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新闻广播
分类号: G22
页数: 5
页码: 606—610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新闻广播业的发展,介绍了卓尼县的有线广播、通讯队伍建设和电视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文化艺术志 新闻广播

内容

第一节有线广播
  卓尼有史以来架设第一条广播单线的时间是1953年9月。是年6月,省广播局给工委广播室配发了一台25W的广播扩大机和一台小发电机,并下拨经费5000元,在县城架设单线一条,长2.3杆公里;安装8欧姆15W高音喇叭4个,每天中午转播省台新闻节目30分钟,并担负工委和区人委的部分通知、宣传工作,持续至1956年。
  1956年3月,县广播站成立后,购置了一台0.05千瓦的广播扩大机和1千瓦的发电机,架设了县城到卡车的广播线路,全长55杆公里,串通了柳林、大族、卡车三区乡沿河的十个村庄,并为400余户农牧民安装了小喇叭。县站每天早、午、晚三次转播中央和省台的广播节目共90分钟。发展业余通讯员140人,不定期地开办自办节目。
  1956年底到1957年初,卓尼县录竹、新堡、洮南、洸北、柳林五个区的多数乡村利用县乡农村电话线路传输广播信号,与此同时,还在这五个区架设了区到乡、乡到村之间的广播线路100余杆公里,入户喇叭达2000多只,使全县40%的区、乡通了广播。
  1958年,甘南部分地区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卓尼为重灾区,广播线路被破坏,刚刚兴起的农村广播事业又受到挫折。
  1961年,县上仅在文化馆下设广播室。仅有一人负责县城的广播工作,并兼全县有线、无线收音器械的修理。每天早、午、晚三次转播中央及省台的新闻节目,时间仍为90分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1969年。在此期间,农村的有线广播及县站的自办节目均处于停顿。
  1969年4月,县广播站恢复后,每天除两次转播节目外,并不定期地开办了学习节目和卓尼县新闻宣传节目,又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在纳浪、扎古录、柏林、刀告、尼巴5公社成立了广播放大站,吸收了5名亦工亦农广播员,每天三次转播新闻等广播节目。
  1971一1972年间,在木耳、卡车、大族、申藏、阿子滩、完冒、恰盖、新堡、洮砚等10个公社成立了广播放大站,分别招收亦工亦农广播员10名。县广播站架设了县城到卡车、大族、木耳3公社的广播线路约50余杆公里,使全县的入户喇叭增加到6845只,占当时全县总户数的45%,逐步形成了以县站为中心、基层各放大站为广播信号传输、扩放点的农村有线广播网。发展到1977年时,县广播站正式设有广播机房、播音室,拥有430型收讯机2台,2X270W广播扩大机1台,从事有线广播的专业职工8名,亦工亦农机线员19名。全县的广播通播率达96.3%,入户喇叭占全县总户数的56.9%,创历史最高水平。
  自1980年后,随着生产体制的改革,各级乡村组织放松了对有线广播的管理保护,杆倒线断情况不断发生,农村有线广播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到1981年底,除沿洮河两岸的部分公社外,其余交通偏僻的尼巴、刀告、洮砚、新堡、恰盖、阿子滩、申藏、完冒等10个公社的农村有线广播已彻底处于瘫痪状态。是年,全县已入户喇叭减少2563只,广播入户率下降到20.1%。
  县广播站于1981年5月1日开办了以《卓尼新闻》为主的自办节目,每次10分钟,每日两次。同年,州、县广播局筹集经费1.2万元,重点整修纳浪、新堡、木耳、大族4个公社的农村广播网和县城到纳浪、大族的两条广播专线,使这4个公社的农村广播网很快恢复,尤其是纳浪全公社的6个大队,30个生产队全通了广播。喇叭入户率为94%。通过整修恢复,是年全县通播率又回升到38%,喇叭入户率也回升到25%,县站的自办节目时间每次延长为15分钟。节目内容有《本县新闻》、《服务》、《文艺》等固定节目,还开办了《法制宣传加《计划生育》等专题节目。
  1983一1984期间,分别辞退了10名亦工亦农机线员,保留了13名。是年,县站的播音时间更改为每天三次,共345分钟。其中早上95分钟,中午65分钟,晚上185分钟。转播中央台节目60分钟,省台节目135分钟,转播州台藏语节目50分钟,自办节目75分钟,自办节目中文字节目50分钟,文艺节目25分钟,有《每周一歌》、《地方戏曲》、《文艺》等。这些文艺节目大多是本站记者自采自录业余剧团、文工队等单位的演出节目,还采编了一些民间艺人、民歌手的说唱、地方民歌节目。
  1985年4月在省、州广播电视部门的支持下,在县城的朱圉山开通了发射功率为50瓦的无线调频广播台,并架设了高75米的信号发射铁塔,开创了卓尼的广播事业从有线到无线的先例。
  截止1987年底,县站有0.84瓦的收转录放仪器设备,有转播机9台,扩音机3台,录音机3台,收录两用机4台。各乡放大站有扩音机15台,共3.55千瓦。
  县城到各乡广播线路43.5杆公里,乡到村广播线路219.3杆公里。全县通广播的乡12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170个,喇叭总数为3402只,通播率34%,喇叭入户率25%,个人所有收录音机20710台。
  第二节通讯队伍建设
  县广播站自1956年开办自办节目起,就重视了对通讯员队伍的培养发展,是年即发展通讯员140名,共写稿300余篇,其中有190篇被采用。1969年4月,县广播站恢复了自办节目,抽出了1名同志担任专职编辑,特邀聘请了40名通讯员。同年9月,派编辑参加了全州农村有线广播培训班。1975年,派职工8人到州委党校参加全州广播技术培训班,为自办节目培养了部分采编骨干。
  自1981年起,由于自办节目时间的延长,容稿量猛增,县站除加强通讯队伍的建设外,还聘用通讯员60名。全县播出稿件384篇,其中115件是自采自编的。1982年以后,县站加强了编播组的力量,增加编辑、记者各2人,一方面提高自身的采编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与通讯员的联系,从而保证了稿源,充实了自办节目。仅1982年全年播出稿件507篇,是1981年的1.6倍。1982年底,又于县站内成立通讯组,主要任务除保证本站的稿件外,还给《甘南报》、州电台投稿,建立起了143人的通讯员队伍。仅1981,1982两年间,就有154篇稿件被州级报刊、电台采用。
  1982年4月,由县委宣传部、县广播事业局联合举办了为期30天的全县通讯员学习班,培训了骨干通讯员45人。培训期间,特邀《甘肃日报》、《甘南报》、甘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讲授课程。
  1983年,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受到全省的表彰奖励。部分新闻作品曾在省、州比赛中获奖。
  截止1987年底,县广播站编播组有记者2人,编辑2人,骨干通讯员60人,年收稿件380篇,基本能满足本站的自办节目用稿。
  通讯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不仅为卓尼的新闻广播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对甘南、甚至甘肃的新闻广播事业也做出了成绩。自1987年至1990年3年中,卓尼就有23人次作为《甘南报》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部分新闻稿件也相应获得各种奖励。
  卓尼县历年优秀广播节目、稿件获奖情况一览表卓尼县广播站1981〜1986通讯员来稿用稿统计表单位:人、篇
  第三节电视
  卓尼县电视业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并发展的。1979年8月,县上自筹测试差转资金2.5万元,州局派岀两名技术员与县站的数名职工身背发电机、电视接收机及接收天线等仪器,爬山越岭,最后终于在县城东北部的朱圉山顶找到了比较稳定的信号源。并确定台址坐标为东经103°31′,北纬34。36′。收省台大尖山发射的八频道信号,图像33分贝,伴音27分贝。在州县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卓尼第一座10瓦小功率电视差转台于1979年11月20日在朱圉山开机试播,并于1980年1月15日举行了开机典礼。该台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差转台,覆盖面积5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为1.2万人。1980年开机时间为1200小时。1982年4月,县政府与洮河林业局筹资4.9万元,购置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50瓦彩色差转机一台,架设了高32米的发射铁塔,于1982年12月11日安装完毕并开通使用,发射效果良好。图像为66.1分贝,伴音61分贝,覆盖面积83.73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2.15万人,平均年开播1200小时。1985年4月由县广播电视局设计,西尼沟疗养院投资,建成了功率0.001千瓦的电视差转台,覆盖疗养院和土桥子村,受益800余人。同年10月,由县政府、州广播电视局、车巴林场、扎古录乡所属各单位共同集资2万元,在车巴沟口洮河对岸的峪谷儿山建成了50瓦电视差转台,差转岷县东山11频道省台节目。覆盖扎古录、大族、卡车三个乡的部分村庄,覆盖面积67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4000人。
  1986年11月,在洮河林业局的支持下,县上筹资5万元,在县广播电视大楼顶架设6米圆形天线。从此在县境开通了接收电视卫星信号的地面接收站,覆盖县城5平方公里范围,受益人口2.5万人。1987年,又在完冒、康多、杓哇、洮砚、柏林等乡分别建成总功率为50瓦的差转台。基本上解决了县境边远山区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1988年10月,又建成藏巴哇、恰盖两乡总功率20瓦的三米地面接收站两处,县广播站建成功率为50瓦的卫星地面接收站,转播中央二套节目。
  截止1990年底,全县除大族、卡车、纳浪、申藏等乡分别距卓尼、临潭等县城较近而未建台外,其余乡镇均建有差转台或接收站,电视覆盖面积为2059.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直接可受益人口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全县共拥有黑白、彩色电视机2294台,平均每百人2. 63台。
  卓尼县电视卫星地面站、差转台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