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卫生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5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卫生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642
页数: 5
页码: 614—618
摘要: 本章主要对卓尼县的卫生管理机构、医疗机构、防疫机构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卫生医疗机构 卓尼县

内容

第一节卫生管理机构
  一、县卫生局
  1955年5月19日成立卓尼县卫生科,直至1958年12月临、卓两县合并。
  1962年1月,卓尼县恢复后,在县人委下设文卫科,有科长1人,副科长2人,科员2人。
  1968年4月,卫生工作划归生产指挥部下属的民卫组管辖。
  1977年9月12日,正式成立了县卫生局至今。
  二、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52年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成立了卓尼自治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杨复兴兼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妇联、共青团组织负责人担任委员。于1954年1月选举产生了爱国卫生模范29人,先进集体9个,城关上河村定为卫生模范村。1963年3月以来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掀起了除四害、讲卫生的高潮。爱委会于“文化大革命”中自行解体。1971年2月,确定恰盖公社为县爱国卫生运动的试点。1977年4月,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县上调整了爱委会成员,主任由县委书记兼任,委员共9人,在县卫生局设办公室,首次配备了专职办公人员。1978年12月又对爱委会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1987年6月27日,县领导班子换届,对爱委会成员又进行了调整,有委员16人,办公室仍设在县卫生局,办事人员由卫生局从本系统调配,县爱委会办公室遂成为县卫生局下属的半长设单位。
  三、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
  1977年11月1日,成立卓尼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有成员11人,下设临时办公室,一配有专职人员办理日常工作。1980年8月,县委又调整了卓尼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有成员9人,办公室仍设在县卫生局。此后,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成员又历经变更至今,仍为县卫生局下属的临时机构。
  第二节医疗机构
  —、县人民医院
  1938年4月1日,卓尼设治局与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协同筹备成立了卓尼卫生院,院址设借用民房,无设备和床位。1942年5月,院址设在原“福音堂”背后(即现水电局后院),开设门诊,无设备和床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0月,正式成立卓尼藏族自治区人民卫生院,院址借用洮河林场公房,有床位10张。1954年在古城台子下(即现政府招待所)划地11.5亩,修建房屋48间,计960平方米。同年6月,人民卫生院组织了巡回医疗队赴插岗、铁坝开展宣传和防治疾病工作。1962年1月,临、卓两县分设,更名为卓尼县人民医院,设病床20张。医院内分设了住院部、门诊部、人秘股、医疗股、防疫股、妇幼保健股。同年4月,县性病防治站并入县医院,接收了房屋、药品和全部财产,充实了技术力量,开设了性病防治门诊部。1964年3月,将原性病防治门诊部的房屋全部转让给县人民政府,作为县政府招待所,性防门诊部又移入原址。自1974年后县医院的工作趋于正规,有职工27人,病床20张。1978年12月,县医院革命委员会(1968年成立)更名为卓尼县人民医院并实行院长负责制,病床增至30张。1979年扩建砖木结构住院部单面楼1幢,建筑面积252平方米。1987年5月23日,卓尼县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山洪袭击,全院受灾面积7600平方米,112间房屋浸泡在1.5米深的洪水中,倒塌房屋23间,倒塌围墙450米,部分医疗器械被洪水浸泡报废,直接经济损失达35.80万元。1988年7月6日,又造成较上年更为严重的特大洪水灾害,整个医院除一幢楼房外,土木结构的建筑物全被淹没,药品及其他财产全被洪水浸泡,直接经济损失达48.70万元。灾后省、州各兄弟单位和职工个人援助设备、器械价值达15万余元,捐资0.63万元。中央卫生部与省卫生厅联合拨款60万元,州卫生局拨款15万元,县地方财政自筹资金5万元,共计80万元,重建县医院,于1988年10月竣工,建成砖混结构门诊四层大楼一幢,建筑面积1547.37平方米,住院部两层楼一幢,建筑面积987.37平方米,并安装了水暖设备。截止1989年底,县医院有各类医疗技术人员60人,病床50张,住院部病房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传染病科。门诊部有中医、五官、内科、儿科、眼科、急诊、放射、检验、心电图、A、B超等医疗科室。
  二、区、乡卫生院、所简介
  上下迭区人民卫生所1953年3月成立,下设妇幼保健站,编制4人,负责上、下迭部地区的医疗工作。1958年12月31日,划归舟曲县。
  录竹拱坝区人民卫生所1953年3月成立,下设妇幼保健站,编制7人,负责刀告、尼巴、扎古录、完冒等乡医疗工作。1962年5月,更名为录竹地区卫生院,编制6人。1964年3月,在尼巴建立了设有简易病床的卫生院。1969年3月,成立扎古录、刀告、尼巴3乡卫生院。1989年8月160,将扎古录乡卫生院更名为麻路中心卫生院。
  新堡区人民卫生所1953年3月成立,编制4人,负责新堡、柏林、拉扎、洮砚4乡的医疗工作。1962年5月,编制增至5人。1969年3月,成立柏林、洮砚公社卫生院。1983年7月8日,将洮砚公社卫生院更名为新洮中心卫生院。
  多坝地区卫生院1962年5月成立,编制4人,负责多坝、纳浪、木耳3乡的防疫医疗工作。1969年3月,成立纳浪、木耳公社卫生院。
  北山地区卫生院1962年5月成立,编制4人,负责恰盖、康多、杓哇3乡的防疫医疗工作。1969年3月,成立恰盖、康多公社卫生院。1988年成立杓哇乡卫生院。
  洮北地区卫生院1962年5月成立,编制5人,负责阿子滩、完冒、申藏、那子卡4乡的防疫医疗工作。1963年4月,经县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洮北地区卫生院定为全县重点卫生院,编制7人。1966年,该卫生院因成绩显著,被县人委树立为全县卫生战线的红旗单位。1969年3月,成立阿子滩、完冒、申藏公社卫生院。
  洮南地区卫生院1962年5月成立,编制4人,负责卡车、大族2乡的防疫医疗工作,1969年3月,成立卡车、大族公社卫生院。
  城关镇联合诊疗所1962年5月成立,编制5人,负责城关镇和木耳乡的防疫医疗工作。1966年6月,成立城关公社卫生院,院址设在唐尕川民房中,利用接收城关镇联合诊疗所移交的财产、器械和部分药品展开工作。1978年12月16日,撤销城关公社卫生院,器械、药品、财产移交县卫生局。
  截止1989年底,全县有乡级中心卫生院2个,即新洮中心卫生院和麻路中心卫生院。乡卫生院14个,即:纳浪、大族、卡车、阿子滩、申藏、恰盖、藏巴哇、木耳、尼巴、完冒、康多、柏林和杓哇乡卫生院。
  三、洮河林业局职工医院
  洮河林业局职工医院成立于1959年10月。截止1989年底,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放射科、心电图室、中西药房、治疗室等。有医疗技术人员36人,其中: 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4人、医士5人、护师2人、护士7人、护理员7人、检验师1人、化验员1人、药剂师1人、药剂士2人、心电图技士1人。
  洮河林业局下属的车巴林场、大峪林场、卡车林场等均设有场医室,各有医护人员2〜4人,林场各工段均有保健员1人。
  四、甘南州卓尼西尼沟疗养院
  卓尼西尼沟疗养院是以收治甘南州麻风病人为主的专业性医院。于1971年底建成,共投资43万元,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4455平方米。内设有450张病床,另设有消毒站、隔离区、中心治疗区、女病区、男病区等,各病区依次相距为1〜1.5公里。至1985年,累计住院麻风病患者270余人,其中治愈90余人,时有住院病人80人。职工37人,其中医务售货员6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6人。卓尼西尼沟疗养院除收治麻风病人外,还设有普通门诊,兼治纳浪公社及邻近岷县西寨公社群众的普通疾病。
  1986年经上级批准,卓尼西尼沟疗养院撤销,疗养院所有财产、医疗器械等均上交州卫生局。1987年,建立甘南州地方病防治所(地址在合作),接替原卓尼西尼沟疗养院麻风病防治的业务指导工作。
  第三节防疫机构
  一、县卫生防疫站
  1951年春成立自治区防疫委员会,由自治区行委主任兼主任,卫生科科长兼副主任。一切疫情由防疫委员会和卫生科临时抽调人员进行防治1962年1月,县人民医院下设了防疫股,编制4人,负责全县卫生防疫工作。1971年8月,筹建县卫生防疫站,编制7人,地址设在城内旧新华书店楼下。1974年7月,成立了县卫生防疫站革命委员会,编制7人,站址设于今保健站家属院,开设了卫生、防疫、地方病防治3个专业。1978年12月,恢复了县卫生防疫站,定编制10人,下设卫生、防疫、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财务等股、室。1983年12月,站址迁往原吾杰庙(现防保站后院),编制增至17人。1984年,上级拨款18万元,在原址动工修建了三层办公大楼,建筑面积961平方米,于1986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人员编制增至26人,增设了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门诊。1987年9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卫生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站合并为县预防保健中心站,属科级事业单位,编制为35人,下设流行病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检验、门诊部、办公室等机构。
  二、县性病防治站
  1950年,中央第七防疫大队来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1952年6月,省性病第一防治队从临夏、临潭等卫生院抽调干部7人,组成省性病第二防治队(亦称省民族医疗队),于是年7月3日来卓尼工作,并筹备成立卓尼性病防治站。1953年,省卫生厅拨款30万元,自治区派员协助,在今县政府招待所地址上建成砖木结构的门诊部一幢14间,建筑面积308平方米;职工宿舍、库房等15间,建筑面积288平方米。于1956年4月成立了卓尼县皮肤性病防治站,业务受省卫生厅皮肤性病防治所管理,行政受当地政府领导。其宗旨是:以普査与防治4种性病为主,起初有医疗人员12人,后增至17人,站内设内科、外科、皮肤科、检验科、妇产科、治疗室;技术力量有医师、助产师、药剂士、护士、检验士等。1962年4月,防治站和县人民医院合并,房屋、财产、器械、药品全部移交县医院,人员大部分调离。第四节保健机构
  50年代,全区的妇幼卫生工作由自治区统一指挥,并先后在录竹、拱坝、迭部、新堡等区卫生所之下成立妇幼保健站,并配备1〜2名妇幼医生和助产士从事妇幼保健工作。1962年,县人民医院下设妇幼保健股,编制3人。1963年元月,妇幼保健股更名为妇幼保健站,隶属县医院。1975年9月18日,成立县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在旧新华书店楼上,编制4人。妇幼卫生工作的业务项目有宣传教育、改造农村旧产婆、培训新法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推广妇女“四期”保护和普査妇女病。1980年12月,站址暂迁往桥南,借用农机局公房临时办公,编制6人。1981年4月,站址迁往吾杰庙(现防保站后院),编制6人。1983年12月,站址迁往现防保站家属院,编制10人,其中医师1人,医士5人,护士3人,行政人员1人。有房屋13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占地3.6亩。主要设备有产床1台,手提高压消毒锅1个,电动吸引器1台,显微镜1架。站内设有门诊部、药房、观察室。1987年9月,妇幼保健站和县卫生防疫站合并为县预防保健中心站,内设妇幼卫生股至今。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