疗条件并未改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业务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首次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农牧民群众身上,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扶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使医疗卫生机构和事业单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镇到乡村相继建立。
1950年10月,卓尼自治区成立后,在原卓尼卫生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人民卫生院,并组成一支长年巡回在农村牧场的医疗队,为广大人民群众免费防治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病和多发病。1953年又相继成立了区、乡卫生所和妇幼保健站、接生站、接生小组等农村医疗保健机构,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能就近就诊。现全国有名的气功大师、甘肃省中医学院教授李少波,于1953年来卓尼工作,在医院开展中医针灸,后于50年代末调往甘肃省中医院。1952年海又吾医生应杨复兴主任的邀请,从临潭县迁入卓尼与人合伙开设世安堂中西药诊所,为当地群众行医。
1953年1月,由甘肃省卫生厅将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来大西北工作的华东民间中医周鹤年、袁锦云、华选英、周掌鹏等4人分配到卓尼自治区人民卫生院,开展中医门诊。
至1956年仅县医院诊治患者达50542人次,其中内科13541人,外科5933人,儿科3643人,眼科4487人,皮肤3604人,耳鼻1576人,口腔1432人,针灸治疗1217人,中医3001人,出诊9451人次,急诊2639人次,为少数民族群众免费治疗12413人次,免收医药费金额高达40523元。
1958年后又在农牧区先后建立起6所地区卫生院,充实了必要的医疗器械和技术力量。1964年优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尼巴公社建立了设有简易病床的卫生院。1965年全县的9个医疗机构共就诊患者40925人次,其中门诊治疗19143人次,急诊113人次,巡回治疗21410人次,重患者住院259人,岀院235人,其中治愈165人,好转36人,未愈15人,死亡9人,治愈率66.6%。
1969年初,为了响应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全县16个公社普遍建立了卫生院,配备了一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并试办赤脚医生合作医疗点,使全县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了农牧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逐步形成,有效的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1977年全县18个医疗机构共作健康检查900人,就诊患者达54646人次,其中门诊50599人次,上年留院病人141人,入院622人,出院625人,其中治愈418人,好转336人,未愈10人,死亡8人。在病床总数108张中,实际开放总床日18230天,平均开放病床50张,占用总床日17120天,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2613天,治愈率89.4%,病死率1.3%,病床周转率11.8%,病床使用率96.5%,出院者平均住院日21.6天。
1985年全县有医疗机构16个,健康检査983人,就诊患者85211人次,其中门诊79616人次,急诊977人次,死亡1人。上年留院病人22人,入院718人,出院527人,治愈295人,好转75人,未愈27人,死亡11人,治愈率72.3%,好转率18.4%,病死率2.7%。
1988年全县18个城乡医疗机构就诊患者达108123人次,其中门诊107014人次,急诊118人次,死亡4人;观察收容病人157人,死亡1人;健康检査816人;上年留院病人16人;入院878人,出院646人,治愈401人,好转129人,未愈41人,死亡6人,治愈率69.5%,好转率22.3%,病死率1.04%。
第四节医疗经费
卓尼县主要年度卫生事业费支出情况见下表:
卓尼县主要年度卫生事业费支出表单位:万元附:医案录
一、肺泡微石症1例患者王XX,男性,38岁,藏族,卓尼县人。于1982年8月17日因受凉后咳嗽,咯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伴胸闷、气急,两天就诊。既往健康,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家族史。平素感冒后易气急,咳嗽较剧,亦咯白色泡沫痰。但无潮热、盗汗及消瘦史,但有劳动后乏力气急史。3个月前曾咯出灰黑色石样物一块(约7X6毫米),未引起注意。
体查:体温37.4度,呼吸22次/分,脉搏84次/分,血压110/70mmHg,无痛苦表情,无发现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廓对称,心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粗,左肺有少许干鸣音;肝、脾未扪及,有轻度杵状指。
实验室检査:血常规血红蛋白13g,红细胞451万/mm2,白细胞12500/mm3,中性粒细胞81%,淋巴细胞18%,嗜酸性粒细胞1%,肝功能正常,尿常规正常。
X线胸片:两肺布满细砂粒和粗颗粒状钙化密集阴影,向肺门区逐渐密集,以左肺门为最,上野及双肋膈角区未见异常。
诊断:肺泡微石症并发感染。
经门诊抗感染及时对症处理,数日后症状消失,现健在。
二、医小儿风热咳嗽1例患者钟XX,男性,2岁,藏族,卓尼县柳林镇唐尕川人。
门诊156号,初诊1987年9月1日。患者发烧7天,流清涕、咳嗽,曾在某处注射青霉素、卡那霉素、鱼腥草、穿心莲等未效。査体温38.5度,扁桃体Ⅱ度肿大,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指纹紫暗。诊断:风热咳嗽。由主治中医师张光晶以按摩术治疗:开天门、运坎宫和阴阳气血,凉手按囟门,揉大椎、风府、风池清脑泻热,揉天突、按膻中化痰止咳,揉劳宫运八卦以调阴阳,掐十王(即十宣)、少商(双穴)放血以泻邪热,使邪有出路。是夕即安,按摩数日而愈。
三、腹痛、腹部包块并发肠梗阻1例患者孙XX,女性,17岁,以腹部包块一年余疼痛加重3天收住入院。
体査:体温37.3度,呼吸17次/分,脉搏108次/分,血压110/70mmHg,皮肤、粘膜无黄染,浅淋巴结不肿大,腹部明显隆起,下腹部可触及15X10毫米大小规则包块,中间有切迹,外观葫芦状,有压痛,无反跳痛,无妇产科疾病。
化验检査:血红蛋白11克,红细胞340万,白细胞26200/mm3,中性97%,淋巴3%。
X线检査:腹部可见肠腔积气。第二日病情急剧恶化,测血压0mmHg,脉搏240次/分,呼吸30次/分,当日下午急诊剖腹探査抢救。
手术所见:下腹部腹腔内有10X30毫米大,呈灰白色包块,表面光滑,质柔韧,下缘粘连于右髂窝,上界至左胁缘下,左右与结肠粘连,小肠未见,穿刺岀淡黄色肠腔液约10毫升,包块中间有切迹,形成二个包块状,分离切迹部分后显露出小肠,全部小肠被被膜所包成多束状包块,肠管之间粘连成团,分离全部小肠后见回盲部发紫坏死,不见阑尾,坏死回肠约8毫米,盲肠6毫米,切除坏死部分,引回盲肠断端肠壁侧吻合。
治疗及预后:手术松解粘连,彻底切除坏死组织和炎性病变,抗炎治疗加强营养,随访半年,痊愈。
四、陈旧性桡
骨骨折1例患者齐XX,男性,40岁,于1989年8月12日被砸伤前臂。经当地赤脚医生诊断为左桡骨骨折,行手法整复和夹板固定,患肢仍觉不适。于是年10月17日来就诊,经拍X线示片:左桡骨中下段横断骨折重叠错位畸形愈合。
由骨科中医师刘建礼、医士刘志辉主治,先行闭合折骨,使畸形愈合分离,然后进行闭合整复,因骨折端已有骨痂和软组织粘连,手法整复失败。于10月250,在左臂丛麻醉下切开复位,复位后上外固定器,活动患肢,直视骨折对位满意后固定,关闭切口。抗炎对症处理,口服九味接骨散。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0天嘱其带固定器功能锻炼,30天拍片复査骨折对位理想,稍向内成角,已有骨痂形成。40天取外固定器,用夹板维持固定,30天后取夹板,即恢复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