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舞蹈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3
页码: 592—594
摘要: 卓尼民间舞蹈的蕴藏相当丰富,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奇特别致,令人叹为观止。介绍了卓尼县的藏族舞蹈、汉族舞蹈、土族舞蹈、法舞和巫舞等民间舞蹈。
关键词: 文化艺术志 民间文艺 民间舞蹈

内容

卓尼民间舞蹈的蕴藏相当丰富,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奇特别致,令人叹为观止。
  一、藏族舞蹈
  嘎儿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其形式类似于表演唱,一般在室内表演,动作较简单, 它在较大的喜庆节日里才有表演的机会。
  “嘎儿”的曲调依其所使用的固定衬词而命名,如《告给告》、《格桑梅尕》、《冬谢》、《肖呀瑞唠》等。它的歌词不像“拉依”、“勒”那样灵活多变,而有较强的固定格式。大都每首三段,每段两句;歌词的比兴绚丽多彩,异常丰富,带有浓厚的颂歌风味;旋律平稳流畅,节奏鲜明,速度适中,既便于边舞边唱,又富于激情。嘎儿流行于卓尼的车巴沟、扎古录、完冒等地。其风格接近碌曲、夏河等地。
  沙目是流行在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因其使用的特殊道具兼击乐羊皮鼓尤具特色,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很像货郎使用的拨郎鼓, 所以又称其为巴郎鼓舞。
  关于“沙目”的起源,当地有一段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乡民们苦于饥荒,只得杀牛宰羊,祭祀山神,乞降甘露。当他们虔诚地跪伏在山前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于是他们默默记下了曲调和鼓点的大概,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能摇动发响,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在村中心的场地上点上一堆篝火,即兴跳起了巴郎鼓舞,将祈求的愿词唱了出来。在他们至诚感召下,天上果然降下了甘露……。从此,定于正月初五为“沙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日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沙目”舞除在本村跳,还在外村交流,分主客两队,先唱序曲《及柔》,接着跳《苦松加里》(意为跳三圈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各跳三圈,以示相互问候。接下来边跳边唱《沙娄梅娄》,自此,“沙目直顺”开始,意为正文的开头。以下依次跳唱《春牙撒》、《春柱》、《尼给刀羊》等。中途稍事歇息,吃饭、饮酒时穿插《龙够》、《撒玛鲁》、《扎玛鲁》等。最后跳《盖路》(结束的曲目、相当尾声),互相道安、告别。
  沙目舞中的曲调也极有特色,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歌词的填法尤为特殊: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即第一句填前4个音节,第二句填后3个音节。调式较统一,均为徵调式,不时出现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将商调式以上四度方式穿插其中。旋律进行起伏较大,比起境内其它几类藏族民歌,四度跳进明显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阿迦是藏族婚礼歌中穿插的一段歌舞。它的表演场合在室内,是新娘娶进门后的第一段,也是唯一的一段歌舞,由婚礼歌的领唱者“官兴”领唱,四个女歌手边舞边唱,唱词内容以赞颂客人为主。舞蹈动作近似于锅庄舞,舒展幽雅,曲调平稳徐缓。舞蹈动作中,因穿插敬献哈达的实际职责,所以以双手平托向上的敬献动作最为典型。
  二、汉族舞蹈
  纸马舞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要数流行于藏巴哇乡包舍口村的“纸马舞”。它是一组词、曲、舞配套和谐的、具有浓郁风格的民间舞蹈。
  纸马舞在春节时演出,从正月初六晚上开始,十六晚结束。演出者人数不限,但须成对,跨战马(用竹蔑扎成马头和马身,中间留一圆圈固定在演员腰部,外糊彩色花斑、内点蜡烛),着战裙,一手勒马,一手执战旗,配以铿锵的击乐,瞭亮的号角,在手执灯笼的“马头儿”率领下,时而动若游龙,时而徐步缓唱。一张一弛,时骤时徐,动时大有韩信九里山前十面埋伏之势,静若凯旋归来、马蹄悠悠,高歌入云。其动作、场面、歌曲,恰似两军对阵,在悲壮、抒情中隐隐透出一股古战场的杀气。
  纸马舞除以舞蹈场面、道具引人入胜外,还配有十首曲目。其歌词韵脚规整,对仗妥贴,段句分明,寓意含蓄,且通俗易懂,含有大量的方言土语,所述民俗民风基本与当地习俗相吻合。内容以出征题材为主,有反映爱国情操、歌颂民族英雄、赞颂国泰民安,也有揭露封建制度、反映战争造成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首首结构严谨,艺术感染力极强。时而催人泪下,时而破涕为乐,各首词情趣迥异。
  纸马舞共有十余首曲调(已挖掘整理出十首),基本以羽调式为主,节拍、节奏规整,速度适中,述说性强,旋律流畅,有古乐风味。各曲之间既有其各自独立的特色,又存在风格上的相对统一,词曲配置和谐,浑然一体。
  秧歌流行于全县的汉族居住区和汉藏杂居地区,也在春节期间演岀。秧歌中的舞蹈多来自外地,后经本地的再创作,五光十色,亦颇具特色。有跑驴、船姑娘、龙灯舞、狮子舞等等。伴奏以击乐为主,配以各类民间小调,亦有无限情趣。卓尼地区的汉族秧歌舞,起源于迁徙移民的引进。这些迁徙移民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卓尼汉族秧歌汇集了祖国东南西北各地的风格,再经当地人民的不断改进完善,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土族舞蹈
  换帽子是土族人民喜庆节日或酒会上在室内表演的舞蹈,有男演员6人参加,边舞边唱,每唱完一段词后,互相换帽子,舞蹈动作诙谐风趣。“换帽子”舞曲的歌词内容大多是祝福性的,格式上伸缩性很强,每首4段,每段6句、7句、8句不等。演唱时根据词的句数任意反复中间曲调乐句。“换帽子”舞曲的旋律进行也很有特色,几乎每个乐句中间都有停顿拍,旋律常作下四度小跳,情绪幽默活泼。
  沙目亦为一种巴郎鼓舞,但与藏巴哇地区的鼓舞大不相同。其不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舞曲的歌词、曲调都绝无相近之处。土族的“沙目”既可在露天表演,又可在室内表演,视表演者人数而定。演员一手拿鼓,一手打灯笼,边跳边唱。歌词内容极丰富,一首两段,每段3句,一问一答,即兴编词,即使从晚上直唱到天亮也不乏其词。但沙目舞曲的乐曲却仅有一首,调式为五声羽调式,节拍规整,速度适中,旋律进行具有藏族弦子舞的风格,可舞性很强。
  四、法舞
  法舞即寺院佛事活动中跳的舞蹈,当地亦称“载护神”。舞蹈动作复杂粗犷,演员身着法衣,头戴面具,伴奏乐器有鼓、钹等击乐,还有法号和海螺等。法舞与藏戏中的歌舞段落极相近,有些动作和藏戏中的完全一样,它们的源流有极近的血缘关系。法舞中大多数段落只有击乐伴奏,而仅有极少数加入伴唱,舞曲与嘎儿和藏戏歌舞曲较相近,但节奏较明快,旋律进行中夹杂一些神秘的喧叙调成份。
  五、巫舞
  是流行于民间由原始宗教遗留下来的产物,是苯教中的苯本子、红教中的管巴及后来的师公子(巫神)等在从事迷信活动中跳的神舞。所以,民间也称其为“跳大神”。舞者身穿法衣,左手持一单面羊皮鼓,鼓柄上套许多小铁环,右手持一鼓棰,由击鼓、摇鼓及浑身的剧烈抖动汇成整套动作。巫舞有舞曲,边跳边唱,曲调高亢尖洌,旋律进行奇幻无穷,节奏紧迫,令人紧张、恐惧。其舞曲的歌词内容全是封建迷信、荒诞不经的,其中仅有极少内容为宣扬封建道德伦理,劝人向善的。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