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美术摄影书法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美术摄影书法创作
分类号: J124
页数: 4
页码: 603—606
摘要: 美术事业在卓尼发展较缓慢,历史上除极个别的僧侣画家外,知名度较高者不见经传。摄影在清光绪年间就在此地出现,当时的土司杨积庆就拥有一架法国造120照相机。美国人洛克在卓尼考察时,就摄下了许多有关卓尼的镜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尼县城开始有了第一家照相馆。卓尼书法历史不见经传,但从原遗留的历代碑文和摩崖中,王、赵、颜、柳、苏,各体俱全,功力遒劲,入木三分。
关键词: 文化艺术 文艺创作 美术摄影书法

内容

一、美术
  美术事业在卓尼发展较缓慢,历史上除极个别的僧侣画家外,知名度较高者不见经传。近年发现有人珍藏十八任土司杨作霖于清光绪十三年绘制的一副中堂条幅,上画山水花鸟,据行家评价,技法纯熟,功力较深。证明杨作霖就是当时的书画家。又有仁钦华宗土司夫人,长于刺绣佛像,很著名。可见那时的土司对美术的崇尚。民国时杨生华在兰州举办过个人书画展,现年过八十,仍在作画,长于花鸟。那时的美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匠行业流行,真正作为一门神圣的艺术去研究、学习的人在此地为数极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在中小学中开设了美术课。县文化馆也作为活动中心,主持展岀各种美术作品,开办街道橱窗,培训业余美术爱好者,一时涌现出了许多美术人才。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先后有陈秉衡(即阿丁)、周应文、冯学俊、郝平等中青年画家。在文化系统中,有孙兆元、李天文、杨生春、康德元等中青年画家。他们擅长油画、水粉、中国画等,作品已取得相当成就,尤其是多年在卓尼任教、后在文化馆工作的陈秉衡,更是诗、书、画兼善,对卓尼县美术事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二、摄影
  摄影在清光绪年间就在此地出现,当时的土司杨积庆就拥有一架法国造120照相机。美国人洛克在卓尼考察时,就摄下了许多有关卓尼的镜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尼县城开始有了第一家照相馆。70年代初,卓尼的摄影艺术开始发展起来,从新闻摄影发展到艺术摄影。涌现出了李生荣、梁积德、陈元光、祁殿臣、李永祥、洪渊、张秀山、达拉塔等一大批中青年摄影骨干队伍。全县从74年到90年的16年中,先后举办摄影展览三次,展出摄影作品约300余幅,有些作品还被州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现全县机关、个人共拥有照相机300余架,摄影爱好者近40人。
  三、书法
  卓尼书法历史不见经传,但从原遗留的历代碑文和摩崖中,王、赵、颜、柳、苏,各体俱全,功力遒劲,入木三分。原卡车乡安步族村对面台地上的李将军唐碑,正面为唐人所书,碑阴为元人题记,下为宋人所刻,各具时代特征。民国时期的郝应隆、牛映斗、郝贵、来焕章、马全仁等为卓尼书界名家。新中国成立后仍健在者如张志平、吴国屏等人亦有一定书法造诣,后皆从事农业生产,不动笔墨。唯寺台子的郝镇常服务于社会,其功力扎实,在卓尼书法界有较高的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法艺术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书法爱好者,曾在卓尼工作20余年的陈秉衡(阿丁)对卓尼书法人才的培育成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分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在省内外参展,且屡见于报刊;卓尼籍老干部杨生华的书法作品,在省内也大有名气。另有陆聚贤、陈世昌、张光明、郝镇、郝炜、陈元光、闫廷勋等一批中老年书法爱好者,在卓尼书法界较有名气。
  历年美术摄彩书法雕刻作品发表荻奖一览表续表一
  文学艺术界卓尼籍各学会、协会会员名册表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