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线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有线广播
分类号: TN933
页数: 2
页码: 606—607
摘要: 卓尼有史以来架设第一条广播单线的时间是1953年9月。是年6月,省广播局给工委广播室配发了一台25W的广播扩大机和一台小发电机,并下拨经费5000元,在县城架设单线一条,长2.3杆公里;安装8欧姆15W高音喇叭4个,每天中午转播省台新闻节目30分钟,并担负工委和区人委的部分通知、宣传工作,持续至1956年。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新闻广播 有线广播

内容

卓尼有史以来架设第一条广播单线的时间是1953年9月。是年6月,省广播局给工委广播室配发了一台25W的广播扩大机和一台小发电机,并下拨经费5000元,在县城架设单线一条,长2.3杆公里;安装8欧姆15W高音喇叭4个,每天中午转播省台新闻节目30分钟,并担负工委和区人委的部分通知、宣传工作,持续至1956年。
  1956年3月,县广播站成立后,购置了一台0.05千瓦的广播扩大机和1千瓦的发电机,架设了县城到卡车的广播线路,全长55杆公里,串通了柳林、大族、卡车三区乡沿河的十个村庄,并为400余户农牧民安装了小喇叭。县站每天早、午、晚三次转播中央和省台的广播节目共90分钟。发展业余通讯员140人,不定期地开办自办节目。
  1956年底到1957年初,卓尼县录竹、新堡、洮南、洸北、柳林五个区的多数乡村利用县乡农村电话线路传输广播信号,与此同时,还在这五个区架设了区到乡、乡到村之间的广播线路100余杆公里,入户喇叭达2000多只,使全县40%的区、乡通了广播。
  1958年,甘南部分地区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卓尼为重灾区,广播线路被破坏,刚刚兴起的农村广播事业又受到挫折。
  1961年,县上仅在文化馆下设广播室。仅有一人负责县城的广播工作,并兼全县有线、无线收音器械的修理。每天早、午、晚三次转播中央及省台的新闻节目,时间仍为90分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1969年。在此期间,农村的有线广播及县站的自办节目均处于停顿。
  1969年4月,县广播站恢复后,每天除两次转播节目外,并不定期地开办了学习节目和卓尼县新闻宣传节目,又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在纳浪、扎古录、柏林、刀告、尼巴5公社成立了广播放大站,吸收了5名亦工亦农广播员,每天三次转播新闻等广播节目。
  1971一1972年间,在木耳、卡车、大族、申藏、阿子滩、完冒、恰盖、新堡、洮砚等10个公社成立了广播放大站,分别招收亦工亦农广播员10名。县广播站架设了县城到卡车、大族、木耳3公社的广播线路约50余杆公里,使全县的入户喇叭增加到6845只,占当时全县总户数的45%,逐步形成了以县站为中心、基层各放大站为广播信号传输、扩放点的农村有线广播网。发展到1977年时,县广播站正式设有广播机房、播音室,拥有430型收讯机2台,2X270W广播扩大机1台,从事有线广播的专业职工8名,亦工亦农机线员19名。全县的广播通播率达96.3%,入户喇叭占全县总户数的56.9%,创历史最高水平。
  自1980年后,随着生产体制的改革,各级乡村组织放松了对有线广播的管理保护,杆倒线断情况不断发生,农村有线广播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到1981年底,除沿洮河两岸的部分公社外,其余交通偏僻的尼巴、刀告、洮砚、新堡、恰盖、阿子滩、申藏、完冒等10个公社的农村有线广播已彻底处于瘫痪状态。是年,全县已入户喇叭减少2563只,广播入户率下降到20.1%。
  县广播站于1981年5月1日开办了以《卓尼新闻》为主的自办节目,每次10分钟,每日两次。同年,州、县广播局筹集经费1.2万元,重点整修纳浪、新堡、木耳、大族4个公社的农村广播网和县城到纳浪、大族的两条广播专线,使这4个公社的农村广播网很快恢复,尤其是纳浪全公社的6个大队,30个生产队全通了广播。喇叭入户率为94%。通过整修恢复,是年全县通播率又回升到38%,喇叭入户率也回升到25%,县站的自办节目时间每次延长为15分钟。节目内容有《本县新闻》、《服务》、《文艺》等固定节目,还开办了《法制宣传加《计划生育》等专题节目。
  1983一1984期间,分别辞退了10名亦工亦农机线员,保留了13名。是年,县站的播音时间更改为每天三次,共345分钟。其中早上95分钟,中午65分钟,晚上185分钟。转播中央台节目60分钟,省台节目135分钟,转播州台藏语节目50分钟,自办节目75分钟,自办节目中文字节目50分钟,文艺节目25分钟,有《每周一歌》、《地方戏曲》、《文艺》等。这些文艺节目大多是本站记者自采自录业余剧团、文工队等单位的演出节目,还采编了一些民间艺人、民歌手的说唱、地方民歌节目。
  1985年4月在省、州广播电视部门的支持下,在县城的朱圉山开通了发射功率为50瓦的无线调频广播台,并架设了高75米的信号发射铁塔,开创了卓尼的广播事业从有线到无线的先例。
  截止1987年底,县站有0.84瓦的收转录放仪器设备,有转播机9台,扩音机3台,录音机3台,收录两用机4台。各乡放大站有扩音机15台,共3.55千瓦。
  县城到各乡广播线路43.5杆公里,乡到村广播线路219.3杆公里。全县通广播的乡12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170个,喇叭总数为3402只,通播率34%,喇叭入户率25%,个人所有收录音机20710台。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