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音乐舞蹈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音乐舞蹈创作
分类号: J645
页数: 4
页码: 600—603
摘要: 音乐舞蹈创作的高潮自1975年为始,全州、全县性的文艺调演、汇演风气大盛。业余、专业的创作节目得到普遍重视,更激发了各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带有地方泥土风味的歌舞节目登上舞台。情绪舞逐渐发展到情节舞、独舞、双人舞、小舞剧、中、大型舞剧等。伴奏音乐的创作也由大齐奏形式转入和声配器多声部并存的立体型方面发展。从1975年为始,到1986年的10年,是卓尼音乐舞蹈创作的鼎盛时期。期间,全州举行业余文艺调演3次,专业文艺会演2次,民间文艺调演1次,中小学文艺调演1次全县各乡镇文艺调演4次,全县中小学文艺调演3次,县城中小学调演2次,群众文艺会演2次。十年中,各类型的调演、会演次数高达18次,年平均2次。要求大多数节目为自己创作。加上县文工队的日常演出创作等,10年共创作出文艺节目500多个。其中:舞剧2部、小舞剧5个,独、合唱歌曲60多首,情节舞蹈80多个,情绪舞蹈100多个,快板、相声、三句半、表演唱、活报剧等200余个。其中仅获得州以上各级奖励的作品就有50余个。卓尼籍音乐工作者杨飞与别人合作的大型舞剧《塞•顿月顿珠》曾赴京演岀,获得文艺界极高的评价。曾在县宣传队和文工队从事音乐创作的祁殿臣、李宏才等人,创作作品几乎包揽了所在文艺团队的全部演出节目,很多作品在州级以上的调、汇演中获得奖励。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文艺创作 音乐舞蹈

内容

一、音乐舞蹈创作
  音乐舞蹈创作的高潮自1975年为始,全州、全县性的文艺调演、汇演风气大盛。业余、专业的创作节目得到普遍重视,更激发了各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带有地方泥土风味的歌舞节目登上舞台。情绪舞逐渐发展到情节舞、独舞、双人舞、小舞剧、中、大型舞剧等。伴奏音乐的创作也由大齐奏形式转入和声配器多声部并存的立体型方面发展。从1975年为始,到1986年的10年,是卓尼音乐舞蹈创作的鼎盛时期。期间,全州举行业余文艺调演3次,专业文艺会演2次,民间文艺调演1次,中小学文艺调演1次全县各乡镇文艺调演4次,全县中小学文艺调演3次,县城中小学调演2次,群众文艺会演2次。十年中,各类型的调演、会演次数高达18次,年平均2次。要求大多数节目为自己创作。加上县文工队的日常演出创作等,10年共创作出文艺节目500多个。其中:舞剧2部、小舞剧5个,独、合唱歌曲60多首,情节舞蹈80多个,情绪舞蹈100多个,快板、相声、三句半、表演唱、活报剧等200余个。其中仅获得州以上各级奖励的作品就有50余个。卓尼籍音乐工作者杨飞与别人合作的大型舞剧《塞•顿月顿珠》曾赴京演岀,获得文艺界极高的评价。曾在县宣传队和文工队从事音乐创作的祁殿臣、李宏才等人,创作作品几乎包揽了所在文艺团队的全部演出节目,很多作品在州级以上的调、汇演中获得奖励。
  二、民间文艺遗产的发掘整理
  自1985年起,县上重视了对民族文艺遗产的挖掘工作。祁殿臣、梁积德、杨建国等人辛勤劳动,日夜奋斗4个多月,终于完成了120余首藏、汉、土族各类民歌的录音、拍照、记谱译词等工作,又由主编祁殿臣撰写了概况及各类民歌释文10余篇,于1986年7月完成了《中国民歌集成•卓尼县卷》并油印成册。1986年8月参加了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文艺学科规划领导小组举办的五省区藏族音乐编辑工作会议,县卷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和表彰,大会还给县卷主编颁发了荣誉证书。卓尼民歌县卷中的各类民歌被收入省州卷80余首。三、历次文艺调、汇演活动及外地大型文艺团体来卓尼交流演出
  1953年中央访问团来卓尼演岀。
  1951-1953年连续三年,陕西“红盛社”秦腔草台班子来卓尼为六月会演出。
  1956年,国务院派三边访问团来卓尼演出。
  1953年兰州市秦剧团来卓尼演出。
  1954年山西省马戏团来卓尼演出。
  1958年初,河南省豫剧二团曾来卓尼演岀。
  1958年9月,甘南州歌舞团来卓尼巡回演岀。
  1958年10月,全州举行首次民间歌舞调演,卓尼代表队参加,主要节目有新堡的巴郎鼓舞,洮砚的花儿,河边的阿迦等。(未评奖)
  1958一1959年,中央及全国各省市的大多数文艺团体都来甘为引洮工程工地慰问演出,位于工程沿线的新堡(今藏巴哇)、洮砚等地群众曾一饱眼福。
  1963年,甘谷秦剧团来卓尼演出《江姐》、《南海长城》等十余出现代剧,场场爆满, 颇受好评。
  1964年10月,甘南州秦剧团来卓尼巡回演出。
  1965年10月,在县礼堂举行县城中小学庆祝国庆文艺汇演。
  1969年,洮河林业局成立第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上演样板戏选段和自创文艺节目,在县城及广大林区演出达5年之久。
  1972年,甘南州举行第二次业余文艺调演,卓尼组织代表队参加。
  1974年7月,甘南州秦剧团,以演出秦剧现代戏,移植样板戏为主,在卓尼县城并所属各乡镇巡回演出,历时3个月。
  1974年10月,甘肃省杂技团来卓尼县城和卡车、扎古录等地演岀。
  1975年10月,甘南州举行第三次业余文艺调演,卓尼县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
  1976年5月,甘南州举行第四次业余文艺调演,卓尼县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二名。
  1979年6月,全县举行县城中小学文艺汇演,柳林小学荣获团体第一名。
  1982年,甘南州歌舞团来卓尼演岀。
  1983年7月,省秦二团来卓尼为六月会演出。
  1983年8月,西藏藏戏团来卓尼进行访问演出。
  1983年9月,碌曲县文工队来卓尼演出。
  1984年5月,全州专业文艺调演,卓尼文工队参加,有9个节目获奖。
  1984年6月,卓尼县文工队曾赴漳县、岷县、陇西、临洮、夏河、合作、临潭等地巡回演出。
  1984年6月,武都“五一”秦剧团来卓尼演出。
  1984年10月,县文工队曾赴武都、迭部、舟曲等地演出。
  1986年6月,县文工队与州歌舞团合排的大型舞剧《塞•顿月顿珠》来卓尼汇报演出。1987年6月,州秦剧团来卓尼巡回演出。
  1989年,以卓尼一中为主的代表队参加了全州中等学校文艺汇演,由祁殿臣(词曲)、•刘翠玲(编舞)创作的藏族舞蹈《踩青姑娘》荣获二等创作、演出奖。
  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很多县级文艺演岀团体来卓尼演岀,有山东X地杂技团,河南杂技团、安徽X地驯兽团、岷县秦剧团、武山县秦剧团、临潭县秦剧团、临洮县秦剧团、榆中县秦剧团等。
  历年创作文艺节目获奖作品一览表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