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艺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艺创作
分类号: J04
页数: 11
页码: 596—606
摘要: 卓尼虽有丰富的民间文艺遗产,但历来文化落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才蓬勃发展起来,文艺创作的业余和专业队伍也日益成长壮大。国家在各大专院校为卓尼培养输送了大批的文学艺术骨干,他们在卓尼这块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为繁荣卓尼的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文化艺术志 文艺创作

内容

卓尼虽有丰富的民间文艺遗产,但历来文化落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才蓬勃发展起来,文艺创作的业余和专业队伍也日益成长壮大。国家在各大专院校为卓尼培养输送了大批的文学艺术骨干,他们在卓尼这块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为繁荣卓尼的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第一节文学创作
  一、文艺创作团社
  《新卓尼》1949年底,由自治区工委支持创办了油印刊物《新卓尼》,是集新闻、简报、文艺创作为一身的综合性刊物。版面为8开4版,稿件来源除转载一些中央、省级的重要新闻外,相当篇幅用来刊登本地稿件。稿件体裁多样,有新闻通讯、小说散文、诗歌快板等。作者均为卓尼工作的干部、工人和学生。1956年停刊,办报人员调广播室编辑广播自办节目。
  《砂砾社》1962年初,由小学教师陈秉衡等7人创办文学团社《砂砾社》,并不定期出版油印刊物。作品以诗歌、杂文为主,以短小精悍见长,力求体现其“砂砾”精神。后来,体裁扩大到小说、散文、故事传说等。遂用“砂砾”的共同笔名向报刊投稿,先后发表诗与杂文、随笔等10余篇(首),刊物办至11期,县上开始对主要人员进行审査 (审査单位有公安局、组织部、宣传部、内清办公室)。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批判,被迫解体。创办人员受到“革命群众”的无情打击,州上点名批判,县上组织全县人民集会声讨,成为自治州内的一大冤案。直至1978年后才得平反昭雪。
  《诗歌爱好者》诗社1981年由县二中教师主办。为油印诗刊,共出六期,1983年停刊。
  《桃林》创办于1986年初,由原县二中教师倡办,所出油印刊物《桃林》三期,容稿50余篇(首),有小说、散文、诗歌等。1988年停刊。
  《柳林文学社》1988年由李德全等人创办,所岀油印文学刊物《柳林》共六期,历时三年,共纳稿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一百余篇(首),其中刊载作品二十余篇(首)被《甘南报》、《格桑花》等报刊选登。
  二、文学创作队伍
  全县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始终坚持了业余创作为主的道路。县上无文联组织,仅在1982一1984年间成立过一个隶属于县文化馆的创作组,历时不久即名存实亡。现今的文学创作队伍,大多是身居各职,在卓尼或外地从事其它工作,业余进行文学创作的。如在中央民研所的卓尼籍学者安世信等;在民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师专等单位工作的杨士宏、杨复等人;在州文联、报刊编辑部及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的丁玉萍、贾东锋、罗乐、贡保旺杰、王学纯、李荣、赵永昌、景丹珠等人;在县内工作的李德全、祁殿臣、唐毅、张晓明、石文才等人。还有曾在卓尼长期工作时,在文学创作方面获得过较大成就的阿丁、李城等人。以上人员构成了卓尼文学创作队伍的基本阵容。其中许多人已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已分别在全国、全省及全州小有名气。许多作品曾荣获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奖励表彰。更值得称道的是青年女诗人丁玉萍,硕果累累,她的诗集《日影、星星》、《她们的抒情诗》已于1982年、1990年分别由香港文艺岀版社和福建出版社岀版。部分篇选入《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集。卓尼籍作者主要文学作品发表获奖情况一览表续表一
  卓尼籍作者主要社会科学类著作及文章发表情况一览表续表一
  第二节音乐舞蹈创作
  一、音乐舞蹈创作
  音乐舞蹈创作的高潮自1975年为始,全州、全县性的文艺调演、汇演风气大盛。业余、专业的创作节目得到普遍重视,更激发了各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带有地方泥土风味的歌舞节目登上舞台。情绪舞逐渐发展到情节舞、独舞、双人舞、小舞剧、中、大型舞剧等。伴奏音乐的创作也由大齐奏形式转入和声配器多声部并存的立体型方面发展。从1975年为始,到1986年的10年,是卓尼音乐舞蹈创作的鼎盛时期。期间,全州举行业余文艺调演3次,专业文艺会演2次,民间文艺调演1次,中小学文艺调演1次全县各乡镇文艺调演4次,全县中小学文艺调演3次,县城中小学调演2次,群众文艺会演2次。十年中,各类型的调演、会演次数高达18次,年平均2次。要求大多数节目为自己创作。加上县文工队的日常演出创作等,10年共创作出文艺节目500多个。其中:舞剧2部、小舞剧5个,独、合唱歌曲60多首,情节舞蹈80多个,情绪舞蹈100多个,快板、相声、三句半、表演唱、活报剧等200余个。其中仅获得州以上各级奖励的作品就有50余个。卓尼籍音乐工作者杨飞与别人合作的大型舞剧《塞•顿月顿珠》曾赴京演岀,获得文艺界极高的评价。曾在县宣传队和文工队从事音乐创作的祁殿臣、李宏才等人,创作作品几乎包揽了所在文艺团队的全部演出节目,很多作品在州级以上的调、汇演中获得奖励。
  二、民间文艺遗产的发掘整理
  自1985年起,县上重视了对民族文艺遗产的挖掘工作。祁殿臣、梁积德、杨建国等人辛勤劳动,日夜奋斗4个多月,终于完成了120余首藏、汉、土族各类民歌的录音、拍照、记谱译词等工作,又由主编祁殿臣撰写了概况及各类民歌释文10余篇,于1986年7月完成了《中国民歌集成•卓尼县卷》并油印成册。1986年8月参加了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文艺学科规划领导小组举办的五省区藏族音乐编辑工作会议,县卷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和表彰,大会还给县卷主编颁发了荣誉证书。卓尼民歌县卷中的各类民歌被收入省州卷80余首。三、历次文艺调、汇演活动及外地大型文艺团体来卓尼交流演出
  1953年中央访问团来卓尼演岀。
  1951-1953年连续三年,陕西“红盛社”秦腔草台班子来卓尼为六月会演出。
  1956年,国务院派三边访问团来卓尼演出。
  1953年兰州市秦剧团来卓尼演出。
  1954年山西省马戏团来卓尼演出。
  1958年初,河南省豫剧二团曾来卓尼演岀。
  1958年9月,甘南州歌舞团来卓尼巡回演岀。
  1958年10月,全州举行首次民间歌舞调演,卓尼代表队参加,主要节目有新堡的巴郎鼓舞,洮砚的花儿,河边的阿迦等。(未评奖)
  1958-1959年,中央及全国各省市的大多数文艺团体都来甘为引洮工程工地慰问演出,位于工程沿线的新堡(今藏巴哇)、洮砚等地群众曾一饱眼福。
  1963年,甘谷秦剧团来卓尼演出《江姐》、《南海长城》等十余出现代剧,场场爆满, 颇受好评。
  1964年10月,甘南州秦剧团来卓尼巡回演出。
  1965年10月,在县礼堂举行县城中小学庆祝国庆文艺汇演。
  1969年,洮河林业局成立第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上演样板戏选段和自创文艺节目,在县城及广大林区演出达5年之久。
  1972年,甘南州举行第二次业余文艺调演,卓尼组织代表队参加。
  1974年7月,甘南州秦剧团,以演出秦剧现代戏,移植样板戏为主,在卓尼县城并所属各乡镇巡回演出,历时3个月。
  1974年10月,甘肃省杂技团来卓尼县城和卡车、扎古录等地演岀。
  1975年10月,甘南州举行第三次业余文艺调演,卓尼县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
  1976年5月,甘南州举行第四次业余文艺调演,卓尼县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二名。
  1979年6月,全县举行县城中小学文艺汇演,柳林小学荣获团体第一名。
  1982年,甘南州歌舞团来卓尼演岀。
  1983年7月,省秦二团来卓尼为六月会演出。
  1983年8月,西藏藏戏团来卓尼进行访问演出。
  1983年9月,碌曲县文工队来卓尼演出。
  1984年5月,全州专业文艺调演,卓尼文工队参加,有9个节目获奖。
  1984年6月,卓尼县文工队曾赴漳县、岷县、陇西、临洮、夏河、合作、临潭等地巡回演出。
  1984年6月,武都“五一”秦剧团来卓尼演出。
  1984年10月,县文工队曾赴武都、迭部、舟曲等地演出。
  1986年6月,县文工队与州歌舞团合排的大型舞剧《塞•顿月顿珠》来卓尼汇报演出。1987年6月,州秦剧团来卓尼巡回演出。
  1989年,以卓尼一中为主的代表队参加了全州中等学校文艺汇演,由祁殿臣(词曲)、•刘翠玲(编舞)创作的藏族舞蹈《踩青姑娘》荣获二等创作、演出奖。
  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很多县级文艺演岀团体来卓尼演岀,有山东X地杂技团,河南杂技团、安徽X地驯兽团、岷县秦剧团、武山县秦剧团、临潭县秦剧团、临洮县秦剧团、榆中县秦剧团等。
  历年创作文艺节目获奖作品一览表续表一
  第三节美术摄影书法创作
  美术事业在卓尼发展较缓慢,历史上除极个别的僧侣画家外,知名度较高者不见经传。近年发现有人珍藏十八任土司杨作霖于清光绪十三年绘制的一副中堂条幅,上画山水花鸟,据行家评价,技法纯熟,功力较深。证明杨作霖就是当时的书画家。又有仁钦华宗土司夫人,长于刺绣佛像,很著名。可见那时的土司对美术的崇尚。民国时杨生华在兰州举办过个人书画展,现年过八十,仍在作画,长于花鸟。那时的美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匠行业流行,真正作为一门神圣的艺术去研究、学习的人在此地为数极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在中小学中开设了美术课。县文化馆也作为活动中心,主持展岀各种美术作品,开办街道橱窗,培训业余美术爱好者,一时涌现出了许多美术人才。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先后有陈秉衡(即阿丁)、周应文、冯学俊、郝平等中青年画家。在文化系统中,有孙兆元、李天文、杨生春、康德元等中青年画家。他们擅长油画、水粉、中国画等,作品已取得相当成就,尤其是多年在卓尼任教、后在文化馆工作的陈秉衡,更是诗、书、画兼善,对卓尼县美术事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二、摄影
  摄影在清光绪年间就在此地出现,当时的土司杨积庆就拥有一架法国造120照相机。美国人洛克在卓尼考察时,就摄下了许多有关卓尼的镜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尼县城开始有了第一家照相馆。70年代初,卓尼的摄影艺术开始发展起来,从新闻摄影发展到艺术摄影。涌现出了李生荣、梁积德、陈元光、祁殿臣、李永祥、洪渊、张秀山、达拉塔等一大批中青年摄影骨干队伍。全县从74年到90年的16年中,先后举办摄影展览三次,展出摄影作品约300余幅,有些作品还被州以上刊物发表并获奖。现全县机关、个人共拥有照相机300余架,摄影爱好者近40人。
  三、书法
  卓尼书法历史不见经传,但从原遗留的历代碑文和摩崖中,王、赵、颜、柳、苏,各体俱全,功力遒劲,入木三分。原卡车乡安步族村对面台地上的李将军唐碑,正面为唐人所书,碑阴为元人题记,下为宋人所刻,各具时代特征。民国时期的郝应隆、牛映斗、郝贵、来焕章、马全仁等为卓尼书界名家。新中国成立后仍健在者如张志平、吴国屏等人亦有一定书法造诣,后皆从事农业生产,不动笔墨。唯寺台子的郝镇常服务于社会,其功力扎实,在卓尼书法界有较高的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法艺术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书法爱好者,曾在卓尼工作20余年的陈秉衡(阿丁)对卓尼书法人才的培育成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分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在省内外参展,且屡见于报刊;卓尼籍老干部杨生华的书法作品,在省内也大有名气。另有陆聚贤、陈世昌、张光明、郝镇、郝炜、陈元光、闫廷勋等一批中老年书法爱好者,在卓尼书法界较有名气。
  历年美术摄彩书法雕刻作品发表荻奖一览表续表一
  文学艺术界卓尼籍各学会、协会会员名册表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