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藏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5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藏医药
分类号: R291.408
页数: 4
页码: 616—614
摘要: 本章主要对卓尼县的藏医、藏药、藏医医疗机构简介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藏医药 卓尼县

内容

第一节藏医
  一、藏医药在卓尼的发展
  藏医药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擦干呼图克图大圣强巴吐豆更尕加措在卓尼车巴沟贡巴寺院创建了“曼巴扎仓”。其从拉卜楞聘请著名藏医学家南杰加措,讲述《四部医典》前三部、《祖先口述》、《密诀补证》等,对采药、认药、临床实践均有详细的论述。培养出众多著名藏医,有恰盖的古合热、哲白曼干、哲白曼群、羌格洛巴曲扎;康多的强巴;申藏的宗智;沙冒的西热、曲巴;加可日的欧雪;扎古录的智巴;热吾的加参;车巴沟曼巴扎仓的桑杰加措、加来、罗巴参丹加措、旦平、次正加措、贡保吉、阿欠干木;嘎擦的次正卓玛等,为当地藏医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80年,县卫生局举办了第一期藏医药学习班,有5个公社13名学员参加,并取得了优异的考试成绩。次年1月,即成立了申藏公社斜藏沟藏医点,有藏医士宗周和杨扎塔杰主持门诊。
  1981年1月,成立了尼巴卫生院藏医门诊部和刀告卫生院藏医门诊部及完冒沙冒后藏医点。是年10月,斜藏沟藏医点合并到申藏乡卫生院,并开设藏医门诊。
  1981年5月19日,扎古录卫生院藏医门诊部正式开诊,有各类剂型藏药100余种, 均系该门诊藏医亲手采、购药后炮制、加工而成。
  1987年7月,卓尼县中医藏医医院正式开业,将扎古录卫生院藏医门诊部并入中医藏医医院,使全县推广藏医药出现了新局面。同时,甘南卫校藏医班毕业生分配和当地选送到西藏进修学习人员的逐年增多,藏医队伍随之逐年壮大,藏医药在广大藏族群众中深受欢迎,在防病治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藏医的基本理论
  以古代哲学中的“地、水、火、风”四源学说为依据,以隆、赤巴、白甘三体素学说为纲,建立了一整套的基础理论体系,用以阐述一系列医疗实践活动。其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把人体的生理、病理概括为“隆”、“赤巴”、“白甘”为中心的三因平衡学说,三者各持特能,各司其职,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共同支配和影响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常,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所以藏医把三因平衡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护理等各个方面,成为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三、藏医的诊断与治疗
  藏医对疾病的诊断强调正确的方法和方向,通常用病性、病状诊断法,但最基本的诊断手段为望诊、切诊、问诊和尿诊。切脉、望舌是藏医常用的诊法。验尿则是藏医独特的诊断方法。认为尿是反映病情之“明镜”。通过对患者尿液热时和冷时的气味、颜色、蒸气、泡沫、沉淀物、漂浮物等几个项目的观察来判断病源,有一定科学依据。临床上可往往不见病人,凭验尿和必要的问诊就可以诊断疾病,开方施药。
  藏医的治疗法则以协调寒、热,求得体内隆、赤巴、白甘的相对平衡,其手段分为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个方面。治疗方法有催吐、攻泄、利尿、清热、滋补等法。除内服药物外,还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热敷、冷敷、外敷药膏、温泉治疗或热水浴疗等方法,疗效显著。还有“以震治震”的脑震荡复位法,颅骨骨折复位法等,亦有独特疗效。藏医的外治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证明藏医外科手术亦有许多优良的传统,亟待继承和发扬。
  第二节藏药
  一、藏药的种类与剂型
  藏药主要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水火制品等种类,经精心配制而成。据帝玛尔•旦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载,藏药共分13类2294种。临床常用的藏药有四、五百种,其中大部分是青藏高原的特产,按其药用部分和形状分为珍宝、石类、土类、木本、芳香草木、全草、动物、金属8类。按其功用又分为广谱清热、清赤巴、治血分病和血分骨髓传染病、肺病、龙病、兼热病症、热性培根病、培根性龙病、龙病、黄水病及杀虫灭菌、止泻、利水、解毒、催吐、泻下、引经等18类。
  藏成药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油剂等5类10种传统剂型。
  二、藏药的采集、加工及炮制
  县境内能采集到的藏药草药约50〜60种,矿石类药物7~8种,加上其他类,共计约120种左右,其余药物从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及外地购入。
  藏药的采集及收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根茎叶宜在秋天汁干时节采集;叶枝花类宜在夏季花干之时采集;果实枝类宜在秋季果实成熟季节采集;泻药宜在叶子凋落,药性和聚在根部时采集;催吐药宜在发芽时节采集等。寒性药物应阴干或风干;热性药物要晒干或烘干,且不能被风吹、雨淋、日光曝晒、热火烘烤、烟熏等,分别保存,不能让其它气味串染。
  藏药的加工炮制与中成药的炮制法相似,有水制法、火制法及水化制法3种。火制法灰炭类药物有金、银、铜、铁等23种;水制膏汁类药物有五灵脂浸膏、黄柏膏等33种。藏药的焖煅法、流浸膏制法、蜂蜜干膏制法等比较独特,炮制用的辅料也很有特色,如多用牛奶、酸奶汁、酥油、自制土酒等。各种常用的传统剂型及药物加工在当地能够炮制应用,有洁白丸、九味石灰华散、八味沉香散等。
  1982年卓尼县藏医门诊(点)自采药物统计
  第三节藏医医疗机构简介
  一、卓尼县中医藏医医院
  甘肃省卫生厅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投资23万元,筹建卓尼县中医藏医医院,在柳林镇唐尕川村下河滩划地4.1亩为院址。基建工程从1985年5月动工至1986年11月竣工,建成钢筋混凝土3层楼1幢,平瓦房12间,共计建筑面积1141平方米。经县人民政府1986年11月8日批准,命名为“卓尼县中医藏医医院”,编制20人。医院设中医部和藏医部,中医部下设:内科、妇儿科、针灸按摩科及中药房;藏医部下设:内科、骨科及藏药房;另设放射室、化验室、藏药剂室及财务室等。于1987年7月15日正式开业。同时撤销了扎古录乡藏医门诊部和完冒、木耳两乡卫生院中药房,将其药品和器械全部并入县中医藏医医院。1988年开办了住院部,设病床10张,并购置了50毫安X光机、胆结石治疗仪、手术床、产床、高压消毒锅、藏药加工粉碎机、制丸机、救护车等医疗设施,现已初具规模,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在临潭县城关镇和卓尼县桥南开设了藏医门诊部。二、麻路卫生院藏医门诊部
  1981年5月成立,有藏医士3人,均为内科藏医士。内设科室有:藏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放射室、治疗室。有医务人员9人,建筑面积507平方米,医疗设备有X光机1台,手术床1台。1987年7月,藏医门诊部撤销,其药品和器械全部并入县中藏医院。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