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学创作
分类号: I04
页数: 5
页码: 596—600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文学创作,介绍了卓尼县的文艺创作团社和文学创作队伍等内容。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文艺创作 文学创作

内容

一、文艺创作团社
  《新卓尼》1949年底,由自治区工委支持创办了油印刊物《新卓尼》,是集新闻、简报、文艺创作为一身的综合性刊物。版面为8开4版,稿件来源除转载一些中央、省级的重要新闻外,相当篇幅用来刊登本地稿件。稿件体裁多样,有新闻通讯、小说散文、诗歌快板等。作者均为卓尼工作的干部、工人和学生。1956年停刊,办报人员调广播室编辑广播自办节目。
  《砂砾社》1962年初,由小学教师陈秉衡等7人创办文学团社《砂砾社》,并不定期出版油印刊物。作品以诗歌、杂文为主,以短小精悍见长,力求体现其“砂砾”精神。后来,体裁扩大到小说、散文、故事传说等。遂用“砂砾”的共同笔名向报刊投稿,先后发表诗与杂文、随笔等10余篇(首),刊物办至11期,县上开始对主要人员进行审査 (审査单位有公安局、组织部、宣传部、内清办公室)。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批判,被迫解体。创办人员受到“革命群众”的无情打击,州上点名批判,县上组织全县人民集会声讨,成为自治州内的一大冤案。直至1978年后才得平反昭雪。
  《诗歌爱好者》诗社1981年由县二中教师主办。为油印诗刊,共出六期,1983年停刊。
  《桃林》创办于1986年初,由原县二中教师倡办,所出油印刊物《桃林》三期,容稿50余篇(首),有小说、散文、诗歌等。1988年停刊。
  《柳林文学社》1988年由李德全等人创办,所岀油印文学刊物《柳林》共六期,历时三年,共纳稿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一百余篇(首),其中刊载作品二十余篇(首)被《甘南报》、《格桑花》等报刊选登。
  二、文学创作队伍
  全县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始终坚持了业余创作为主的道路。县上无文联组织,仅在1982一1984年间成立过一个隶属于县文化馆的创作组,历时不久即名存实亡。现今的文学创作队伍,大多是身居各职,在卓尼或外地从事其它工作,业余进行文学创作的。如在中央民研所的卓尼籍学者安世信等;在民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师专等单位工作的杨士宏、杨复等人;在州文联、报刊编辑部及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的丁玉萍、贾东锋、罗乐、贡保旺杰、王学纯、李荣、赵永昌、景丹珠等人;在县内工作的李德全、祁殿臣、唐毅、张晓明、石文才等人。还有曾在卓尼长期工作时,在文学创作方面获得过较大成就的阿丁、李城等人。以上人员构成了卓尼文学创作队伍的基本阵容。其中许多人已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已分别在全国、全省及全州小有名气。许多作品曾荣获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奖励表彰。更值得称道的是青年女诗人丁玉萍,硕果累累,她的诗集《日影、星星》、《她们的抒情诗》已于1982年、1990年分别由香港文艺岀版社和福建出版社岀版。部分篇选入《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集。卓尼籍作者主要文学作品发表获奖情况一览表续表一
  卓尼籍作者主要社会科学类著作及文章发表情况一览表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