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间剪纸绘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间剪纸绘画
分类号: J209
页数: 3
页码: 594—596
摘要: 流行在卓尼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完全作为图案,作窗花供人欣赏,另一种则是为了描作、刺绣而剪的图案原型,俗称为“花样子”。窗花图案大多流行在汉族地区和一些汉藏杂居区,这些地区在地理上多与邻县插花、接壤,彼此相互影响,吸收发展了各自原籍剪纸艺术的优点,又汇集了自己的创作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地民间的小花窗又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新格式,剪纸图案以小、奇、精致见长。许多优秀作品曾在县、州、省级民间剪纸作品展览会上获奖。卓尼地区的民间绘画艺术,集中地表现在寺庙之中,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卷轴画和壁画。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画底材料有布、帛、丝绸、锦缎等。绘画用的颜料为石色(即矿物颜料),调和后进行绘制。卷轴画的绘画方式、程序及其艺术效果近似于现代的油画和水粉画,属工笔重彩。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民间文艺 剪纸绘画

内容

一、剪纸
  流行在卓尼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完全作为图案,作窗花供人欣赏,另一种则是为了描作、刺绣而剪的图案原型,俗称为“花样子”。窗花图案大多流行在汉族地区和一些汉藏杂居区,这些地区在地理上多与邻县插花、接壤,彼此相互影响,吸收发展了各自原籍剪纸艺术的优点,又汇集了自己的创作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地民间的小花窗又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新格式,剪纸图案以小、奇、精致见长。许多优秀作品曾在县、州、省级民间剪纸作品展览会上获奖。
  “花样子”的剪纸艺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是分不开的。当地妇女喜穿凤头绣花鞋,男女都喜穿绣花衬底溜跟的袜子,使用两边绣花的枕头等。另外,近年来的桌布、床罩、炕围子、家电外套等,更为花样子的广泛使用打开了市场,花样剪纸艺术借以发展,各种创作图案层岀不穷。
  二、绘画
  卓尼地区的民间绘画艺术,集中地表现在寺庙之中,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卷轴画和壁画。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画底材料有布、帛、丝绸、锦缎等。绘画用的颜料为石色(即矿物颜料),调和后进行绘制。卷轴画的绘画方式、程序及其艺术效果近似于现代的油画和水粉画,属工笔重彩。
  壁画,大部分亦在寺庙之中,因当地寺庙中的内墙全为板壁,所以全画在板上。故寺院的所有露在表面的木质部分全用彩绘,包括四壁、天花板、柱、梁、椽、檩、檐、门、窗等。面积凸凹不平且小的地方,多用简单的图案勾勒。面积较宽阔处,均用刷底壁画结合装贴壁画绘制。其中门、柱等显眼处,还用隐塑装饰。寺庙中的壁画题材,局限于宗教色彩,其间虽夹杂一些山水花卉、龙凤虫鸟和历史故事,但数量甚微。
  绘画的另一广阔天地在农村,各家各户都不同程度地用壁画装饰门、窗、檐、柱及室内的柜、桌等家具。这部分民间艺术的应用数量,大大超过了寺庙壁画的数百倍,其创作题材也极丰富,那些民间艺人(俗称画匠)脱开宗教思想的桎梏,大力发挥,创作视野开阔。作品中有传统的山水花卉、禽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在传统绘画技法上也有突破,由单一的工笔勾勒添彩发展到各种技法的综合应用,尤其是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烘染、墨晕等技法,使这一民间绘画艺术日趋成熟。
  壁画的绘制方式和程序是:先打平底板,贴上底布、涂上白底色,然后用木炭条勾出图案轮廓,若需采用隐塑,就用小色袋将胶泥挤在图底上,再用金粉勾出廓线,然后上色。上色通常用二至三道工序,先浅后深,待色完全干燥后才上桐油封面。卓尼阿子滩籍喇嘛包桑杰,就是人们熟知的一位画师。他不仅擅长绘制佛像,还精于农家庭院的装饰绘画,他的剪纸技巧也堪称卓尼一绝,其作品《龙凤呈祥》曾在县首届剪纸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三、建筑
  卓尼的建筑艺术也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历代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其中以寺庙建筑艺术成就最为辉煌。民房的建筑种类主要有3种:
  碉房车巴沟、沿河一带讲究房子“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窗多不亮,房多没坑”的碉楼小天井式的建筑。优点是暖和、牢固、防火。缺点是光线不足。搭板房康多、杓哇一带的民房结构见“石块地基土坯墙,石板压的达板房”。石板压房不漏雨,石墙底脚不渗水。优点是牢固、防水、光线充足,缺点是不保暖。
  一扦套平房藏汉聚居区的汉族居民喜用“一扦套”的小四合院平顶房,也很具特色。
  四、雕塑
  流行在卓尼的民间雕塑艺术包括寺院佛像雕塑、建筑雕塑、洮砚雕刻和彩塑酥油花。前两者多请外地和一些专业匠人进行,后两样是县境普及的民间艺术。
  洸砚是卓尼极负盛名的工艺品,它是将本地喇嘛崖石料经精雕细刻后成为洮砚这个实用工艺品的。洮砚的雕刻,已有上千年历史,雕琢技艺已自成体系,它借鉴综合石雕、木雕、牙雕、玉雕的各种技法,创出了自己圆透、高浮、浅浮等综合统一的一整套雕刻技艺。在构图、雕琢刀法、款式诸方面自称一家。酥油花彩塑是寺院里特有的一种艺术品,表现的题材多为宗教或历史故事,也有塑制各类花卉的。卓尼各寺的酥油花节是正月十五,约在一月之间就推选出十余个喇嘛进行制作。一套酥油花需上等酥油一千余斤,然后按构图中的色彩预计,将不同的颜料粉末均匀地调和在酥油中。按每种颜色深浅不同的层次要调二十余块有色的酥油团泥。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是很辛苦的,俗称“先入三伏,后交三九",即在调和颜料时,室内温度要高,酥油团柔软如泥,颜料才能揉匀。而至骨架成形时,室内温度要求在摄氏零度以下,越冷越好。用手塑时,每抓一块酥油,还要蘸一下凉水,以助成形。贡巴寺规模最大的《文成公主进藏图》便是其代表作。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